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训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时间:2022-07-06 09:10:24

浅谈培训教学中的困惑与对策

摘 要 员工培训是企业建设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有力手段,阐述了当前员工培训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在员工培训的教学与管理中,应该强化培训内容与岗位能力的匹配性对策,创新教学管理保障实效性,以提升员工培训的效果。

关键词 员工培训 教学管理 困惑与对策

员工培训是企业为员工提升岗位专项技能和培养生产经营需要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举办的教学。举办员工培训是企业建设一支高素质员工队伍的有力手段。但是员工培训的举办面临着培训内容、培训方法的有效性和学员管理的困惑。

一、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

1.培训内容方面

培训的培训内容是实现培训目的的重要保证,也是组织培训的主要依据。但是,各种培训用于员工培训的培训教材,其来源一是借用本科或专科的与培训内容所需的同类教材,由培训教师删减、增补而成;二是用中专教材或在中专教材基础上增加内容的教材;三是由培训单位与部分院校教师联合编写;四是由培训教师自编。这使得培训内容仅仅体现在教材内容上的增减变化;也造成各类培训在培训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强调培训知识的完整性,应用技能比例偏轻的现象,培训教师在培训课堂上仍然在强调“是什么”、“为什么”而没有解决“如何做”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反映出员工技能培训的特征与要求,不能很好地体现出以岗位能力培养为目的的员工培训,缺乏培训教育特色。

2.教学方法方面

目前,培训教师大多没进过工厂,从书本到书本,缺乏实际工作技能和经验。培训中,培训教师要么“满堂灌”——纯粹为了完成既定的教学内容;要么就是“满堂抄”——纯粹为了让学员记住职业资格证或上岗证鉴定考试内容的答案。培训教师通常都是处于教育者的绝对角色,完全忽略学员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接受能力,缺乏师生互动,令学员不知所云,无所适从。

3.教学管理方面

培训过程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教育过程。为确保培训效果,就需要有一个比较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但是,有些培训的开办只看到了办的经济效益,培训时没有培训目的、明确的教学计划和培训效果评价,也没有符合培训要求的教师和标准化培训教材、课件及教学方法,更没有符合培训要求的试验实训装备。其次,培训前不重视对学员基本情况的调查摸底,教学无的放矢,难免会出现培训内容与学员知识结构和工作岗位要求不能衔接的现象,使得培训效果收效甚微。

二、培训的教学与管理对策

1.强化培训内容与岗位能力的匹配性

(1)内容的先进性与适应性相统一。内容的先进性是指面临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日益加快,与此同时,人类知识老化速度也在加快。从终身教育的理念出发,员工培训内容应能反映最新的科技成果和最近的技术发展动态。内容的适应性就是培训内容要针对培训职业岗位(群)对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变化而变化。做到先进性与适应性二者的统一,通过培训学习就能帮助学员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及时地应用到生产实践中。但要注意研究解决相对于科学技术知识的无限和高速增长而培训的教材内容相对稳定和教学时间相对有限之间的矛盾。

(2)知识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相统一。培训知识应用性是指培训课程的内容应紧密联系生产实际,培训中所传授的技能和知识学员回去后要能在岗位上直接应用。因此,在选择和组织培训内容时,要紧密围绕实际的生产活动,有目的地将培训知识的内容按照工作过程的逻辑展开,这将使培训内容更加实用,也更具培训特色,学员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也更加扎实。培训知识基础性是指培训学员通过培训应掌握的从事本专业岗位需要的通用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培训教材要尽量考虑兼顾知识的应用性和基础性相统一,既选择“必需、够用”的通用专业基础知识、又融入足够的实际生产知识和实训内容。两者可合可分,应视不同专业和不同岗位的具体要求而定。培训教材的内容虽不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但也要防止断章取义、详略不当,甚至杂乱无章、零碎无序等问题。

(3)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一方面,现代社会许多职业岗位需要的能力是综合性的,用到的知识涉及多个学科;另一方面,不少职业岗位又是高度专门化的,必须给予针对性较强的专门指导和训练。为了解决“综合性”与“针对性”之间的矛盾,教材可采用具有组装性的模块式内容结构。对培训内容中知识与技能进行有目的的综合、融合和整合,组成一个个模块,每个模块既是教材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相对完整而又独立的单元,便于构建各类培训的所需培训内容,解决综合性和针对性相统一的矛盾。

2.创新教学管理保障实效性

(1)完善培训课程建设。培训课程是培训教学的主要实施载体。课程模式的选择要以提高学员综合素质为根本,以胜任职业岗位需要为目标,以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课程内容的组织要以培训项目为单位;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体现培训要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横向有机联系、纵向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

(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要选拔和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培训教师,培训教师团队的年龄、学历、职称、“双师”结构要合理。要注重骨干培训教师的培养,并充分发挥其中坚作用。聘任高水平的兼职培训教师,努力提高培训团队的教学业务水平和教研、科研能力。注重培育培训团队的合作精神,形成优良的培训团队文化。

(3)实训资源的建设。要建设具有培训教学、职业训练、技能鉴定、应用技术研发与推广的多层次实训基地,创设一种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双向互动的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使学员能在浓厚的职业氛围中锻炼和提升从事并胜任某一岗位的能力。在当前数字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下,要考虑建设针对性强的网络教学资源如专业图片素材、虚拟仿真课件、实况操作视频以及相关专业的高新技术知识和各种最新动态、相关职业背景前沿技术等。

(4)培训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要树立科学的培训教学质量观和全面质量管理思想,建立培训中心质量管理组织体系。包括培训中心、专业培训组二级督导体系,完善的质量管理规章制度、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信息反馈与调控体系以及政策激励和技术支持体系。

总之,员工培训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问题。在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推动下,根据管理创新理念的要求,政府、各级教育培训机构以及企业构成了员工培训的主体,完善预定的员工培训目标路径。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提高作业的有效性? 下一篇:瓜叶菊的栽培繁殖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