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生命成长的声音

时间:2022-07-05 10:01:40

倾听生命成长的声音

如果说课堂是生命成长的原野,那么它应该是绿色生态的,从而能激发生命的情感渴望,展示生命的勃勃生机;如果说课堂是生命成长的原野,那么课堂上应该有生命成长的声音,它倾诉着生命成长的需要,展示着生命成长的律动;如果说课堂是生命成长的原野,那么教师应该是关注成长的园丁,他因此而能遵循生命成长的脚步,倾听生命成长的声音。

生命的原野是美妙的,需要用心灵去感受“睡莲花开”的声音。有一篇名叫《睡莲花开的声音》的文章,讲的是耳科专家杰夫瑞医生治疗失聪病人时发生的一件事。年轻的修女露茜带了6个十三四岁的失聪孤儿接受耳蜗移植治疗。在得知只有男孩丹无法恢复听力后,修女选择了在美丽的茵梦湖畔告诉他这个残酷的真相。她告诉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去听一听睡莲花开的声音。”6个孩子按照修女的吩咐,安静地合上眼睛轻抚着睡莲的花蕾,太阳升起时,那些睡莲在阳光照耀下绽开。在静谧的环境里,杰夫瑞医生甚至能听见花瓣绽开时的“叭”“叭”声,那是一种很轻微的震动的声音,如果不用心去“听”,即使正常人也可能忽略。孩子们听到了。修女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们:“其实,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美妙的声音,只要我们有一颗对生活永不绝望的心就一定可以听见。”丹也“听”懂了睡莲花开的声音。自那以后,杰夫瑞医生在诊疗院里开辟出一个种着睡莲的池塘,每年夏天,他都会让一些内心失落茫然的病人去亲身听一听睡莲花开的声音,让那些失聪者学会用心去聆听世界,让他们在无声的岁月里保持对生活永不消退的信心。唯有用心感受,才会有心灵感应;心灵一旦感应,则会让生命产生“化学式”的反应,激发出极大的潜在力量。

生命的原野是蓬勃的,需要用宽容去鼓励“非说不可”的奔放。一位老师在教《槐乡五月》一课时,想检查一下学生的读书情况,于是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槐乡是个好地方呢?同学们都在仔细地看着书,认真地找着答案。班上的一个平日学习较差的学生把手举了起来,老师示意他把手放下,别捣乱。可他不甘心,手越举越高,好像非要起来说不可。老师只好让他站起来回答。他“腾”地站起来,大声地喊:“因为我想吃槐花!”同学们哄堂大笑,那个学生的脸“刷”地一下红了。老师制止了同学们的笑声,对他耐心地说:“你说得好,老师认为你刚才读书的时候,已经体会到了槐乡的槐花特别好吃,你也想去吃,是不是这样?”他点了点头。“那好,你就把写槐花的那一部分读给我们大家听听,好不好?”鼓励犹如甘霖,激起了他的勇气。闪着自信光彩的孩子,端起书信心十足地大声朗读起来。也许课堂上的这次“非说不可”正是生命成长的拨节,老师的鼓励恰恰是对生命成长的肯定,而不经意的否定或忽略则会成为一种对生命的遏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有个十分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而可爱的,但却十分脆弱,一不小心就会滚落破碎,不复存在。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倍加呵护。尊重、宽容、相信每一个学生,呵护、珍视、唤醒每一颗心灵,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到独特的存在的价值,我想,这样的课堂应该就是生命成长的原野。

生命的原野是和谐的,需要用真诚去唤起“如歌轻吟”的旋律。张洁在《我的四季》里说“生命如四季”,将生命的劳作、艰辛、期待、收获浓缩在四季里,实际上就是把人生的阅历浓缩在了表述四季的文字里,让读者一起共受生活的煎熬,分享生活的快乐。课堂上,师生一起赏析这篇课文后,我要同学们和我一同拿起手中的笔,用心写下各自的散文篇章“人生如……”。教室里静极了,他写“人生如歌,我放声歌唱”,她写“人生如花,我精彩绽放”。我说:“人生如茶,有时甘甜有时苦,有时浓郁有时淡,何不留下那份滋味?既然要生活,我们就不拒绝人生的苦涩;既然要生活,那么我们就继续浸泡着那份执着!生活的脚步再匆忙,生命中曾经的纯真不会老。”一段段优美的文字就这样流淌于笔端,此时,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学生与文本、文字与思想间都产生了返璞归真的默契与和谐,诗意与创意促发智慧火花。正如德国的卡尔・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佛家悟禅有三个境界:山是山,水是水;山不是山,水不是水;山还是山,水还是水。在素质―应试―素质的否定之否定中,在新课程倡导更多地关注生命成长的视阈里,课堂理应归真为生命成长的原野,而教师理应成为善于倾听生命之音的园丁。

上一篇:何谓“学习”? 下一篇:当代资本主义的系统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