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村可持续发展看耕地与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7-06 03:15:30

从农村可持续发展看耕地与施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地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带,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可谓旱涝保收。全国所有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都宜种植,富有中原粮仓之称,是国家的商品粮、棉花生产基地。如今,人口持续增长,而耕地面积日益减少,部分耕地因掠夺性种植而严重退化,土地的合理化利用和科学施肥成了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基础,处理好耕地与施肥的问题,用养结合,才能稳定粮食生产。

[关键词] 土地 合理化 土壤 肥料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1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30-01

一、前言

土壤和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有耕地才能有农作物生产,有良好的肥力才能保证农作物的增产增收,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区,耕地面积位居全国第二,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资源的总消耗量也在持续增大。有限的耕地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趋激烈,因此,必须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对土地合理化利用,用较少的土地换取更多的资源。其中,改良耕地土壤质量与合理使用肥料是从根本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土壤与肥料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保障安全、充裕的农产品供应,为人类生存提供物质基础。由于河南省农业机械化水平相对落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也落后于国外的先进耕种水平,对土壤肥料的使用还存在着一定问题,这影响着农业生产的产量和产品的质量安全。农业的稳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之一,所以本文针对耕地与施肥存在的问题,提出看法并探讨改进的措施。

二、河南省耕地与施肥的现状

河南省是中国历史上农业开发利用最早的地区之一,土地开发利用程度高,土地利用类型复杂多样,土地质量分布差异明显,它处于中国地势的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过渡地带,地形西高东低,高差悬殊。根据2009年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显示,全省土地总面积16.55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1889.56万亩,园地470.87万亩,林地4527.84万亩,牧草地21.57万亩,其他农用地1512.24万亩,其余皆为非农用地,人均耕地1.2亩。全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增加耕地15.38万亩,建设占用耕地14.67万亩,适宜开发为耕地的未利用地较少,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4]。因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进展,河南省的可用耕地面积正逐渐被蚕食至警戒红线。人口持续增长、耕地总面积减少,人均资源量小,导致对土地需求的压力越来越大,连年掠夺性开发利用与不合理施肥造成许多耕地土壤贫瘠、板结现象严重。据粗略估算,河南省年化肥实物施用量连年递增,目前在1600万吨以上,氮肥折纯用量居首,磷肥次之,钾肥第三,微肥和有机肥占比例极低。

三、耕地与施肥存在的问题

1.耕地土壤养分缺失、土壤的质量下降

随着人口的增多,对农产品的需求量也逐步增加,在运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改变从前的小农、手工作业,提高农业生产力的同时,由于农家肥在使用的时候需要沤肥,既麻烦费工又效果不明显,化肥逐步从粮食增产的一种有效措施变为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大量单一化肥的使用虽然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却对土地造成一定影响,使耕地质量不断的下降,部分养分元素缺失、土地板结、盐碱化现象时有发生,耕地土壤的基础肥力下降,保水保肥能力被削弱,间接导致来年对化肥需求量的进一步提高,诱发对土壤结构等的进一步破坏,如此恶性循环,最终损害耕地质量。因此,必须重视对耕地质量的保护,遵循土壤自然规律,合理采取措施调节耕地土壤结构形成与养分贮存释放的动态平衡,确保耕地土壤肥力维持在适宜的水平。另外,城镇化的扩张和企业的建厂的增多,都吞食着耕地面积;占好地,垦荒地,也是耕地质量水平整体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

2.耕作方式不利于耕层土壤熟化

因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今农村多采用旋耕机耕作播种,因旋耕机作用深度有限,耕作层浅、整地质量差成为突出的问题,对土壤的熟化有较为不利的影响。据调查,连年仅采用旋耕机耕作的土地,耕地最低降至15-17cm。

3.肥料施用比例不均衡

土壤肥力主要靠肥料的养护,肥料利用合理才能够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农产品的质量。目前,为了追求高产量,过量施肥、着重施用氮肥、轻视磷钾肥、忽视微肥是当前化肥施用方式的主要特征,且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比例增大,妇幼老弱留守耕作,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有机肥施用量在逐年递减。氮磷钾施用结构不合理,导致土壤养分动态平衡遭到破坏;肥料中含有的杂质离子如镁、铬、氟等元素也会伴随大量施肥在土壤中沉积;另外,土壤有机质是土壤保水保肥能力的重要指标,有机肥施用量的减少,不利于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提升,也不利于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以上因素综合作用,致使土壤养分流失,土壤的肥力、缓冲能力以及物理性质下降、污染加重。

4.施肥方式不当导致肥料利用率偏低

因农村劳动力缺失及农业机械科技的现代化进展,群众多采用“一炮轰”的施肥方式,氮肥这种较易流失的养分元素的利用率大大降低,磷钾及微量元素肥料虽然在土壤中相对较为稳定,但也会因降水等因素流失,作物生育需求不能得到很好的满足,造成资源浪费。

四、解决土壤与肥料问题的措施

1.因地制宜原则

河南省人均土地资源少,就更要合理利用好土地,针对不同的土地情况,施用不同的肥料,不能只追求产量而不顾土壤质量,盲目加大施肥量,在土质肥沃的土壤上可以按正常的比例施化肥和有机肥,在土地贫瘠的地方要增大有机肥的使用量,在农作物生长的期间也要施用有机肥,增强土壤的保肥能力。用科学方法帮助农民掌握将禽类畜类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的有机肥转换技术,大力提倡使用有机肥,改良保持土壤的养分。对那些不适宜做耕地的土壤,不能强种,要把它变成林地,以林养地,保持水土不流失,提高土壤肥力。

2.提高土壤肥力、加强资源再利用

要提倡绿色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使农民不再只追求高产量,忽视农产品质量的意识,产品质量上不去是只增产不增收,而绿色生态农业会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对农民推广先进技术、普及农业肥料知识,改进当前肥料利用方式,促进土壤肥力的蓄养能力。播种时无机肥与有机肥混合使用,添加抗生素来增强植物防病虫害能力和营养吸收能力,使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肥料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物质,提升土壤的肥力,分解土壤中的难溶性矿物质。对农村家家都有的畜禽粪便和作物秸秆要有效的再利用,帮助农民掌握秸秆转化有机肥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制使作物秸秆在短时间内可以快速高效的发酵的技术,促使农民乐于广泛使用有机肥, 有机肥的使用推广开来,就会增强土壤的肥力、改善土地结构,使土壤环境良性发展。

3.加强对土壤肥料的监测与研究工作

随时对土壤肥料的监测与研究,掌握土壤氮钾磷的分布和对农作物增产的影响,帮助农民增产增收。同时应当加强对土壤肥料的及时监测,对于缺少养分的土地,及时给予补充。对于土壤酸碱度的测量要及时,经常取样进行化验,并根据出现的情况,及时进行整改。对于土质含矿物质及含有机成份进行准确的掌握,对含有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土壤,要及时进行解决,避免污染农作物对人体产生损害。肥料在使用过程中,要经过进行测量,根据土壤要求及时增减肥料。

五、结束语

河南省的农业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既保障当代人民生活水平的需求, 也不会破坏土壤环境,不会影响后代人继续使用土地进行农业生产。土壤和肥料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合理利用土壤和肥料,增强农业技术水平是发展新农业的必然手段,只有保护土壤环境、科学合理的使用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推广农业精细化管理才能促进河南省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才能促进国民经济、保证粮食安全和社会的稳定。

参考文献

[1]王宜.张许.谭金芳.韩燕来.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土壤肥料问题与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08.(11).

[1]史德军.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看土壤肥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吉林农业.2012(4)

[3]谢道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科学施肥[J].安徽农学通报.2008.(7)

[4]张鹏岩.秦明周.闫江虹等.河南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益的影响因素及特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1).

上一篇:东至县晚稻高产创建工作总结 下一篇:早春之素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