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情感的小溪在笔下流淌

时间:2022-07-06 04:05:37

让情感的小溪在笔下流淌

摘要 语文课堂教学中,教者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进行多元解读,并注重适时记录个人想法,使之对文本的解读趋于深刻。

关键词 读书氛围 读书时间 个性解读

某日,我满怀信心地走进教室,和学生共同学习《天鹅的故事》一文。我按以前的教学策略组织教学。我满以为学生会有这样精彩的表现: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然后谈感受,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然后学生逐渐走进文本,在交流中思维得到碰撞,个性得到张扬,情感得到体验。可是结果却事与愿违。课堂上只有少数几个优秀的学生参与,其余的只充当听众,整个课堂气氛沉闷不堪,让我感觉很压抑;我不知道哪儿出了问题。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阅读交流时,因为少数思维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的发言,或者是教师不经意间的一种倾向性的评价,瓦解了那些不善于口头表达的学生刚刚形成尚不能确定的只言片语的感受,使他们习惯性地放弃了自我,否定自我,被动地接受了老师或同学的观点。“如果他们只是充当恭敬的聆听者的角色,就会迷失在词语的密林中,让自己的头脑变成别人的跑马场。”这样,久而久之,他们就会失掉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更不能深入文本,体验文本,品尝学习语文的乐趣。那么,怎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含英咀华,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呢?我想,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其情感的小溪在笔下流淌,不失之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一、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营造读书的氛围

读书,需要琅琅的读书声,更需要静静的读书氛围。我们的课文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情感。这“人文情感”就渗透在语言文字中。如何让学生从书面符号中获取和转换信息?凭教师的分析讲解达不到最佳效果,靠小组合作也不能代替。因为真正有效的阅读,需要学生“潜心全文”,需要学生直面教材,借助自身的生活经验和语言积淀去解读,去体会,去感受,去揣摩,去领悟。课堂上热热闹闹的气氛难以让学生“悟”出真谛,只有在静静的读书氛围中,全体学生才能静下心来与文本进行零距离接触,与作者倾心对话。

次日,在教学《蚁国英雄》一文时,我不再按部就班,一改自己以往的常规教学步骤。上课伊始,我饱含深情地讲述了《蚁国英雄》这个故事。同学们听后,都流露出了惊讶、震撼之情。我未作任何评价,也未让学生表达,说:“让我们默默地读课文,从文字中去感受,把自己的想法或体会写下来。”顿时,教室里一片静寂,学生们默默地一遍又一遍地读着课文……我和学生一样在默默地读着课文。偶尔,我抬头扫视一下全班,只见同学们有的静坐不动、有的眉头紧锁、有的咬着笔头沉思……又一段时间过去了,同学们奋笔疾书,一段又一段饱含深情认识深刻的文字倾泻而出……生1:“蚂蚁身躯很小,在一般人眼中它们是‘区区弱者’,其实课文告诉我们:它们是强者,是英雄,它们敢于同不幸的命运、天大的灾难去抗争。我们人类应当以它们为楷模。”

当学生处在这样的空间和时间里,读书的氛围就形成了,这个氛围中没有喧嚣,没有浮躁,没有干扰,学生在这个环境中极易走进文本,达到“文我合一”,进而忧文中“人”所“忧”,喜文中“人”所“喜”,情感得以共鸣,情感的小溪在笔下自然地流淌……

二、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构建个性阅读的平台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这是新课标倡导的新理念;让阅读真正体现学生个性化行为,也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倘若教师给全体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用笔表达出来,那么学生就会不再把学习语文当作“尖子生”的专利,自己也不再是语文学习中的旁听者,而会以积极的态度去参与。

教学《我不是最弱小的》一文时,我问:“在平时生活中,你是最弱小的吗?”几个学优生迅速地举起手来:生1:“(沾沾自喜)我每次考试都能名列前茅。我不是最弱小的。”生2:“(充满自信)我每门功课学得都很棒,我没有辜负老师和父母的期望。因此,我不是最弱小的。”望着他们兴奋的小脸,我欣慰地地笑着,并夸奖了他们一番。突然,我发现平时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的部分学生却都低垂着头,默不作声,仿佛害怕我叫他们发言。我反问全班同学:是否弱小,难道仅仅体现在学习方面吗?再次默读几遍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想法?写下来。老师等待聆听你们的高见。同学们翻开课本,又一次默读起课文来,那些开始懵然、羞涩的同学都拿起了笔:生5:“萨沙保护了野蔷薇,他不是最弱小的。我经常保护小同学,帮他们系鞋带,系红领巾,不欺侮他们……我也不是弱小的!”……

这样,“个性阅读”的平台就会构建成功,在充足的时间、宽松的空间里,学生用笔耕耘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用心徜徉在文章的人文情感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静静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在这样的时间和空间中,学生凭自己的知识、情感、智慧、灵性,赋予文本新的意义与内涵,情感得到升华。

三、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和时间,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刻

当我们组织学生进行阅读感悟并交流时,学生的语言往往是零碎、不完整的,甚至是词不达意的。鼓励学生适时记下所思所感所想,在反复思考、集体交流后,凭借有形的文字进入深层的思考、推敲、揣摩,对原文删改、补充、调整,学生就会实现对文本的深层理解,思维走向深刻化和有序化。

让我们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内向不善于表达的学生,感受他们的思想,触摸他们的心灵,把握共性问题,捕捉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和信息。

上一篇:低年级语文教学“趣”字当头 下一篇:如何有效地进行小学英语字母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