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院校学生体质现状及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07-06 12:13:43

独立院校学生体质现状及对其未来发展的影响分析

摘要:通过对渤海大学文理学院学生的体质基本情况进行调研后,进一步调查、分析学生体质存在问题的成因,并通过对大学生自身发展与体质关系的研究,引导大学生在完成专业理论实践学习的同时,利用课余时间提升体质“自我训练”的意识,为更好地适应现代化社会奠定良好的体质基础。希望通过对课题深入的研究,为业内专家和学者提供有益的启发。

关键词:大学生体质;自觉训练达标;体育俱乐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通过报纸、杂志以及部分专家学者的调查研究,现在我国人民整体体质的下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特别是高校学生的体质。虽然我国在奥运会伤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那是竞技体育。结合从事一线体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经验来看,如果按照国家制定的具有科学根据的大学生体能测试标准,那高校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一以上达不到测试标准。

一、当前独立学院学生体质概况——以渤海大学文理学院为例

(一)我院学生目前体质基本情况

根据不完全统计,渤海大学文理学院2011年19、20、21、22岁男生平均体能测试成绩100米14.5秒、200米31.8秒、400米1分18秒、立定跳远228厘米、仰卧起坐23次/30秒、实心球(3公斤)9.8米。女生平均体能测试成绩100米17.6秒、200米40.8秒、立定跳远163厘米、仰卧起坐19次/30秒、实心球(2公斤)8.6米。因身体原因不能办理免测学生共计130人左右。

(二)学生体质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首先,繁重的学业加上就业、出国、读研等各方面的压力,加上“宅生活”的流行,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当代大学生已经具有了现代人的文化素养,但缺乏现代人的健康观念、体育意识和保健策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了现代高等教育所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其次,重智育、轻体育思潮使学生对健康的认识严重不足。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虽然对体育锻炼对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持积极的态度,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又非常缺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行动的动机,只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在一定时期内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长期的错误认识造成广大学生没有建立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

二、提升学生体质对未来就业的重要性分析

(一)提升择业成功率的重要因素

社会的发展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的综合型人才,而作为根本的身体素质强化发展显现出重要地位。只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压力和责任。“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健康的身体,即使从事尖端的科技也是短暂的。当前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体检不合格而无法入职的情况并不少见,据调查,文理学院学生在集中实习过程中,所有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做严格检查,必须有体检合格报告才能办理入职,因此,很综合能力较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优秀学生被拒之门外。极端点说,最近出现的诸多“过劳死”现象就值得我们青年人警醒,等到身体出现问题再想去锻炼已悔之晚矣。

(二)工作持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体育活动对于发展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独特的作用,也是工作持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经常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合作和竞争意识、交往能力、对集体和社会的关心程度都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所获得的合作与交往等能力能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去,通过体育锻炼形成的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为将来工作中的体力承受力提供帮助,也最终会形成其工作的核心竞争力。

(三)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标志

生活幸福指数可以体现在很多方面:对现有生活状态的满足,对未来良好的憧憬和期待,对自身约束和发展的实现等等。引导大学生认识到身体素质的好坏对于未来生活的重要意义,认识到生活幸福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身体的安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的人生价值的提升和个人成就的达成。实践证明:一个好的身体素质是未来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保证和依靠。

三、提升学生体质的几点举措

(一)有针对性进行思想行为教育,增强学生身体锻炼意识

有针对性进行思想行为教育,指导大学生强化体育参与意识,不断汲取健身知识,理解体育锻炼的价值与意义;优化体育教育环节,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广大学生能置身于一个自然和谐的体育环境中,让体育锻炼意识通过学校的各种活动,自然地渗透到每位大学生的言行中。使学生了解体育,认识体育的价值,把体育作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形成 “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制定完善的“自觉训练达标”方案,严格执行达标标准

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自觉训练达标”方案,具体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内容选择: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开设课程满足学生兴趣、适应学校实际、贴近学生生活、紧扣终身体育,教学内容中有10%左右的理论教学、素质练习安排不少于30%。

2.监控体系:建立完善的学生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和教学督导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检查制度。

3.机构设置:学校设立专门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测试机构,有固定的测试场所,有明确的专人负责。

4.体育社团(俱乐部):建立有各类学生体育社团或单项俱乐部组织不少于20个,且有规范的章程、严密的组织、详细的计划,学校有专门的管理措施和完善的保障体系。

5.体育经费:每年公共体育经费按照不低于在校生学费总额的0.8%(民办院校、独立学院按照不低于在校生学费总额的0.3%)予以保障,体育经费能保证课程教学、群体活动、运动训练的需要。高水平运动队有专项经费。

6.活动场馆:活动场馆是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他使学生有一个发泄、调节、锻炼身体情绪等场所,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

(三)以兴趣出发开展体育俱乐部活动,养成增强体质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建立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模式,学生有很大的选择空间,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因而他们有动力,有勇气,有自觉性,有具体的锻炼目标,通过目标的激励促使学生自觉训练来达到一定的成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努力,因而能够较好地掌握所选的项目的技术。开展俱乐部活动,体育教师在某一个方面的教学专长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精力相对来说要较为集中,能够更好的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满足学生深层次的需要,指导学生比较全面的掌握某一项运动技术。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真正使学生在参与意识方面得到加强,参与能力方面不断提高,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意识和培养良好的习惯。

四、总结

推动大学生体育锻炼,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任重而道远。在今后体育锻炼教学中,我们还应加大的改革力度,使体育教学个性化、多样化,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把增进学生健康,提高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作为大学体育锻炼的首要任务来抓。

参考文献:

[1]周革.论学校建立体育俱乐部的必要性[J].湖南出版社,2005.

[2]孙卫华.深圳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模式的理论和实践[J].北京,2004.

[3]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管理中心.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统计分析报告[R].中国学校体育,2006(05).

[4]徐焰.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4,11(6).

[5]斯蒂芬.J.鲍尔,著.侯定凯,译.教育改革——批判和后结构主义的视角[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美)查尔斯.布彻尔.马奇.克洛迪著.茹秀英,译.体育运动管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上一篇:高职院校经济数学课程分层教学的探析 下一篇:浅议净资产出资的法律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