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斜弱视诊疗,家长是关键

时间:2022-07-06 05:50:24

儿童斜弱视诊疗,家长是关键

来自河北的14岁女孩小高是一名弱视性斜视患者,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小儿眼科专家赵晨教授看来,小姑娘面容清秀,但从小到大只用左眼视物,右眼一直内斜。家长说,现在孩子大了爱漂亮,想动手术让斜眼归正。赵晨教授检查后发现:孩子左眼视力1.0,右眼0.02,角膜映光:右眼反光点位于鼻侧角巩膜缘,内斜约45度。

赵晨教授告诉家长,孩子已经是弱视性斜视,右眼几乎是“废眼”,没有功能了,因为孩子来得太晚,已经错过了治疗弱视的最佳时机,目前手术只能解决美观的问题,孩子右眼视力很难再提高了。家长一听,当场泪流满面,后悔当初没有对孩子斜弱视引起足够重视,现在想要补救也为时晚矣。

赵晨教授说,门诊遇到过很多类似病例。有些家长粗心大意,很晚才发现孩子眼睛斜视或视力差,或者发现异常后没有及时带孩子来医院就诊,贻误病情,给孩子留下了终生遗憾。

斜弱视重在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某些类型的内斜视2岁左右早期纠正预后较好,年龄越大,双眼视功能恢复越困难,外斜视即使在年龄较大时手术也有恢复双眼视的机会。但是发病早的内斜视如果未能在五岁前双眼视觉发育尚未完全时纠正眼位,则几乎不能恢复双眼视功能。弱视治疗黄金时段是在六岁以前,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12岁以上,已经超过视觉系统发育期,绝大多数患者不能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成年之后,弱视治疗没有太大希望。

赵晨教授特别强调斜弱视诊疗,家长是关键。

监督孩子弱视治疗

正常儿童的视力应该是:3岁左右,视力>0.4,5岁左右,视力>0.5,6岁左右,视力>0.7,6岁以上,基本与成人的视力没有多大差别。两只眼的视力之差不应该>2行。

双眼视觉均衡至关重要。好比一个人走路,只有当两条腿都有功能的时候才能走的稳,如果只有一条腿能走,另一条腿是瘸腿,就算把瘸腿的位置放的再端正,也走不好路。

斜视手术可以把眼睛的位置做到正位,但是术后效果如何很大程度取决于双眼视觉是否均衡。所以,斜视手术前必须对单眼或双眼低视力的患儿进行弱视训练,最大限度提高其视功能。

目前,治疗中心注视性弱视最主要、最有效的疗法是“遮盖疗法”,即遮盖视力好的眼,强迫患儿使用弱视眼的治疗。许多患儿刚开始治疗时常常不合作,因为患眼视物不清,孩子会偷偷将遮盖拿掉使用好眼,或以哭闹拒绝治疗。家长需明确弱视治疗的重要性,与孩子及时沟通,通过鼓励、奖励等方式取得孩子的合作,让孩子保质保量完成弱视治疗。遮盖期间应加强复诊,警惕发生遮盖性弱视。尤其当家长换眼罩打开双眼的时候,如果发现原来的斜眼继续维持注视,说明斜视眼的视力已超过主眼,应立即复诊。

除常规遮盖之外,家长可根据患儿年龄及弱视眼视力,在医生指导下,令患儿用弱视眼做些精细目力的工作,如描画,穿针等以刺激视觉,促进视力提高。

督促孩子坚持佩戴眼镜

医生发现孩子有斜视后,第一步是给患儿散瞳验光,根据验光的度数给患儿佩戴合适的眼镜。有的家长觉得孩子眼睛斜,应该尽早做手术矫正眼位。

其实这种想法有时是不正确的。造成斜视的因素很多,并不是所有斜视的孩子都需要手术治疗。有的孩子斜视主要是由屈光不正引起,通过戴镜可以减小斜视度甚至使眼位归正,可能不需手术治疗。也有一部分孩子是由于单眼弱视引起斜视,通过弱视治疗提高患眼视力后,斜视症状也会随之好转。

儿童内斜视的主要类型是调节性内斜视,对于小于四岁的调节性内斜视患儿,常规做法是睫状肌麻痹验光后给其带上足度的凸透镜矫正远视;对于四岁以上患儿,给其佩戴保持无内斜视的最低度数眼镜即可。每月家长要带患儿复诊,随访观察戴镜后的斜视角。随年龄增长,远视度数会降低,故每年孩子都需要重行验光。有斜视性弱视者先用遮盖法或戴眼镜使两眼视力相等。内斜视患儿在戴矫正远视眼镜后的残余内斜视度如大于15三棱镜度才考虑手术,残余内斜视度小于15三棱镜度者不阻碍融像及双眼单视的发育,不必手术。

家长还需观察孩子两镜片的光学中心距离是否跟两眼瞳孔距离相符,如果不符,可引起水平位三棱镜的作用,使孩子产生视力疲劳和视力减退;同时必须注意两镜片的垂直中心是否在同一水平上,如果不在同一水平上,可引起垂直三棱镜的作用,同样产生视力疲劳。

评估病情进展和手术时机

赵晨教授向家长介绍,内斜视患儿常表现出明显的“斗鸡眼”,相对容易引起家长注意。75%左右患儿有远视,多幼年发病,危险因子尚有高龄母亲(大于34岁),母亲在怀孕时吸烟、胎儿早产、剖腹产、出生时低体重等。而间歇性外斜视是儿童最为常见的外斜视类型,患病的孩子一般单眼视力都很好,多无主观症状,所以,间歇性外斜视早期的诊断关键往往在家长身上。

早期,间歇性外斜视的斜视度多不稳定,眼位随注视距离、注意力强弱或患者精神状态在正位和外斜位之间变动。当孩子看近处时或注意力集中时眼位可保持正常,而看远处、疲劳及走神时可表现为外斜视。孩子在户外强光下常常喜眯一眼以避免复视或混淆视。有些患儿由于眼外肌麻痹,在某些视野方向会出现复视,为克服重影,患儿往往会采用歪头、侧脸、抬高下巴等特殊头位来代偿。家长应从以上方面入手观察,用相机拍下孩子眼位偏斜时的照片,力求早期发现孩子眼位异常。另外,有斜视家族史的家长也要多关注孩子的眼睛。

赵晨教授说,间歇性外斜视最终大多发展为恒定性外斜视,即患儿只用一只眼视物,另一只眼始终停留在外斜位上。家长要仔细观察显性外斜视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如果发现孩子外斜视频次增多,持续时间超过一天中时间的一半,应到医院就诊并考虑手术治疗。斜视手术后一个月内肌肉尚处于增殖期,患儿忌大补,要少吃鱼肉荤腥,清淡饮食即可。

家长和孩子都应该对斜视手术有正确认识,即手术只能矫正眼位,不能根治病因。因为疾病的根源在于患儿大脑内控制眼球集合和发散的中枢异常,并不在于眼睛本身。所以,对于患儿术后可能出现的斜视过矫、欠矫、复发、头位不改善等情况应给予理解,不可盲目对斜视手术效果产生过高期望值。

来源:医脉通

上一篇:“飞刀走穴”屡禁不止多点执业难解死结 下一篇:跌倒风险评估与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