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内联合训练法律人才之实践

时间:2022-07-06 07:05:18

校内联合训练法律人才之实践

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之一是国内部分高校缺乏让学生亲身实践和独立完成自己各种学习、生活等任务的教学和学习的环境。法学是一门应用性社会科学,法学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其实践性。[3]学生身处与国内截然不同的国外学习生活环境,从一般的饮食起居到学习听课都需要靠他们自己完成。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使他们有机会感受亲历亲为的困苦和不易。这种宝贵的生活经历会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方式。另外,身处国外的学子们,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若要很快的适应当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要学会如何与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学会如何跟那些具有不同文化传统、学习方式、思维模式的外国学生们协调完成学习任务,这将有助于学生国际协调和合作能力的发展,为他们将来从事涉东盟法律业务积累宝贵的经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具有国际视野的法律思维范式处理国际性法律业务,尤其是经贸法律业务,需要法律工作者具有国际视野的法律思维范式。这种思维范式要求法律工作者具有多个国家法律教育的背景,了解和熟知这些国家的法律文化和传统,知道如何以适合这种法律文化的思维模式去考虑和解决错综复杂的涉外法律业务。与东盟国家高校合作办学,为学生形成这种法律思维范式创造了机会。开展教学工作方面的优势1.有助于区域内高校间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和学科优势互补现代开放式教育的发展,对传统的高校封闭式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战。无论一个高校的自身优势多么明显,资源多么丰富,而当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和快速扩展的人才市场需求时,这些优势和资源会很快滞后,仅靠单个高校的努力无法始终和社会需求保持统一性。广西高校和东盟高校开展联合办学活动弥补了以往封闭式办学所带来的缺陷。在这种模式下,可以充分利用东盟国家合作高校的教学资源,实现合作高校不同学科或者同一学科不同教学模式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为社会提供更多的高层次、复合型法律人才。2.有利于提高广西高校的办学质量、科研水平以及区域知名度合作办学不仅有学生的互相交流和学习,更是不同国家高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合作办学有助于高校开展以下工作:其一,在合作各方良好的合作关系基础上,可以建立定期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工作、学习的交流制度;其二,共同协调建立科研合作研究机构,交流和共享法律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提高涉东盟法律教学水平奠定基础;其三,推动合作各方的留学生培养工作,积极扩大合作各方在对方国家以及国际上的办学声誉,促进高校的国际化发展。成本—效益优势法律人才的培养既要考虑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不可忽视教育的成本和效益。涉东盟复合型法律人才的高校培养途径一般主要有三种:国内高校开设东盟法律课程、国内高校和东盟高校联合培养以及学生到东盟国家留学学习。就质量而言,通过联合培养和自我留学模式,学生都有机会亲身感受东盟法律文化和接受法律知识教育,其教学效果优于国内的单一培养模式。就成本而言,国内培养模式最低,联合培养模式次之,个人留学模式最高。就规模教学而言,国内培养模式易于实施,其教学规模最大,联合培养模式次之,个人留学模式最小。就扩大学校的国际影响而言,联合培养模式具有其他两种模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综合以上因素,在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联合培养模式是一种较佳选择。法律文化交流方面的优势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作为国家软实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交流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当代国家民主制度核心内容的法律制度往往会通过不同的渠道影响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并且会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发展,进而对该国的经济乃至政治、外交等领域产生影响。因此,通过我国高校和东盟国家高校联合办学,有利于向东盟国家积极传播我国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有利于促进东盟国家和我国的经贸往来,有利于中国和部分东盟国家之间领土、经贸等纠纷的解决,从而提高我国在东盟国家中的政治影响,促进东盟国家间的和平稳定发展。考虑到教育使命、教育的持续性以及学生的特定身份,可以肯定法学专业留学生是中国和东盟国家法律文化和法律制度的最合适的传播者之一。

影响联合培养模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一)办学资质和信誉选择合作办学伙伴首要考虑的因素是对方的合法办学资质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办学信誉。东盟国家之间的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东盟国家依整体高等教育水平基本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高等教育发达国家,包括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20%以上;第二层次为高等教育中等发展国家,主要为印度尼西亚、越南、文莱,其毛入学率在10%~20%之间;第三层次为欠发达国家,主要为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其毛入学率在10%以下。[4]目前国内和东盟国家并没有建立有关考核或者评价中国—东盟国家高校办学资质的官方或者民间权威机构,这给广西高校确定和选择合作伙伴带来了困难。广西高校在选择合作办学方时应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和核实对方的办学资质,实地考察和调研拟合作方的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制度、专业设置等内容。例如,通过我国教育部、我国驻东盟国家的外交部门以及东盟国家的教育主管部门了解合作方的基本信息;通过走访当地国民,问卷人才市场、用人单位等部门,了解该校的社会信誉以及其毕业生的就业、工作情况,进而判断该校是否具备合作办学的条件以及合作办学的优势。(二)学科专业以合作各方优势学科专业互补或者优势课程互补为前提,选择和确定广西高校选送学生具体学习的东盟国家合作高校开设的专业或者课程。在专业组合模式中,具体组合形式可以是同一专业的组合,如中国法学专业+东盟国家法学专业,可以是相近或者互补专业组合,如中国法学专业+东盟国家应用型语言专业、中国法学专业+东盟国家经贸类专业(如金融、保险、国贸、财会等)。相对于专业组合模式,专业课程组合模式形式更为多样,选择更为灵活。具体操作时,在考虑合作方学校开设课程的基础上,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专长,由学生定期选择一定的课程进行学习。双方应当在学生选择前明确学生可以选择的专业和课程,并具体规定学习期间应完成的最低学分及课程内容。(三)市场需求和国别差异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选择国别合作方。东盟区域国家数量众多,合作范围广泛,我们无法同时和东盟十国的高校开展联合培养活动。涉东盟法律人才属于应用型高层次人才,市场需求和导向是确定东盟合作伙伴的基础因素,也是进一步确定专业组合以及课程组合的重要条件。涉东盟法律人才是直接服务于中国—东盟经贸法律业务的。因此,应当优先选择和广西经贸往来紧密以及具有区域优势的国家作为合作伙伴,如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四)互补专业开设和合作办学经验在和东盟国家高校实施联合办学时,广西拟合作高校是否已开设和法学具有互补关系的专业以及是否具有对外合作办学经验是影响双方合作办学的一个重要因素。以下选取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和广西民族大学进行简要分析。这三所广西高校都开设了有关东盟国家的语言专业和设立了东盟国家法律研究机构: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有英语、泰语和越南语专业,该校中加学院开办了中外联合培养活动;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开设英语专业,该校国际文化教育学院已开展“2+2”等形式的中泰、中越教育项目;广西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是我国东南亚小语种的培养基地,该校开设了泰语、越南语、老挝语、马来西亚语、印度尼西亚语以及英语等专业,该校已和泰国和越南部分高校开展了“2+2”等形式的法律实践型人才培养活动。另外,上述三所学校都有来自东盟国家的留学生。东盟国家语言及法学互补专业的开设为上述高校开展涉东盟法律人才培养活动奠定了语言和专业拓展基础。就东盟教学科研情况而言,广西大学建有广西区高校重点研究基地———中国东盟研究院,设有校级东盟法研究中心;广西民族大学建有广西区重点项目东盟学院,设有校级越南法、泰国法研究中心。近年来,这些东盟科研机构取得了不俗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夯实了东盟法学教育工作的基础。

联合培养模式的构建和实施

(一)确定合作办学单位涉东盟复合型法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往往要求合作各方有良好的信任和合作基础。为了保证人才教学质量,广西合作办学高校应当实地调查和了解东盟国家合作高校的办学条件和实力。在具体实施时,应重点做好以下工作:其一,审核对方的办学资质和社会办学信誉,这是选择合作高校的基本条件。其二,尽量选择综合型高校。相比单一型学科的高校,这类高校往往具有多学科教学环境,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叉学科学习的机会。这类高校在举办专业讲座、开展实习和社区工作等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其三,选择专业特点鲜明以及专业优势明显的高校。开展联合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是发挥各方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若合作工作中忽视这一点就无法达到合作办学的最初目标,这也是当前国内很多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高校常忽视的一点。其四,优先考虑将已经和广西高校建立有合作往来关系的东盟高校作为合作办学伙伴。通过前期的交流合作,双方对对方的办学条件等情况有所了解,这对双方进一步开展联合人才培养活动奠定了信任基础。对广西的合作高校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开展合作,可以降低寻找新的合作伙伴的成本以及合作风险。(二)确定合作专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联合办学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欠缺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具体表现为合作各方的教学计划缺乏连续性,课程设置出现重复性、体系性差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学生无法完成学科专业的连贯学习,产生了学生厌学、浪费精力乃至学习成本增高等问题,最终影响到合作办学的质量和社会声誉。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合作各方缺乏有效沟通,各自为政,没有制定详细的、相互融通并适合交换生现状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二是缺乏深入调研和科学研究,只是简单修改了原来的国内的本专业培养方案,以致产生水土不服、合作方各自方案不能有效交融的后果。三是欠缺一个高效、稳定的管理部门,无法及时解决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联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发挥不同合作方的优势专业,以达到专业互补的功效。因此,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根据合作各方的开设专业,结合法律服务市场需求,以成本效益为基础,科学、合理优化专业组合,以达到学有所用、学能致用、学能合需的目的。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各联合培养单位应当共同制定详细规范的联合人才培养方案和管理制度,成立合作管理机构。各联合培养单位在具体实施时,应当结合合作各方的教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制定详细、合理的教学计划,建立高效、科学的课程体系。在教学管理方面,合作各方不仅要健全各自的管理制度,而且要配套和完善双方共同定期检查和互相监督的教学巡查制度,及时解决办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三)签订合法有效的合作办学协议,明确各方教学权利和义务为了避免联合办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互相推诿、互相扯皮等不利教学工作的行为发生,合作各方应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合法有效的合作办学协议,明确各方在办学中所肩负的义务和承担的职责。此协议还应根据合作各方国内法律要求办理和履行相应的法定批准或者登记备案手续。合作办学协议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下列内容:合作各方名称及办学资质证明,管理机构的组成方案及其权利、义务,拟采取的合作办学模式,专业组合计划(或者课程组合计划),共同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合作工作协调和检查,学生管理办法,学费负担,学生食宿、兼职及就业管理方式,学生选派方法,合作各方的权利、义务及责任,纠纷解决方式等内容。(四)结合办学条件等具体因素,确定具体联合培养模式1.学生交换模式从目前已经实施的培养模式来看,联合培养高校主要采取的是学生交换模式,即合作办学各方按照其国内招生制度招生一定数额的专业学生,他们首先在本国接受1~3年不等的本专业教育,然后按照合作双方办学协议,互派学生到对方校内完成规定年限的课程学习。此模式具体有“2+2”、“1+3”等形式。例如,在“2+2”模式下,合作各方学生前两年在本国高校学习本国法律,后两年到合作方高校学习合作方所在国家法律,顺利完成学业者,可获得合作高校各自颁发的学业证书。2.师资共享模式此模式主要是通过互派或者交换优等教师到对方高校从事定期教学工作或者科研工作,以达到教学资源互享的效果。相对于学生互换模式,师资共享模式更适合于初期合作办学的高校。此模式的最大优点在于办学成本较低,学生的经济负担相对较轻。另外,此模式易于实施和管理,合作各方可根据自己专业课程教学的需求,从对方高校选择合适的专业教师到本校任教或工作,从而实现部分课程学习的东盟化。3.共建学院模式此模式是由合作各方选择在一方国内或者校内,共同出资、共同组建一个具有合法办学资质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如目前中国政法大学和德国汉堡大学共同创办的中国政法大学中欧法学院。较前述两种模式而言,此种模式实施难度最大。主要原因是,合作各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并且要履行国家的严格审核程序才能成立。此优点在于我国国内学生可以以较低的学费接受和到国外留学差不多水平的高等级教育。综合考虑上述三种模式的优点及特点,广西高校在合作初期可采取师资共享模式,待合作办学条件进一步成熟,可考虑采取联合办学的模式。而共建学院模式涉及教育市场对外开放、严格审批、资金投入等问题,不易在同一个地区广泛实施,在合作办学经验成熟时,可考虑选择广西地区办学优势突出的高校和合适的东盟国家高校合作共建中国—东盟法学院。

作者:鲁学武

上一篇:谈国内培训体育人才的发展 下一篇:经济区技能型人才培训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