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适用性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7-05 07:34:23

【摘要】本文结合1994年至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月度数据,估算出人民币名义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偏离度,并且通过协整检验对该理论的适用性进一步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

购买力平价对人民币汇率适用性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在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基础上估算出人民币的理论汇率与名义汇率的偏离度,并对该理论进行协整检验,得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适用性并不强的结论,不能仅仅依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判断人民币的均衡汇率。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

一、引言

从1994年到2010年底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2%,同期人民币的购买力却不断下降,国内通胀率从-0.7%上升到3.3%。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一国货币的币值与购买力成正比。人民币汇率严重偏离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背景下,该理论是否适用于人民币币值的决定,国内外很多学者对此都产生了怀疑。

对对该理论持怀疑态度文章较多。如张晓朴(2000)选取1979—1999年间中美两国的月度数据,计量分析得出购买力平价理论不适用于人民币汇率;张志柏(2005)以相对购买力平价法估值人民币汇率,提出购买力平价的适用性因素众多。

本文结合1994年至2010年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月度数据,估算出人民币名义汇率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偏离度,并且通过协整检验对该理论的适用性进一步分析。

二、实证分析

(一)模型建立及数据选取

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变动是由两国货币购买力水平变化引起的,用公式表示为Et/E0=(Pt/P0)/(Pt*/P0*)(1)

其中E0和Et分别表示基期和t期的名义汇率,P0、P0*和Pt、Pt*分别表示国内外价格。

两国货币的偏离值可以表示为:Ct=(Et-PPPEt)/PPPEt*100%(2)

其中Ct表示偏离度,PPPEt表示汇率的理论值。偏离率小于零则说明人民币被高估,相反大于零则说明被低估。

k表示偏差调整系数,则有:Et=k(Pt/Pt*)(3)

对各序列取对数,并整理得:et=α+β1P-β2P*+μ(4)

本文选取1994年至2010年间中美两国月度数据。采用CPI数据代替两国的物价水平。中国的CPI数据来着历年统计年鉴,美国的CPI选取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源于美联储,该两组CPI数据都以上年同期价格为基期。两国的名义汇率则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美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的估算

本文采用1994年1月作为基期,计算到出人民币兑美元的理论汇率,最后由(2)式得出其与官方汇率的偏离值。结果见图1。

从图1可以看出由相对购买力平价公式估算出的理论汇率与官方公布的名义汇率并不能很好的吻合,而且偏离率较大,平均值为33.51%(人民币存在低估现象)。

(三)购买力平价模型的计量检验

对变量序列做ADF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其是否同阶单整。这里ADF检验均采用一阶滞后,带有趋势项和常数项的方程来进行,检验结果如表1。

协整结果表明5%的显著性水平上,所有的统计量值均小于显著水平值,人民币名义汇率与中美两国的物价指数间无协整关系。购买力平价理论得不到实证支持,仅依靠该理论是不可能成为决定人民币均衡汇率的。

三、结论

本文通过1994至2010年的中美两国的月度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表明购买力平价理论确实无法解释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变动。

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汇率适用性不强的原因,本文认为除了该理论自身的局限外,处于经济转轨过程中的中国各项经济要素也要考虑在内,如中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人民币的升值预期等。

参考文献:

[1]张晓朴,购买力平价思想的最新演变及其在人民币汇率中的应用,世界经济,2000(9)

[2]张志柏,以相对购买力平价估值人民币汇率,国际金融研究,2005(6)

[3]邱冬阳,人民币购买力平价—1997-2005年数据的协整分析,经济研究,2006(5)

[5]范爱军、韩青,人民币汇率升值的适用性分析,经济评论,2008(1)

上一篇:浅析我国政效率的现状 下一篇:企业流转税“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及纳税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