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时间:2022-07-06 08:24:41

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摘要:运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探讨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发展和城市化可以减少收入不平等,而经济增长和失业会加剧收入不平等状况。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作用,高等教育资源应该向经济不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倾斜;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降低高等教育入学门槛,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关键词:高等教育;收入不平等;分位数回归模型

一、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但是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也随之而来,并对我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结构优化、社会和政治稳定等产生了不利影响。从收入差距水平来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收入差距处于合理的区间,虽然在1978-1987年收入差距变动较为明显,但是总体上收入水平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1999年我国的基尼系数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水平①,并在之后一直保持较高水平。改革开放后我国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一方面是打破平均主义的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然结果。收入差距的适当扩大有利于调动全体国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但是收入差距过大就会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有鉴于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如调整区域发展格局、改变税收政策和支付转移政策、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在这些政策措施外,是否还有其他调节措施?本文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也会对收入差距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本文运用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对收入不平等问题进行研究,探讨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二、文献回顾

学术界关于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差距影响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类观点。一类观点认为教育的发展会缩小收入不平等状况。如Becker,Chiswick(1966)[1]利用美国、加拿大、墨西哥等国的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表明教育是解释区域间不平衡的重要因素,教育水平的提高将会减少收入差距。GregorioJD,LeeJ(2002)[2]利用1960-1990年的面板数据验证了高等教育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李明芳(2007)[3]认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的提高,将导致基尼系数下降,从而有助于改善收入的不平等。与此相对的另一类观点认为教育的发展会扩大收入不平等程度。如Knight,Sabot(1983)[4]选取了坦桑尼亚和肯尼亚1971-1980年的数据,研究了教育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教育发展会拉大收入差距。王小鲁(2006)[5]认为高收入人群受教育的机会显著大于低收入人群,会扩大收入的不均等程度,但是并未给出严格的证明。王海云等(2009)[6]根据重庆市1985年-2006年的数据,利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教育对于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研究发现无论长期还是短期,高等教育的发展都会拉大城乡收入差距。颜敏(2013)[7]运用泰尔指数实证检验了我国1989年-2009年的数据后认为,高等教育是工资差距形成的重要因素,可以解释总工资差距的10%左右。还有观点认为教育发展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某种关系。如赖德胜(1997)[8]选取49个国家1996年的截面数据研究了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的关系。研究表明,教育扩展与收入不平等之间是倒“U”型关系。周金燕,钟宇平(2010)[9]在1991-2006年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基础上,采用整体分布反事实模拟法研究了教育扩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研究发现教育扩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呈现U型趋势。此外更多的研究者支持了倒“U”型关系的结论,但是我国目前处于曲线的左侧还是右侧还存在争议。如韩雪峰(2009)[10]基于1996年-2007年的数据研究了高等教育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等教育教育与收入差距呈现倒“U”型关系,目前我国已经跨越倒“U”型曲线的峰值,高等教育扩展会缩小收入差距。而白雪梅(2004)[11]、成谢军(2014)[12]等人的研究均表明教育发展与收入不平等之间呈现倒“U”型关系,我国目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即随着教育的发展,收入不平等状况在加剧。本文认为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是存在阶段性的,不能简单地给定某种相关关系。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本文的不同之处表现在:一是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对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收入差距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二是在重点考察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基础上,引入了经济增长、城市化和失业率等参考指标,使得检验结果更具有说服力。在实证检验基础上,本文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意见和建议,以期更具有实践意义。

三、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一)理论假设假设

1.高等教育发展程度越高,即高等教育入学率越高,高等教育越普及,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越多,居民的收入差距越会逐渐缩小。假设2.经济发展初期,人均财富增长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短暂稳定之后,伴随人均财富的增长,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因此收入不平等与经济增学长之间呈现倒“U”型(Kuznets,1995[13])。假设3.失业率越高,则收入差距越大,因为失业率的增加会显著地影响低收入人群,拉大与高收入人群的差异(SenA,1973[14])。假设4.关于城市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化会扩大收入差距(林毅夫和刘明兴,2003[15];Ling和Guoqiang,2009[16]);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化化会打破二元结构,促进人口流动,降低收入差距(陈钊和陆铭,2004[17]),还有的学者认为城市化对收入差距不是简单地正向或负向作用,而是呈现出先恶化后改善的倒“U”型关系(周云波,2009[18]),本文比较支持这种观点。

(二)参数和模型设定

1.参数设定本文的核心变量为:收入不平等(gini)、高等教育发展(hedu);参考变量为:经济增长(gdp)、失业率(unr)和城市化率(urb)。参数设定,参照经典的指标表示方法。其中收入不平等数据用基尼系数表示,这是表示收入不平等最重要的指标之一;高等教育发展的衡量指标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即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适龄人口之比①;经济增长采用GDP增长率,这是国际统计方法中对经济增长度量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失业率用城镇登记失业率表示,目前这个指标是我国衡量失业情况最权威的指标;城市化(urb)用城市化率表示,它可以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的比重,等于城市人口/总人口。2.模型设定在设定模型之前,需要首先考察基尼系数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各变量与收入差距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发现gini系数变量与其他变量之间呈现近似的线性关系,因此我们设定模型如下:ginit=ct+a1thedut+a2tgdpt+a3tunrt+a4turbt+μt(1)其中,gini表示基尼系数,gdp表示国民收入,hedu表示高等教育发展,unr表示失业率,urb表示城市化率,ait(i=1,2,…,4)表示系数,μ表示残差项。

(三)数据描述

1.数据来源1978-2003年国家并未给出官方的基尼系数,本文采用1978-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统计摘要》数据进行计算整理,并参考了贺晋、李玲玲(2012)[19]的数据。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数据来源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978-2012年),gdp增长率、城市化率等宏观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78-2012年)。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数据来自《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1978-2012年)。2.统计分析在进行实证分析之前,本文首先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描述,观察各变量的数据特征,以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数据统计描述的具体情况见表1。J-B检验结果表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各变量相伴概率值均大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接受原假设,样本服从正态分布。但是统计分析结果也表明各变量均不是标准的正态分布。从偏度指标上来看:五个变量均不是标准或严格的正态分布,其中gini和gdp是左偏倚,hedu、unr和urb是右偏倚。从峰度值来看,由于各变量的峰度值均小于3,因此各变量较标准的正态分布更为陡峭。

四、模型检验和结果说明

(一)分位数回归模型

传统的线性回归模型描述了因变量的条件分布受自变量变动的影响过程,其中,普通最小二乘法是估计回归系数最基本的方法。该方法描述了自变量对于因变量的均值影响,但是这种估计方法对于数据有严格的限定,如要求同方差、无自相关、无多重共线性和正态分布等,但是实际的经济数据往往很难同时满足这些条件,使得采用传统估计(如最小二乘估计)结果的有效性和无偏性受到了质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Koenker和Bassett(1978)[20]提出了分位数回归思想。分位数回归是采用加权最小绝对离差和的方法对模型进行估计。模型的优点在于,一是能够更加全面地描述因变量条件分布状况,反映自变量对不同水平因变量的影响差异,包括极端值的影响,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描述其条件期望(即均值);二是,对误差项没有严格的假定条件,因此对于非严格的正态分布而言,其估计结果更加稳健。由于分位数回归方法具有以上优点,因此该方法被广泛运用于模型的估计和检验。由于本文的变量不符合严格的正态分布,因此运用简单的均值期望分布描述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是不准确的,选用分位数回归模型进行拟合效果更好,回归系数估计量也更加稳健;同时由于分位数回归能更加全面地描述被解释变量条件分布的全貌,而不是仅仅分析被解释变量的均值,因此本文的回归即采用分位数回归方法。

(二)平稳性检验

为了避免虚假估计,首先对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最常用的单位根检验方法,为了保持检验结果的稳健性,考虑了截距项、截距项和趋势项、无截距项和趋势项三种情况,检验结果如下: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均为非平稳变量,但是一阶差分后为平稳变量。

(三)参数估计

本文以收入差距为因变量,高等教育发展、经济增长、城市化率和失业率为自变量,对各变量进行一阶差分后,运用分位数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估计结果见表2。从以上回归结果来看,各变量回归系数均通过了假设检验,统计性意义显著。

(四)结果说明

根据以上分位数回归结果,同时结合各变量对收入差距影响的边际效应,可以发现各相关因素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分布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1.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从回归结果来看,高等教育发展的回归系数为负。这表明,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差距有抑制作用,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高等教育入学率的增加将导致基尼系数的降低。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差距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高等教育会提升人力资本水平,而人力资本水平越高,其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教育与收入是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阶层中接受教育的机会对收入差距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当一个社会公民接受教育的机会不均等时,收入差距必然会进一步扩大,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收入高的阶层比收入低的阶层更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只有当一个社会的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普及教育扩展的时候,才会使更多的公民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的机会,从而对收入差距产生抑制作用。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升,表明更多人接受到了高等教育,这有利于收入差距的缩小。从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差距影响的边际效应可知,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从低分位点到高分位点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说明随着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对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呈现先递增后递减的状态。原因在于,在低分位点上,高等教育入学率处于较低水平,高等教育对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呈现出加速的抑制作用。在高分位点上,高等教育入学率较高,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发展对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在逐步减弱。

2.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从回归结果来看,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为正,这说明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有正的边际效应,即经济增长拉大了收入差距的状况。根据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兹涅茨1955年提出的倒“U”型曲线理论,经济增长的初期,人均财富增长会导致收入差距扩大,当达到顶点后,收入差距会逐渐缩小。造成这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经济增长的初期,经济效率是首要目标,社会公平常常处于次要位置,同时由于此时二次资源配置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导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而当经济增长到一定阶段后,国家会在强调经济效率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同时二次资源配置体制也愈加完善,税收和财政转移支付的收入调节机制会充分发挥作用,收入差距会不断缩小。检验结果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目前处于倒“U”型曲线的左侧。从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影响的边际效应可知,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从低分位点到高分位点呈上升趋势,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增长越快,经济增长就越会扩大收入差距。原因在于,虽然目前我国已经注意到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改善收入差距状况,但是由于收入差距的调整是一个长期过程,同时也面临一些阻力,因此收入差距的改善任重道远。未来经济增长到达一定阶段后,我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之间的关系或许会迎来拐点,经济增长开始对收入差距产生抑制作用。

3.失业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从回归结果来看,失业率的回归系数为正,这说明失业对收入差距具有正的边际效应,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失业率的增加将会导致收入差距的扩大。原因在于失业人口大多集中于低收入群体,失业率增加表明低收入人群就业人数降低,导致低收入人群与高收入人群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失业对收入差距影响的边际效应可知,失业对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从低分位点到高分位点呈现逐步下降的趋势。因为当失业率较低时,失业人口主要集中于低收入人群,并没有影响高收入人群的就业情况,因此,此时失业率对收入差的拉动作用较大。当失业率处于较高水平时,失业情况不仅影响到低收入人群,也会扩散到高收入人群,此时虽然失业率会扩大收入差距,但是这种扩大效应会由于高收入群体失业人数的增加而抵消。进而呈现出在低分位点,失业对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较高,高分位点,失业对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较低的现象,这与理论假设是一致的。

4.城市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

从回归结果来看,城市化率的回归系数为负,这表明城市化对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为负,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城市化率的增加会导致收入差距的缩小。首先,城市化进程中就业问题影响了收入分配问题,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岗位增加带来的收入增加,减少了与城市人口之间的收入差距;其次,城市化进程中逐步破除了一些制度障碍,将使收入差距缩小。从城市化对收入差距影响的边际效应可知,城市化对收入差距的边际效应从低分位点到高分位点逐步上升,但是上升幅度有限,这表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对收入差距缩小的边际效应处于递增状态。在低分位点,城市化水平较低,农村中具有一定技能和资本的高收入人群较早地进入城市,收入水平获得了提高,而此时不具备一定技能和资本的人群进入城市往往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同时由于缺乏资本也无法获得其他的资本收益和回报。城市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为正,并且边际效应较高。但是这种情况随着更多农村人口进入到城市而得到改善,因为一方面农村人口的大量减少会提高农村的劳动报酬,另一方面,随着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使得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减少。综合以上研究,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城市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出先恶化再改善的状态,这与理论上城市化对收入差距的倒“U”型假说是一致的。实证检验表明:高等教育的发展、城市化率的增加会降低收入差距,而经济增长、失业率则会拉大收入差距。这表明我国的经济增长仍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随着经济增长,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而城市化处于倒“U”曲线的右侧,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升,收入差距会逐步缩小。以上检验结果与模型的理论假设基本吻合。另外从边际效应的影响程度上来说,以中位数回归为例,失业和城市化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要大于高等教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五、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1978-2012年我国基尼系数、高等教育入学率及其他宏观经济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收入差距和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利于减少收入差距,虽然这种抑制作用还较小。高等教育入学率每提升1%,基尼系数就会减少0.629%。发展高等教育也是有效缓解收入差距过大的重要手段之一。2.经济增长会拉大收入差距,表明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对收入差距的影响还处于倒“U”曲线的左侧,随经济增长收入差距仍会出现拉大的情况。国民收入每增长1%,基尼系数将会增长0.213%。经济增长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旦经济增长到达倒“U”曲线的右侧,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就会出现改善。3.失业增加显著地拉大了收入差距水平。失业率每增加1%,基尼系数会增加3.261%。失业是影响收入差距的重要变量,解决收入差距问题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4.城市化对于收入差距的影响目前处于倒“U”曲线的右侧,收入差距随城市化的提升会逐步缩小。城市化率每增长1%,基尼系数下降0.256%。我国的城市化对于收入差距具有缓解作用,会改善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以上基本结论与本文的理论假设是基本吻合的。

(二)建议

根据以上研究结论,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和深入改革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挥高等教育在缩小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在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入学率。提升高等教育入学率,可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高等教育发展带来的成果,增加高收入阶层在人口中的比重,从而扭转收入差距过大的状况。2.转变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通过发展职业教育一方面可以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也会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从而提高高等教育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中的比重,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收入差距。3.在高等教育资源分配上向经济不发达地区、低收入人群倾斜。通过资源倾斜,使更多经济不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群享受到更多的高等教育资源,从根本上提高低收入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改善收入不平等状况。

作者:卜振兴 单位:南开大学

上一篇:服务性学习教学策略在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作用 下一篇:高等教育民族本土化教育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