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发挥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时间:2022-07-05 11:08:13

浅谈如何发挥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摘 要]: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注定了它具有培养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任务,情感因素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动力,是课文、教者、学者间沟通的桥梁。中学语文课应在注重对学生尊重、理解、关怀的基础上,既要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训练,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语文课堂中发挥积极作用,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关键词]:情感教育 语文教学 积极作用

情感因素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是思维发展的动力,是课文、教者、学者间沟通的桥梁,课堂教学是情感教育的原点和主要渠道。因此中学语文课的教学既要进行语文知识的训练,又要充分注重学生的精神成长。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文关怀,使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语文课堂中发挥积极作用。那么,如何发挥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呢?结合从教二十多年的经验,我想谈一下自己粗浅的尝试。

一、深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引人

英国教育家斯宾基认为:“如果能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即使无人督促也能自学不辍。”这就强调了教学活动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信息载体的课文,本身就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它们或揭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闪耀着真理的光芒,或渗透着美好的人性,或弥漫着温馨的至亲至爱……。“文章不是无情物”,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作品都是情文并茂的精品,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小说,都不同程度地或明或暗地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因素,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情感因素进行语文教学,能够使课堂或“情绪激昂”,或“寂静无声”,或“兴高采烈”,或“悲凉凄苦”,以此调节课堂气氛,让学生在特定的刺激情境中产生自己的主观体验,积极主动地学习,从而陶冶良好品质和高尚情操。语文课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主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家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人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世界的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努力运用课文中蕴涵的真实感情,引导学生与高尚的灵魂对话,与智慧的生命碰撞,与丰富的情感交流,学生的人格就能日趋完善,学习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没有感情的文章没有生命力,没有感情的课堂没有活力,没有活力的课堂难以激起学生心灵涟漪……因此,语文教学还必须进行情感加温,使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催化力。这就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能做“转运站”,而必须“披文入情”。首先,透过形形的文字符号,去体味其中蕴含的情和意,成为一个被感动的读者;进而将自己融入其中,成为情不自禁的作者;然后设置一种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教学情境,将那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加以充分的张扬,呈现给学生,让他们随着作者的一颦一笑去忧去喜。如在教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一课时,我从课文的写作背景及对“父亲”的几次背影描写中给学生营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并使这种气氛弥漫到整个课堂之中,深入到学生心灵之中。学生的情感也自然而然进入课文情境之中,教师、学生、作者与“父亲”的情感“熔”于一体,产生共鸣,心灵受到震动,理解了“天下父母心”的深刻含义,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际,以情动人

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课堂教学潜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教学活动的一条基本规律。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人格养成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语文教学。古人云:“文以载道 ”,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语言文字、文学作品中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情感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材料。如余光中的《乡愁》中,诗人个人的悲欢与伟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使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设身处地的体会一下:假如自己就是诗中的“我”,离开家乡,离开了祖国,身居海外二十年、三十年之后那种难以排解的家国之思的感情,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去品读课文,那感情明显深沉了许多,效果比预期的好。此外,通过课文中理论文章的学习,也能使学生受到情感教育。《说谦虚》可引导学生弘扬中华民族崇尚谦虚的传统美德;《谈骨气》可教育学生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气节;《人生的境界》可激发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把握青春,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

三、注重教师自身的情感因素,以情感人

首先,教师应“美其德、慎其行”。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的形象、威信是一种强有力的人格力量,对学生有着巨大的感染力,能引导学生健康向上发展。

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情感互动活动中去,建立师生之间的良好情感关系,创设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以心施教、以情激情,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使学生的情绪处于活跃振奋的积极发展状态。只有师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有默契的配合,教者乐教、学者乐学,也更容易点燃中下水平学生的情感火花,使教学目标顺利的实现。如在讲授《,你在哪里》这首抒情诗时,我就从怀念这个感情基调入手,先由境入情、由情悟理地设置了一段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导语,溶入情境,体会作品的内蕴情感。在此基础上,再感情真挚、情意盎然的朗读,让学生荡气回肠,潸然而泪下,产生了强烈的想进行自身情感体验的要求。在学生有表情的课文朗读课文之前,我又不失时机的导情入理:在这十几年中,人民却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总理的足迹,现在,让我们也加入这寻找的人群中,让我们也再一次深情地呼唤:,你在哪里?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身复杂的情感体验,已经体会了作者的创作心态和创作意图及教师在教学中的良苦用心了。于是,师、生、作者、作品之间的感情发生了强烈的共鸣。言有尽而意无穷。总理伟大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激励着学生,留给他们无穷的回味和思考。这种思索将持续到课外,延续到同题材的诗作中。

总之,“教育就是唤醒”,学生的心灵需要被唤醒的过程。语文教师只有充分挖掘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作用,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唤醒学生心灵的崔化剂,倾心倾力,感同身受地教,学生就会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这样才能和作者的心灵互相沟通,和课文内容发生共鸣,淋漓尽致地展示其人性的魅力和对生命的至爱,从而以寻求精神家园的执着走进美好的语文世界。

参考文献:

[1]孙绍振《语文世界》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

[2]马笑霞.语文教学心理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3]曹明海《语文阅读活动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4]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2000.

上一篇:电子白板对初中生物教学的促进作用浅析 下一篇: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