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范文

时间:2023-11-04 10:10:50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篇1

倾听蛙鼓

杨 军

蛙鼓,顾名思义。夏秋之交,蛙鼓在经过了一年的蛰伏和历练后,终于在一片潮湿的、漫溢着湿润的氛围中开始欢鸣。一声声,如浪如波,铺天盖地的席卷而来,声势浩大中又透出一份细腻,且不烦耳,让人听了心旷神怡。那种源于生命、发自内心的美妙音乐,一如天籁,一丝一丝叩击着耳膜,撞击着生命的动感。

开头点题,对蛙声的描写,和生命联系在一起,一下子就提升了蛙声的内涵,给读者以震撼。

故乡在滇西,那里气候温和,水量充沛,是蛙鼓栖身的理想之地。在美丽的故乡,我是枕着蛙鼓声长大的。那曼妙动听的蛙鼓,在我听来,如一首清雅高亢的诗,又如一曲遒劲有力的生命进行曲,时时洗刷着心灵的尘埃,伴和着生命的清唱。

蛙鼓唱起来的时候是激越壮观的。日落西山,当最后一抹红云隐退时,蛙鼓终于沿着清风流动的方向,沿着水草间的缝隙,在草芽拔节、花苞绽放的瞬间来了。开始是一两声,接着是蛙声一片。在乡间的一角,借着空气和微风这无声的翅膀,蛙鼓透着细瓷的质感清清脆脆的传过来,只闻蛙声,不见蛙影,让人可以随意想象蛙的模样。

将蛙声和故乡联系在一起,表达了我对蛙声的深情,抓住“日落西山”的场景,将蛙声细致刻画,给人清新而生命力旺盛的感悟。

蛙鼓来时,一如淅淅沥沥的雨声,循序渐进,坚韧激越,恍然间,已是气势磅礴却又整齐有序的一片。屏息静听,又宛如一曲来自城市的金属管弦合奏,如此清丽,如此跌宕起伏,如此雄浑壮观;这时,暮风也微微的、柔柔的,夹杂着泥香吹来了,伴着蛙鼓声拂过人的发梢眉间、眼角耳际……

我常常被那些熟悉亲切的来自蛙鼓的乡音所感动。在灰蒙蒙的城市高楼中,许多陌生面孔的话语和负重的心绪常常将我折磨得不堪憔悴。唯有那欢悦的、了无愁绪的蛙鼓声,飘荡着,拥挤着,声声入耳,从遥远且熟悉的乡间向我的梦境中传来。那一声一声刻进心灵深处的亲切乡音,用它高亢的鼓点快慢有致地抚慰着我的内心世界,愈合我的忧伤,熨帖我的困乏,让我跟随着这生命律动的声音,在灵魂深处与一生走不出的故乡临近。

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写蛙声,表达了蛙声是生命赞歌的主题。写城市无蛙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蛙鼓这东西是有灵性的。它此起彼伏,前呼后应,一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在短短的瞬间便唤醒天空,唤醒大地,唤醒庄稼,唤醒花草……在蛙鼓的合唱声中醒来,耳畔飘拂着大自然幻化出来的美妙灵息。这丝丝缕缕的天籁之音,宛如行云流水,又仿佛我故乡土地上父老乡亲脱手而出的种子,撒到哪里,长到哪里,无时无刻不在我的灵魂深处流淌着生命的韵律。

蛙鼓这东西又是极富诗意极富含蓄的。不是么?看到一片落叶,听到一声蝉鸣,你或许会想到一首意境深远的诗,一段难忘难了的情。而倾听蛙鼓,你会感到这之中不仅有诗、有情,还有画;有寓意深邃的哲理,也有耐人寻味的意韵。这是对生命的本质感悟。它夹杂着泥巴味、青草味、乡土味的歌唱,是乡村一切声音里最美妙的一种。的确,没有蛙鼓的乡村,又怎么称得上是完美的乡村呢?

这个部分,写蛙声的作用,唤醒生命和灵魂,点明中心,使文章的构思又进入了新的层次。

蛙鼓最让人受用的不是它的鼓噪,而是它鼓噪中渗透了哲理意味和活力的那种不屈不挠展示其生命力和生命态度的精神。蛙鼓给人的永远是一种坚定的无畏的生命韧性,一种激昂的奋发向上的斗志和豪情。蛙鼓所昭示的,永远是一种伟大的生命力的存在。

我曾经痴痴地聆听过蛙鼓,对那种执著的生命表白方式产生了一份浓厚的情结,以致不愿走出那浓郁的氛围。但我终究走出了。我想我是明白蛙鼓的意味的。对我来说,蛙鼓蕴含着简洁、生动的生命过程。在内心需要清洗的时候,在平淡、诗意的生活中偶尔睁开眼睛,张开耳朵,倾听一下蛙鼓,那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深化中心,将蛙鼓写成“不屈不挠展示其生命力和生命态度的精神,永远是一种伟大的生命力的存在”,给文章一个结束定音的重锤。

【精彩文题】

1.命题作文:那不一样的美丽

2.从另一个角度去____(观察 感悟 思考)

【要求】须先从“观察”、“感悟”、“思考”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语言点拨】

写“那不一样的美丽”这个题目,可以模仿范文诗意的语言。比如写第一段:

“琴声,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刻响起。

晚饭之后,我带着一天的倦怠,还有晚餐之后的惬意,斜倚在沙发上,打开电视,开始我随意而昏昏欲睡的“电视粥”。那琴声,仿佛像约定好了似的,从楼上传来。一声声,如叮咚的山泉,缓缓地送入我的耳膜,清越中又有一丝缠绵,让我倦乏的心神突然有了一丝凉爽的感觉。这种音乐,如一杯清茶,释放着淡淡的香气。”

【范文示例】

从另一个角度去感悟

沃宇杰

在一个小雨淅沥的下午,我做完作业,站起身,来到了阳台,打开窗户,呼吸一下新鲜空气。

窗外的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仿佛我与这个世界隔了一层薄纱,朦朦胧胧的。细细倾听雨珠滴到叶片上发出的声音,“丁丁冬冬”,如同一首正在演奏的歌曲。渐渐地,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婴儿,他刚刚睁开他那双小眼,细细打量着这个陌生的世界。正如同小雨,它滋润着世间万物,它悄悄来到了这个世界,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婴儿也是如此,悄悄地张开了双眼,一个新的生命就此降临。

继续倾听,原本的小雨逐渐大了,豆大的雨点从空中落下来,在树叶上欢快地跳着舞蹈,“哗啦啦,哗啦啦”。这时,那个婴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群在舞台上表演的青年。他们用自己劲爆的舞姿、嘹亮的歌喉,吸引着观众们的眼球。正如这倾盆大雨,肆意挥洒自己的激情,谁都无法阻挡,无忧无虑,自由自在。

就在这时,天空中闷雷滚动,“轰隆隆,轰隆隆”,如同大地在震动。我倾听着雷声,就好像在倾听一位中年歌手正在歌唱,他那雄浑壮阔的嗓音,爆发出巨大的能量,如同那一声声炸雷,打动着人们的内心深处。

渐渐地,雨小了,失去了刚才的力量,仿佛是人的心脏,节奏从明快转向了舒缓。继续倾听,这时,眼前已是一位垂暮的老人,白发已爬上了他的两鬓,他面带微笑,正如这小雨,等待生命的结束,可是,万物却被滋润得鲜亮明艳。我知道,雨后的世界有更博大的生机。

不久,雨停了,太阳从乌云中露出了灿烂的笑脸,鸟儿又飞回树梢,开始唱那动听的歌谣。细细倾听,这些鸟儿仿佛就是一个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少年,充满生机与活力,努力向上,坚持追求,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谱写属于自己的新篇章……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篇2

一、激发倾听的欲望

音乐教学设计从整体来看,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明确,操作性强;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新颖独特,能够体现教材的特点和教师的创意;教学手段的设计简洁有效、符合学生情趣;教学方法的设计能体现时代的特征和鲜明的音乐文化特色;教学媒体的设计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音乐是一种借助声音来表达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想要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师就要注意自身素质的提高,在熟练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加强文学修养。如:欢快活泼的歌(乐)曲要用轻松愉快的语言来导入,忧伤哀惋的歌(乐)曲可用深沉凝重的语气来讲解。如果教师在语言上能做到抑、扬、顿、挫,并且声情并茂,这样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产生积极倾听的欲望。课堂的教学情感决定着学生学习的动机,缺乏求知的原动力,学生自然不会去专心倾听。而倾听作为学生音乐课堂学习的重要能力,自然影响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最终影响课堂学习的效率。所以,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中应重视通过丰富教学情感来激发学生的倾听欲望。

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能使他们学会以审美的态度感悟人生,认识社会。因此,音乐教师必须一改过去站在讲台前居高临下的做法,走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进行良好的交流,创造和谐、开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急切倾听的兴趣。

二、给予倾听的技能

众所周知,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因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音乐教育环境以培养学生倾听技巧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课堂中应注意通过训练让学生掌握倾听的技巧。训练学生的“听觉感知”。大千世界的声音是音乐最原始的素材,人从单纯感知声音,到反复聆听声音且感知它所代表的一些特定的情感色彩,需要一个听觉的训练过程。一开始先让学生判断一些简单的声音,比如在某一特定时刻听到了多少种声音,在寂静的教室里听楼道、马路上的声音,闭着眼睛指出发声的位置;感觉单声道和双声道播放音乐的区别:教师敲一件乐器或弹琴声音大时请学生慢慢走过来,声音小时慢慢离开,使他们感受声音的大小和远近等:带领学生“聆听散步”,找出最高、最低、最响亮、最优美、最讨厌的声音,然后慢慢地过渡到有方向性地听音乐,比如听音乐的情绪或特点,感受音乐的速度和力度变化;然后再慢慢地根据年级的升高不断提高要求,不断进行引导,学生的听觉会变得越来越灵敏,也会更专注地倾听。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来源于音乐学习的成功经验。不经过努力就能掌握的知识技能,与需经过努力而掌握的知识技能相比较,后者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太难会影响学生的学习信心,挫伤学习积极性。只有由浅入深的教学内容,才能激励学生进取,使学生在努力获取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享受学习成功的欢乐。

三、感受倾听的魅力

欣赏一首乐曲,要感受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不可能一下子面面俱到,只有在教师言简意赅的引导之下,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方向地去聆听音乐的内涵,让学生“听之有物”,并“耳听脑想”,学生才不会迷失方向,自然而然地养成专心倾听音乐的习惯。在第一遍欣赏音乐发挥想象的时候,要求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在对音乐的高、低、强、弱、节奏、调性等因素感知的基础上,对作品的情感、情绪作出判断,进而通过想象和联想的心理活动,使声音的艺术形象由感觉的有限性通向想象的广阔性。这就要求学生在相对安静的气氛中,全身心地投入聆听音乐,全面地体验音乐。

教师指导学生对音乐中不同的音色、织体、节奏、风格的听辩,刺激学生的听觉,唤起他们对音乐的感知,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从而轻松愉快地进行音乐学习。这样学生就会更专注地听音乐,达成一种良性循环。任何音乐都是由各音乐要素组成的,包括节拍、节奏、音色、音高、力度、速度、旋律等,各个要素有不同的表现意义。每一首曲子由于重点要素的不同而显示的特点是不一样的,老师要充分抓住重点要素引导学生倾听音乐,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种音乐特点的感受,学生一定会有很大的兴趣并且更专注地去听音乐。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篇3

【关 键 词】 诗歌教学;倾听;诵读;欣赏;拓展

【作者简介】 何佳晖,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育才中学,中学一级教师,通州区骨干教师,通州区首届初中优秀教师。

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重言说、轻倾听的现象。诗歌阅读教学亦是如此。

在日常的诗歌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话语霸权剥夺了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实践。若逢公开课,老师们往往使尽浑身解数,或把某个诗人不同时期的数首诗放在一起,或把同一时期的不同诗人的数首诗放在一起,让学生们进行比较阅读,于是课堂上的学生一个个俨然评论家,有模有样地读着从网上“百度”来的那些一知半解的文章。或就诗歌中的某个问题进行创意解读,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热烈,全班交流时才发现,他们完全是异想天开,自说自话……如此“言说”热闹的课堂看起来似乎体现了学生主体,但学生的“言说”因为缺少了深度“倾听”,对诗歌、对诗人的深度“倾听”,所以对诗歌的理解只能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而实现“对话”的前提就是有效的“倾听”。 “倾听”指以主动、积极的情感态度认真细心地听取,同时调动多种感官接受言语信息,进而通过思维活动达到认知、理解、领悟等的过程。就是要求师生都要学会并善于、乐于倾听文本,倾听他人(包括师与生、生与生、师与师之间的互相倾听)以及倾听自我,促进思考的深入,形成优良的思维品质,提高课堂互动和对话的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益;同时营造出一种彼此尊重、多向沟通的良好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心智的和谐发展,给予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体验。笔者现以《乡愁》教学为例,尝试探寻诗歌教学的另一蹊径。

一、诵读,倾听诗歌有声的召唤

诗歌在文学发展史上出现得最早,被誉为“最富音乐感”的语言形式的文学作品。每一首诗歌都有各自的节奏、韵律,还要遵守音节、声调、韵律的要求。因此,诵读是诗歌阅读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在诵读的过程中,“诵读者”倾听到了诗歌本身的韵律,感受到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音乐美,同时诗歌本身也通过有声的语音实现了对“诵读者”的召唤,激起了兴趣,引发了共鸣。

在《乡愁》教学中,首先,笔者请全班一齐背诵三首具有代表性的诗词曲(《静夜思》、《水调歌头》、《天净沙・ 秋思》),使学生从自己的琅琅书声中听到“远古的呼唤”,悄悄地走近“乡愁”的情感氛围。接着,以三首诗词曲中的意象形象地诠释“乡愁”:“李白说,乡愁是一片窗前的清霜,月在地上,故乡在心上;苏轼说,乡愁是一处无眠的宫阙,月在天上,离人在心上;马致远说,乡愁是一树纠结的枯藤,马在途上,根在心上;余光中说,乡愁是……什么呢?”当笔者缓缓地朗诵出这样一组诗意的句子时,教室里鸦雀无声,“侧目,微笑,默叹”,显然学生们已经满含期待地迈进了“乡愁”的大门。此时,再凝神倾听名家的配乐朗诵,在此基础上,反复诵读,个体读、小组合作读、齐读、配乐读,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点评相结合。

学生的诵读分三个层次:①大声读,读正确。朱熹认为诵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②认真读,读出音韵。结合具体诗句,采用合适的语调、语速、节奏、重音。比如“小时候”语调低沉,语速稍慢,“小小”、“窄窄”要读重音,“矮矮”可以重音轻读等等。曾国藩谈诵读体会时说:“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可见,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还要疾徐有致,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诗韵。③用心读,读出情味。仅仅靠语调、节奏等朗读技巧是远远走不到诗歌的内核的,更重要的是充沛的感情。情从何来呢?有两种途径:第一,想象悟情。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想象,再现昔日情景,品悟其中情感。比如想象诗歌第一小节:少年端坐桌前,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跃动的灯火摇曳着他滚动的泪珠……第二,联想移情。根据诗歌的内容,联想自己类似的经历,引起共鸣,从而迁移情感。比如诵读第三小节时,笔者想起了刚刚去世的爷爷,每次从他的房间经过,看到那根拐杖孤零零地靠在墙边,想到再也看不到他慈祥的笑脸,再也听不到他黄昏中亲切的呼唤,不禁悲从中来……

如此这般,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倾听着诗歌有声的召唤,学生们循序渐进,完全沉浸在“乡愁”的世界里。

二、欣赏,倾听诗歌无声的言说

如果把诗歌的层次划分为语音、语义、形象、意蕴、生命意味,那么诵读的边界也只能到达语音、语义层,最多漫溢到形象层的“形”。要从诗歌语言给予的感性体验,跃升到精神性领会和理性把握的“象”,甚至更高的意蕴和生命,必须从有声的诵读,进入无声的倾听,倾听诗歌的言说,才能欣赏诗歌本身的精妙。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让学生们自主探究,品析欣赏――

师:这一首《乡愁》不仅是余光中的“乡愁”,更是台湾一代人甚至万千海外游子漂泊的缩影,生命的悲歌。每一个读过它的人都感动不已,请你用心倾听诗歌中字字句句发出的无声的言说,领略它经久不衰的魅力。

……

生1:诗人把乡愁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意象是诗歌有的。

生2:诗人截取了人生中的四个阶段,使诗歌具有了跳跃性。同时,时间又像一串红线贯穿全诗,概括了一代人漫长的生活历程。

生3:采用了《诗经》的复沓手法,每小节句式类似,回环往复,一唱三叹。句中叠词、数量词的运用也很讲究。

生4:我记得总理在接待华人华侨时说:“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诗歌最后一小节升华了主题,由思亲、思乡上升到渴望祖国统一的高度。

……

诗歌的言说是诗意的,含蓄的,宁静的,也许声音缺席了,但学生们通过默默地咀嚼、涵咏、欣赏,倾听到了诗歌中的意象之美,结构之美,主旨之美……这些无声的言说成就了诗歌灵动的意蕴之神,这才是真正的诗歌之美。

三、拓展,倾听诗歌永恒的生命

如今,台湾早已实现了与大陆的通航,余光中先生也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踏上了祖国的土地,那他的“乡愁”化解了吗?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在网上看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访谈节目《大家》,采访的就是余光中。他说,最单纯的乡愁是地理的,就是想家。然后乡愁由平面变成立体的,就是由地理的变为历史的、文化的,就是对自己的根的怀乡。于是就不一定是想念你的那一个城,那一个镇,而是整个九州,整个中国。对他来说,“乡愁”并不是浓浓的失落感,而更象征着沉沉的使命感。作为一个既承袭了汉魂唐魄,又见识过欧风美雨的中国文人,他由衷地希望自己能够固守中文的根基。他说:“诗歌这个接力棒,从屈原的手里,到了李白的手里,到了杜甫的手里,现在到了自己手里,我不要让这个接力棒掉下去。掉下去是不应该的,甚至你跑慢了一点,也是有愧于你的职守的。”白发苍苍的他找到了落叶归根的感觉:中文在手,等于是故乡在握。

于是,引领学生们倾听年过八旬的余光中对“乡愁”的更为丰富而深刻的理解,并续写上课伊始教师仿写的小诗:“李白说,乡愁是一片窗前的清霜,月在地上,故乡在心上;苏轼说,乡愁是一处无眠的宫阙,月在天上,离人在心上;马致远说,乡愁是一树纠结的枯藤,马在途上,根在心上;余光中说,乡愁是 , , 。”

生1:乡愁是一份沉沉的使命感,笔头在手上,责任在心上。

生2:乡愁是一段悠久的历史,汉字在纸上,华夏在心上。

生3:乡愁是一个个方正的汉字,写在纸上,烙在心上。

生4:……九州在心上。

生5:……家国在心上。

……

原来,这个“乡”是中华之乡、历史之乡、文化之乡、诗歌之乡……怀乡就是寻根。这样的拓展与倾听,让人感受到了诗歌永恒的生命力。“乡愁”穿越了时空,仍然让我们倾听到她强劲的心跳,触摸到她有力的脉搏。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篇4

风呼啸,琴幽婉,长风浩荡,山林莽莽。树叶随风舞动,琴声旷远奔腾。音乐从岁月深处响起,从细细的琴弦间响起,从莽林的松涛间响起……乘着风的翅膀,松涛喧嚣而至,天地之间,风与松倾诉着岁月的沧桑,琴律,风语,涛韵与天地交融,一波起,一波落,波与波相携,涌入了尘世,刹那间,生命在欢歌,在舞蹈,苍松婆娑的臂腕与蔚然的云霞同醉同舞,与日月光华同升而归,汇聚着世代相守相传的韵律,合奏着悲与喜的栉风沐雨,信天而立。

一棵树,独立苍茫,一片林,击掌而歌。根须下涌动着不悔的痴情,枯枝下埋藏着永恒的眷恋,看是一棵松,听是一首歌,悬崖的缝隙中,峭壁的颠峰处,栖风云而休,衔雨雪而歌,一生不曾曲迎,唯用屹立傲视苍穹。眺是一片林,听是一弘海,涛声在沟壑间穿行,在山峦间游走,飘逸于松林间,在二根纤细的琴弦上挑抹,涛声跌宕,情爱在拔节,思念在疯长,此刻,所有的心灵,在屏息谛听……

弦如蔓,千缠百绕,松向天,扶云揽月。浩渺的音符入云而吟,依稀千年不朽的音律,仿佛生命年轮的昭显。生命的声音是微小的,生命的呐喊是宏大的,琴声如泣如诉,涛声如歌如云。山鸣而谷应,风唱而松和,风跳跃激荡的音符打动了树心,年轮似水的涟漪渐行荡漾,又若娇羞回眸的浅笑。葱笼的笑靥凛然的魅影,皆在激荡的音符中凝聚奔放,探寻生命意义的华美。

天籁声中,深邃的意境在自然律动,宁静而致远,深沉而高昂。风轻轻地漫溢,从绿的源地,春的海面,携着新生的气息,飘逸而来,一株新绿破土而出了,一株老树新增年轮了,春意在一夜间碧透了松林。树叶青翠的声音,树身振臂的声音,都在琴弦间颤动,浩莽的林海,激荡着生命不息成长不止的魂魄。疼痛与欢愉,生死和荣枯,在时光与意志间穿梭,安详与宁静在涛声中倾吐……

绿色的音符行走在松林上空,时而激越,时而沉静,仿佛两根柔韧的琴弦,将那浩渺的松林拨动。生命或静或歌,或恢弘,或冷凝,任满山松涛,喧哗成绿发婆娑,啼出满山的磬香,风骨傲然。弦音颤罢,涛声依旧,如一阶书生独漫西楼之上,让梦中的芙蓉飘逸于思念中,任泪雨滂沱,任情思飞扬。又如闺楼之上,初妆的女子,芳颜羞涩,孤寂徘徊雨中的绚美,心头宛若春夜的柔风轻泊,雕花木窗旁,檀香悠悠浅浅袅袅飘忽,暮色渐浓,炊烟渐起,细雨渐稀,闺楼之上,琵琶悠然,飘逸千里,轻柔地绽放着淡雅的俏美。在她明眸顾盼间,欲言又止的青涩让她不禁莞尔,一笑凄然,一泪融雨,一思而至,一眼足哉!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篇5

起床洗漱后来到餐桌前吃早饭,奶奶正在房间里当爷爷的听众。听着那把铿锵的老嗓倾吐着浮世年华。我口中机械地送着饭菜,也静静地倾听着爷爷那些沧桑的光阴故事。

“浑浑噩噩地与岁月同行,我本是很拼命,年轻时有着刚健的体魄,每天日出打鱼,为生产队卖命,忙碌了一天换回的几个钱回到家里给大大小小买些吃的,用的。生活倒也过得下去,每天都拼得满头大汗换来的生活虽然辛苦点,但也不艰辛。

就这么辛苦了大半辈子,没有怨言,没有做过什么坏事,有的只是捕捕鱼。仅此而已,甚至连只牲畜都不曾杀过。如今风华的年月总算是过去,本以为可以每天看着儿孙享清福,却不料落得一身残疾,如今眼睛看不见,生活不能自理,命运却不将我从哪带来,送回哪去。留着拖累一家老小。”爷爷的话音暗淡了下去,留着些许的感伤掺和着空气,在这小屋里反复回旋。

倾听着这年迈的老人讲述着重重过去,其实已是不止一次听了,但每次爷爷的话,说话时颤抖的声音,总会把我带去他们年轻的曾经:在一个大池塘边,围着许多老老少少,少年时的爷爷与众多有力轻年一起撒手抛网,又一起数着“一、二、三”助气捞起满网的鲜鱼。众人笑着欢呼,爷爷也笑了,时而看着当空烈日,时而抬起衣袖擦擦额头上的汗滴,重新撒网捕鱼。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岁月蹉跎了他的背,桑沧了他的脸。皱皱的脸孔犹如苍老的树留下一圈一圈的年轮……

“或许是五百年前就已经注定,注定我一生都要沧桑地活沧桑地过。”爷爷像是突然间想起了什么,一句悲伤的话犹如荆棘刺伤着我的心。我多想告诉您“爷爷,那些生老病痛都是人之常情,人老了总会有些病疾这是常理。爷爷您不要自责更不要悲伤,您的笑容曾是千千万万人的记忆,安度您的晚年,让儿孙孝敬您,抛掉那些伤与痛,快乐地过吧。”

屋内爷爷依旧倾吐着那些或悲或喜的年华,餐桌前的我依旧静静地倾听。倾听着老人或清晰或暗淡的声音,感受着老人或明朗或阴沉的心情。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篇6

回想刚刚的一幕,我感觉若似乎不是若,仿佛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望着满架的CD我笑了,拆开若的礼物我笑了,因为若的礼物正是我所梦寐以求的。如果此时,希还在的话,她一定会说:“倾,你的style越来越像我了哦!”可我很清楚,她永远都不可能再和我说话了。我的style变了?是啊,以前的我不听R&B,不听说唱音乐,不听快节奏的歌,可现在的我却视此如命。例如,后弦的风格,还有Vae的歌。指间掠过CD,播放出这样一段旋律,将我带回了不只是十几岁的那年。Backstreet Boys唱到:“As long as you love me.”

记得那年的某天,我正听着已经过气咳哀伤仍存的《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时,希很不爽的对我说:“倾,这首歌过气了啦!”我木讷的点头,希却无奈的摇头。随后我就听到了如咒语一般的说唱念词,无论我怎样努力也听不出个123来。可希的兴致似乎很high,她一边跳着hip-pop一边对我说:“总有一天你会接受的。”可是她舞蹈的动作和说话的声音却让我感觉好无力。Backstreet Boys又唱道:“Who you are where are you from what you did as long as you love me.”

希总是说到做到,所以她努力的结果就是现在的我。我开始试着去接受希的风格,渐渐的入行。我在生日的那天对希大show了一段,可她却闭着眼笑而不语。希,永远的离开我了。我最好的朋友在我生日的那天永远的离开我了。希的姐姐把希留下的CD交给我的时候,手是颤抖的,她说这是希精心为我刻制的。那一天,我哭了,仿佛要把所有的眼泪流尽。我知道希不是很喜欢掉眼泪,我仍很清晰的记得,希曾经揽着我的肩膀对我说:"眼泪是干的最快的,并且还不是很有用,哭过之后,你所希望的就会实现么?”就因为这句话,在希离开前我都没怎么哭过。我和若之所以经常光顾“造音”,是因为那是希离开之前去的最后一个地方。自希离开后,从生日那天起,我便决定继续走希未走完的音乐道路。

CD上的画面是我和希在KTV抢麦的场景,我们小的是那样的灿烂。我发现,原来希的脸始终透着苍白。我从未将这张CD听完过,因为我实在不想去记得那些悲伤地过往。我不记得这是希离开后的第几个生日了,或许是第一个,也可能是第二个、第三个……Backstreet Boys的歌唱完后,CD机突然传来了十分刺耳的声音,我很是惊讶,我的CD机很健康啊!我取出碟片仔细的查看,却发现了我之前从未在意过的地方,竟然刻着这样温暖的字。我曾以为那是音像社的联系方式。那排细小的字是:“某年某月某日,祝某希家的某倾上日垮了!”我的眼底在看到这几个字之后便有了湿湿的雾气。我将CD放回去,期待着听到希的声音,n秒后居然传来了我相当熟悉的曲调。这首歌是希亲自唱给我听的。她知道我听不到她的声音会很寂寞、很难过,可是她不知道,现在的我听到她的会难过、更寂寞。眼望着CD就这样转啊转啊,希就这样唱啊唱啊,歌声就这样飘啊飘啊。我轻声说着:“希,好久不见了,只是,相逢何时亦何处,侬知已与伊永别。”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篇7

关键词:历史教学;倾听;改进

历史教学说到底是教师依据教学目的、将教学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展示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有学生和听评课人员的一些有效反馈声音。另外,在实施这一过程前后,教师必然会受到来自史学界、教学界一些有效声音的影响。采取开放姿态,倾听不同声音,对于提高教师史学修养大有裨益。在本文中,笔者将自己在人教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学中听课、评课和有关阅读中接触到的不同声音列举出来,为教师们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提供参考。

一、“老师,应该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步’深入人心!”

一堂《辛亥革命》课上,教师在教学辛亥革命历史意义的时候,分析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产生的影响时,说了这样一句话――“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此话一落,立即有几个学生提出异议,因为在新版教材上的表述是“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该教师听后愕然,接着自我辩解地指出以前的教材都是这样写的。笔者连续走访了几位教师,他们都说没注意到“逐渐”一词,说明这一情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也说明片面化的、脱离历史实际的、带有政治感彩的陈旧历史结论还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来自学生的声音提醒我们教师要多看书,在备课时要认真钻研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和教材,及时进行史学观念和知识结构更新,不能囿于旧教材、旧观点而不能自拔。有时历史教材的编写往往落后于历史研究的新进程,教师不能光依靠教材和教参进行教学,要多读有关教学内容方面的专著和文章,更应该把史学研究的新材料、新成果有机运用于教学,而绝对不能像该位教师一样甚至做维护老教材的“遗老”。

挂在教师嘴边的“以生为本”理念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念上,来自学生方面的有效声音是教师改进教学的直接声音。如果教师能结合学生提出的异议,在课上运用下面几则常见材料,就绝对不会犯这种囫囵吞枣的毛病。

1.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的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2.民国三年,某君遇见一老农,该君身着外国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该君以“予中华民国人也”答复。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该君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

如果用好了这两则材料,就不会出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这一现象,对于辛亥革命在思想方面的影响的评价和表述肯定会相对客观公正些。其实,真实的、客观的课堂是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思考的“闲暇”课堂,是运用比较全面和真实的材料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的课堂,是坚持“以史立论”“孤证不立”“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原则的课堂,是学生可以挑战教材、学者权威的课堂。

二、“老师,难道一定要在这节课上安排史料专题课吗?”

在一堂评价“辛亥革命”的史料型课上,教师按照辛亥革命取得的功绩和存在的不足两个层面,分别搜寻、整理出了反映这两个层面的史料,让学生根据史料具体说出辛亥革命取得的多方面功绩和存在的各种不足。整堂课的思路新颖,条理清晰,指向明确。根据教师提供的现成史料,学生按部就班地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辛亥革命,可以说是比较驾轻就熟地完成了教师预期的教学任务。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证明辛亥革命作用的史料还是显得不算多元异质,学生又没有自己搜集史料并发出不同声音的准备和机会,这种史料型教学起到的只是运用教师单方史料巩固教材现成结论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和精彩生成。这种实际上由教师来包办、用材料形式来牵着学生走的所谓新做法,还是显得应试味太浓、机械性太强。

在前半节史料型评价课结束后,后半节课就成了史料型专题课。对于史料的分类、史料的鉴别、史料的运用等,教师讲得面面俱到。通过前后两阶段的教学,可谓是把本堂课撑得饱饱的,教师显得有点力不从心。教师这样安排的用心是良苦的,如果单独安排辛亥革命史料型评价课,这堂课显得太薄。如果单独上史料型专题课又显得太散。将点和面结合,就显得有相当强的联系性,就能起到点面结合、乘热打铁和触类旁通的作用。但本堂课的实践证明,教师基本上没有处理好辛亥革命史料型教学课与史料型专题课前后两部分的有机结合问题,整堂课没有起到以点带面或以面挈点的作用。难怪有的教师在听完这堂课后指出,“老师,难道一定要在这节课上安排史料型专题课吗?”其实史料型专题课方面的史料分类、史料鉴别、史料运用等教学内容完全可以渗透在具体的辛亥革命的史料型评价课中,让学生结合辛亥革命的史料型评价课来完成史料型专题课的教学任务完全是有可能的。如果一定要分以上两阶段来教学,教师也要充分运用前半节课辛亥革命史料型评价课的有关史料来为史料型专题课服务。在同一节课上,将前半节课辛亥革命评价方面的有关现成史料搁置在一边,而运用许多新的史料来进行后半节课的史料型专题课教学,这种舍近就远式的做法显得不是十分妥当。

三、“应该运用有关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成果来创新教学。”

在《辛亥革命》的教学过程中,按照教材目录和现成历史结论进行教学的教师还是不少。教师实际上成了教材的忠实“代言人”,教学的功能基本上是在印证教材的观点。有的教师的教学实际上是在对教材内容作简单的补充,虽然教学内容显得相当丰满,但这是一种缺乏营养后的虚胖或臃肿。由于自己的教学领地得不到外部世界新鲜空气的吹拂,教师再好的声音和情感、再妙的手段和方法,都涌不起史学观念更新、史学观点创新、教学整体框架重构、师生思维碰撞的波澜。而有些阅读广泛、多元吸收的教师,由于拓展了视野,产生了历史观念、内容结构、讲述方法等的更新和变化,这样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多元性的、发展性的和终生性的。这进一步说明,作为一个历史教师,不能简单地从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等方面来进行教学改革,更要从完善和更新知识结构、合理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开展历史探究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整体史学修养。

“应该运用有关辛亥革命研究的最新成果来创新教学”,这是专家学者经常提到的要求。读了雷颐先生所著《走向革命》一书,认识到近代中国存在改革和革命的选择和赛跑。人们最初的要求实为改革,魏源、冯桂芬、康有为的思想和活动等可以用来佐证,而且这些主张改革的人物都为当时社会精英和知识阶层,革命派的代表人物孙中山最初的主张也是改革。历史的经验表明,是确保公民社会建立的最好选择,欧美式革命后的首要任务是建设,人们经常性认为这是在巩固革命成果,其实这恰恰是回归历史主题和完成历史使命,这是真正的历史潮流和方向,革命和改革仅仅是实现目标和宗旨的不同手段罢了。晚清政府改革实践的步履及诚意,总是滞后于民众所期待的节拍,这使得“温和立宪”渐行渐远,而“激进革命”风雨即来。这时,政治的逻辑只能是革命。就连当初坚决反对暴力的梁启超最后也无奈地承认:“革命党者,以扑灭现政府为目的者也。而现政府者,制造革命党之一大工场也。”但革命并不是医治社会问题的唯一良方,革命引起的破坏和动荡会摧毁社会积累起来的财富基础,革命引起的暴政会成为社会动荡和恐怖的根源。是现实政府的短视、自大等造成的被动引发了革命总是跑在了改革的前面。问题是革命后的新政府不能以革命作为终点,而恰恰应该把革命的成功作为更加艰难的改革的开端,并把革命作为是改革的清道夫。如果不这样的话,一场新的革命与改革的赛跑又将开始。这也是为什么革命连绵不断的国家不如革命后努力实施改革的国家发展效果好的深层次原因。改革永远是现实政府首选的也是最有希望的手段,除非是现实政府的无能为力、自暴自弃和自绝于人民。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关注、理解和吸纳这些新声音,不局限于教材而进行教学,或在教材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我们在教学中可腾挪跳跃的空间就会增大,教学给学生的思考和启发就会无穷无尽。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学”,这基本上已成为教师的共识。“蹲下来跟学生对话”这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需要。在“倾听花开的声音”的同时,教师也要关注同伴、学者和专家等的声音。教、学、研是相长的,教、学、研的始终结合应该是教师工作的常态,缺少了某一环节,历史教师的教学水平很难真正提升起来。只有善于倾听来自多方的有效声音,甚至是四面八方的有效声音,才会在开放的环境中增长师生的见识,才能在学会辨别的过程中提高师生的史学修养。

Improving Histor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s: A Case Study

FEI Yuan-du & BIAN Zhang-fang

(Jiangsu Jiangyin Zhou-zhuang Occupation High School, Jiangyin Cheng-hua Occupation High School, Jiangyin 214400, Jiangsu Province)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history teaching, there will be feedbacks from the students and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personnel, and the teachers will be influenced by the historical and academic circle. Taking an open attitude to listen to different voices and to improve the history accomplishment is of great advantage. This paper takes the teaching of "the 1911 Revolution" as an example, cites different voices in lectures, evaluation and related reading, to discuss the improvement of history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篇8

有一位哲人说,沉默是金,倾听为玉。倾听与讲话一样都是思想交流的方式,倾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重、善待和理解,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尊重和款待。而作为“人类灵魂工程师”的中职教育管理者,更应发挥其良好的倾听品质的作用。

(一)会关注倾听与被倾听的氛围

在紧张的气氛下,没有人愿意诉说心事。倾听需要一个轻松、舒适而心里觉得安全的环境,只有这样,讲话者才能放松自己,才会没有顾虑地、自由自在地把内心的想法、困扰、烦恼诉说出来。所以,作为老师,要注意营造一个良好的倾听氛围。

(二)会积极关注学生的说话

倾听最忌讳的就是心不在焉、三心二意、东张西望,这种行为对学生是不礼貌、不尊重的,而且会让学生认为教师看不起他,或是在心里取笑他。在与学生交谈时,可以直接向讲话的学生表明对他的谈话内容有兴趣,乐意听,这样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更有利于相互间的交流。

(三)懂得将心比心

有效的倾听,要做到站在说话人的立场来理解和思考,这种设身处地的做法容易领会说话者的内容、所传递的情感情绪及其言外之意。有良好倾听素质的老师就能及时洞察学生不满、愤怒、失望和焦虑,孤立无援,能体会得到学生的处境。

(四)不训导、不武断、不多讲、不妄评

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不会还没有听清楚学生讲的到底是什么事情就动不动开始教训一番,或是武断地下结论、或是自己开始夸夸其谈起来,或是妄加评论。这样做,表明你根本就没有关注说话者的感受、情绪情感、态度和观点。教师如果不妄加指责,而是理解学生的处境,与学生心灵相通,就会让学生觉得受到了尊重和理解,进而将教师视为自己的良师益友。在一个有效的教育过程或谈话中,中职教育管理者对学生的倾听显得特别重要。所有这些倾听的发生,都源于中职教育管理者有倾听的素质:在适当的情形中愿意倾听和能够倾听。中职教育管理者对自己的倾听,既能善待自己又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相互倾听使得师生知己知彼,顺利不败;中职教育管理者通过倾听学生,可以了解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的多面性、复杂性和变化性,可以及时帮助学生健康成长,使师生沟通无限,交往融洽,精神愉悦;是一种真诚的谦虚、顺其自然和会心的理解;是一种热情的期待,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促成心灵的共鸣;是一种欣赏、接纳和尊重,悦己悦人;是一种宽宏大量和互助友爱。

(五)心静、心诚、心细的倾听

正如一位作家所说:“有的人会走过美丽而视若无睹,有的人会走过痛苦而漠然处之。”而真正的仁人、哲人、诗人,才会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察、去感生生的灵魂,需要学会倾听不同灵魂的声音,不仅做一个忠实的听众,更要做一个仁者,拥有宽广豁达的胸襟,撒播关爱的种子;做一个诗人,倾听花开花落、潮来潮去的声音,走进学生的心田;做一个哲人,指引理性的思考,将学生引向至健、至真、至善、至美和至圣。中职教育管理者心静、心诚、心细才能真正倾听,才能真正思考问题。老师善于倾听学生心声,也说明了其对这个教育世界的理解与宽容;善于倾听学生心声,是一种学习的机会;善于倾听别人心声,是一种修养,是一种礼貌,是一种美德。“认真而真诚地倾听”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需要。倾听是为了有效地表达。倾听也会换来学生的信任。在这个世界里,信任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种尊重;被人信任被人尊重,也就说明了中职教育管理者这个世界里的价值。

二、结语

总之,做一个称职的老师,不仅仅是一个好的表演者,还需要是一个好的倾听者:一个耐心的倾听者,一个真诚的理解者,一个积极的对话者。

上一篇:牛年祝福范文 下一篇: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