激发性原则和鼓励性原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06 10:56:48

激发性原则和鼓励性原则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心理体验,它对学习活动具有定向、启动、调节和维持的作用,是数学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 激发性原则的应用

利用创设学习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作用于学生心境来唤起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相应情感。

1.1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心理学认为,思维是由人们的认识需要引起的,没有认识的需要就不会引起积极的思维。认识需要常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有的是学生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这是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去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

1.2 挖掘知识魅力,引发学习兴趣。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有材料的兴趣。”从本质上讲,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蕴含在知识本身之中的,我们必须挖掘教材的魅力,用教学内容去刺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知识本身的魅力比分数和考试的刺激更吸引人,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更持久、更深刻的强大动力。

1.3 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把课内外、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大量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个性和特长,陶冶品质和情操。

2 鼓励性原则的应用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成功情境,让学生成功地学习,而是他们的好奇心和学习愿望获得满足。

2.1 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多给学生提供亲身经历成功的机会。学生成功的体验更多的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设思维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知识和解题的思路、方法,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创设情境,学生最大参与,通过不断的成功建立起稳定的、持久的自信心。

2.2 及时表扬与鼓励。学生参与行为始发于 “爱的需要”,满足后又追求“尊重的需要”,表现为试探性转入主动性,希望有成就,能胜任,获得赞识与高度评价,因此,教师要扣紧“最近发展区”来创设问题情境,并提供丰富直观教材,以保证学生获得成功。要因材施教,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让层次不同的学生都尝试到成功的滋味,或将一个较远的“大目标”通过一步一步设置较近的具体目标来达到,为学生设计成功的阶梯,当学生达到目标时应及时给予评价表扬,并让其他学生一道分享成功的欢乐;当学生遇到困难或失败信心不足时,应及时进行勉励,注意从失败中挖掘部分成功,以保证学生自尊心,使他们深信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对数学更感兴趣。

上一篇:浅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水平 下一篇:拥抱迟升的朝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