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09-12 04:52:51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分析

摘 要:本文的目的是研究汇率决定理论中的购买力平价模型是否能够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提供解释。因此,文中选取了中美两国1980年至2008年间的物价水平和相应年份的人民币兑美元平均汇率作为样本,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否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找出中美两国之间价格水平的变动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购买力平价;人民币汇率;价格指数

一、引言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经济学家卡塞尔,其后的许多学者就物价水平与名义汇率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的研究。然而,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是否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这一问题,不同学者的观点不尽相同。有关文献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否能够解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提出结论,此外,还对可能导致购买力平价理论决定的均衡汇率与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之间出现偏差的原因作了详尽的分析。

二、文献综述

栾莹辉(2005)在《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探讨》一文中结合我国的实际,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解释力不强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张志柏(2005)根据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进行了估计,并指出由于基期的选择不同可能导致均衡估值产生差异,表现在如果选取较近的时间段,名义汇率的波动就比较容易被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

周克(2003)指出,购买力平价理论基本能够解释不同年度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其中,人民币汇率一直被小幅低估。

三、购买力平价理论概述

(一)购买力平价理论

购买力平价理论的提出可以追溯到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的《1914 年后的货币与外汇》一书,其基本观点是,两国货币之间的均衡汇率应当取决于两国之间的相对价格水平。

(二)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表现形式

⑴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以商品的一价定律为基础,认为两国货币的汇率等于两国的价格水平之比。可以表示成,E=P0/ Pf0,

其中,P0代表一定时期本国的价格水平;

Pf0则代表同时期外国的价格水平。

⑵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

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从汇率变化与通货膨胀率之间的关系入手,这种关系可以表示为,

其中,E0代表两种货币间的基期汇率;Pt/ P0表示本国通货膨胀率水平;Pft/ Pf0则表示相应期间的外国通货膨胀率水平。

四、购买力平价理论的实证检验

(一)模型的选取

由于购买力平价理论成立的条件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因素的影响可能使名义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理论决定的均衡汇率之间产生偏离,因此,本文选择使用三变量模型在EVIEWS软件中对购买力平价理论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方面选取1980-2008年的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以及相应区间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时将1980年确定为基期。

所选取的三变量模型表示如下,

其中的E为直接标价法下人民币兑美元汇率, 为常数项, l衡量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 2衡量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的变化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 为随机干扰项,CPI代表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f代表美国同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

如果代入数据,经过计算,能够认为(1)式从计量角度成立,且系数 l大于0, 2小于0,则可以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能有效的解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变化。

(二)模型的实证

通过运用EVIEWS软件对获取到的数据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得出结果如下,

(1)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

模型的拟合优度可以通过方程的可决系数反映。模型中的R2值为0.913067,修正后的R2值为0.926873,在0.9以上,说明模型的拟合度良好。

(2)系数的显著性检验。

常数项和系数 l的t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t0.0005(26)=3.707,可以说明国内物价对汇率有着较为显著的影响。而系数 2的t统计量绝对值仅能在0.3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检验,因此可以认为国外物价水平对汇率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

(3)方程的线性检验。

方程的F值为150.2698,大于0.99置信度水平下F分布的临界值,可以认为回归方程有着良好的线性关系。

(三)模型的进一步修正

由于当期的物价水平变化的影响可能不会立即体现在汇率的变化中,即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滞后效应。因此,在对模型的进一步修正中,作者将模型中的自变量换成前一期的中美消费者价格指数,并在模型中添加了残差项。修正后的新模型可以用下式表示,

式中,CPI(-1)和CPIf(-1)分别代表前一期的中美消费者物价指数。

经过计算,得出结果如下,

(1)修正后模型中的R2值为0.982573,大于原模型中的可决系数,可以认为与原模型相比,修正后模型的拟合度更高。

(2)系数 2的t统计量绝对值能够在0.9的置信水平下通过检验,其显著性较之于原模型有所提高,其它系数的t统计量均大于临界值t0.0005(26)=3.707,具有较好的显著性。

(3)修正后模型的F值为430.7185,大于原模型中的 F分布值。

综上所述,无论在模型的拟合度、参数的显著性还是回归方程的线性方面,修正后的模型都超过了原模型。因此,修正后的模型在原模型的基础上有所改进,对汇率变化有着更高的解释能力。

五、结论

通过上文的实证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观点,

(1)鉴于可以找到汇率变化和物价水平间的回归关系,可以认为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有着较好的解释能力,其模型对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决定有一定意义。

(2)可以看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成正相关关系,而与美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成负相关关系。这一点也符合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对汇率和物价水平之间关系的论述。

(3)从模型中的回归系数可以看出,前一期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1.086914%),大于前一期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影响(-0.415313%),并且其系数有着更高的显著性,可以认为,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受前一期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影响更大。

尽管修正后的模型能够较好的解释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中美两国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但是2008年后随着人民币汇率的大幅波动,购买力平价理论对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解释能力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 栾莹辉.购买力平价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用性讨论[J].商场现代化.2005(12中).

[2] 桑柳玉.浅析1994年到2007年我国汇率的变化---从购买力平价和汇率平价角度[J].现代商业.2008,(04).

[3] 罗晓琴、独娟.人民币升值背景下再议购买力平价理论[J].商场现代化.2009(01).

[4] 张志柏.以相对购买力平价估值人民币汇率[J].国际金融研究.2005(06).

[5] 席鑫焱、吴骏.基于购买力评价学说的人民币均衡汇率[J].当代经济管理.2008(07).

[6] 敬代娇、张郦媛.购买力平价与人民币汇率研究[J].中国商界.2008(06).

[7] 余芳东.人民币汇率与购买力平价的关系分析[J].改革.2003(06).

[8] 温建东、黄昊.关于购买力平价与汇率关系的实证研究[J].外汇市场.2008(09).

上一篇:浅谈管道天然气安全生产管理 下一篇:略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