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时间:2022-07-06 02:49:37

简析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

摘要: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是一项重要的财务管理工作,是在事业单位战略规划和事业目标的引导下,通过预算的编制、审批、执行、控制、调整、考核及评价等一系列活动,

全面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事业活动效率,实现事业单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财务管理目标。

关键词:预算管理;其存在问题;其作用;提高途径 首先,谈谈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事业单位在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组织机构设置、预算编制、考评、监督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没有一套完整、有效的组织体系支持预算的实施

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是实现事业单位管理目标的基础和保证,也是预算管理得以实施的载体,在事业单位管理中起到支撑作用。而目前预算组织机构设置简单,人员配备不足是其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 预算编制存在多方面缺陷,使得预算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主要有:

(1)预算编制过程简单

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应是一个严谨、认真的过程。但现在多数事业单位没有设置完善的预算编制程序,导致预算编制人员的主观理解在预算编制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这就很难保证预算编制的统一性标准。没有足够的编制预算时间,也使预算项目指标不能得到充分的认证,缺乏预算编制的可信度,使预算编制在初期就不能保证质量,更不必说预算的实施和监督工作了。

(2)预算编制方法不科学

目前,虽然财政部门要求部门预算采用零基预算法,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大部分事业单位仍未跳出“基数法”的框架,使事业单位经费未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现行行政事业单位经费分配办法的缺陷日趋明显,已难以适应财政改革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3)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

A、部门预算编制在项目支出的细化程度、基本支出定额制定的科学性等方面做得还很不够,为一些单位挪用资金、铺张浪费留下了隐患。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致严谨,在安排项目支出预算时,人为因素较多,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B、事业单位在编织项目预算时,有业务项目名称,但无相应的预算经济指标列支内容,

致使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监控依据。同时预算编制的简单粗糙和不确定性,给预算的审核批准、预算执行、监督及其业绩考核等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C、预算外资金与预算内资金相脱节,预算编制内容不全面。我国事业单位传统的预算体系是预算资金内外分离的预算体制,使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不能充分考虑预算外资金的收支情况。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大部分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已不是单纯依靠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拨付,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经营收入来弥补资金不足。这也使单独考虑预算内资金编制的财务预算逐渐失去了其经济意义,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收支状况和运营效率。

3、在预算执行方面,缺乏应有的约束力和严肃性,缺陷主要有:

(1)某些事业单位在资金使用中,支出控制不严,超支浪费现象严重,如超标购置车辆,公款旅游吃喝,公款进行高档消费等,致使单位的会议费、招待费、车辆燃修费居高不下。

(2)个别事业单位在项目支出资金管理使用中,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界定不清,没做到专款专用。

(3)某些事业单位在专项资金使用过程中,不讲求经济效益,重拨款而轻管理,对项目资金实际使用绩效缺乏有效地监督和考核机制。

4、只注重预算的编制,不注重预算的控制、考核与评价

我们发现许多事业单位的预算编制还是较全面的,但执行结果却与预算相差甚远,除去预算与实际客观差距外,最主要的原因是事业单位预算执行过程的控制、监督不利,同时没有很好地去执行预算考核与评价所致。另外预算不能成为事业单位的“硬约束”,主要是由于预算的执行没有实行全面控制。

5、预算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事业单位经费支出管理与效益考核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机制。从目前事业单位整体来看,在预算支出管理与监督考核方面缺乏强有力的控制与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同时经费使用的社会效益,也缺乏系统考核机制,从而增加了经费使用的随意性。 预算管理的作用 有利于推进事业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

预算管理是将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整合为一个目标体系,通过预算,事业单位年度经营计划都可以得到具体落实,各部门、各科室对经营目标达到统一认识,并与事业单位战略目标保持一致。通过预算实施、分析差距、反馈调整,不断强化自身特有的竞争优势,把单位的有限资源分配给最有效果的环节,促进单位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促进单位战略目标的实现。

2、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帮助单位改善未来的经营状况

事业单位预算贯穿于其财务活动的全过程,是其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严格的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全面反映单位各项财务收支状况,为其财务管理奠定了基础,提供依据;可使其财务管理按照预算规定的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避免工作的盲目性;根据预算与实际的偏差,随时发现问题,采取必要措施,纠正不良偏差,防范单位经营风险。

3、有利于协调事业单位各部门的工作

预算编制过程是事业单位各部门信息相互传达的一个过程。通过各部门预算的综合平衡,能促使各部门管理人员清楚地了解本部门在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效地防止各部门之间相互扯皮,提高了单位的管理效率。

4、为事业单位的绩效评价、部门考核提供参考依据

预算一旦经过全单位各部门充分酝酿、起草、修改,就可确立为单位内部各部门员工行动的目标和考核标准,使各项活动的实际执行有章可循。经过分解落实的预算规划目标能与部门、责任人的业绩考评结合起来,成为奖勤罚懒、评估优劣的准绳。

三、如何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1、设立预算管理程序,提高管理效率

预算管理不仅是事业单位财务部门的工作,也是单位内各部门的工作,是其内部各项资源的最佳整合。它作为一个系统工程,从组织预算编制到执行,要求各部门必须相互协商、配合,因此要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预算编制程序和预算执行控制程序,便于处理好各项工作的先后顺序和各部门间的主次关系。

2、通过信息化渠道建立预算管理的预警机制

预算控制要求信息量大、面广,为确保预算控制及时准确,需建立一整套高效的预警系统。该系统有利于对经费开支进行事先判断。根据目前大多数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可使用财务核算系统中附带的报表模块,在该模块下设计相关报表,将预算的各项指标手工输入,执行数从核算系统直接提取,通过报表直接控制预算额度的收支结余情况,这就确保各项支出控制在预算额度范围内。

3、加强制度建设,提高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要做好对国家相关的财务、预算、资产管理制度的学习和贯彻,建立健全单位内部相关制度,就预算编制和执行制定相关工作规程,建立运转费等财政专项管理办法,以及制定政府采购、国有资产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4、合理设置预算管理机构,加强统筹

事业单位应设立预算管理机构,由单位主管或财务部门主管担任领导,财务部门及相关业务部门负责人任委员,对单位经费预算编制和执行实施全过程管理,要密切协作,职责分工明确。

要明确单位内各业务部门是预算管理的基本单位,负责本部门责任范围内的预算编制和执行。财务部门负责预算管理及制度建设,负责预算编制的组织及汇编,对有关部门的预算进行审查、汇总、平衡,对编制及管理工作进行指导、检查,避免造成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和可行性,预算执行随意无序,失去严肃性。

参考文献:【1】《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继续教育读本》 中国商业出版社 . 2012.6

【2】肖侠 . 事业单位强化预算管理的有效模式研究 [J]. 财务与金融,2010.(2)

上一篇:拥有四大比较优势 期货量化交易渐成宠儿 下一篇:4月A股市场喜迎开门红 3850点震荡不改强势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