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外科手术后患者镇痛护理研究

时间:2022-07-05 05:35:31

分析外科手术后患者镇痛护理研究

术后疼痛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对术后患者的康复、避免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恢复的复杂反应[1]。由于术后疼痛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造成患者人体生理病理变化,因此,手术后医护人员的首要任务是减轻患者疼痛。本研究通过对术后患者镇痛护理,比较术后患者疼痛的程度,得出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的必要性。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抽取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来我院手术治疗的患者120人,随机将120位患者分成两组,第一组作为实验组,患者60人,根据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的镇痛护理,第二组为对照组,患者60人,不进行镇痛护理。实验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29例,患者的年龄为22岁至80岁,平均年龄(42±5.1)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的年龄为21岁至83岁,平均年龄为(45±5.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组间数据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实验组进行常规手术后护理,即基本的包扎,检查,换药等,除此之外,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即将内置2.45%利多卡因60ml、75.4%布比卡因40ml/吗啡10mg、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止痛注液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泵设定的参考值为持续剂量在2.4ml/h,两次注药的时间间隔为20min,根据患者个人的疼痛情况患者自动使用止痛液注射泵,在实施的过程中,护士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和镇痛效果,疼痛情况一旦出现,护士立即按剂量调节用药量,直至止痛;同时,开展关于病痛认识的座谈会,提高患者对镇痛护理的认识,提高自信,以提高止痛技巧[2]。对照组只进行常规手术后护理,不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

1.3效果评价方法按照疼痛的程度,划分为零级:无疼痛;一级:轻度疼痛;二级:中度疼痛;三级:重度疼痛;划分的标准为:零级无疼痛现象;一级有疼痛但是可以忍受;二级必须在吃止疼药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止疼效果,疼痛明显;三级疼痛无法忍受,干扰睡眠,需要止痛药进行止痛。分别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对术后的疼痛情况统计,实验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则说明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实验组的疼痛程度高于对照组的疼痛程度,则说明镇痛护理对术后患者恢复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1.4统计方法应用SPSS15.0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数据进行X2检验,记录P值。P

2结果

通过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病情程度、文化程度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的前提条件下,实验组的零级疼痛为4人,一级疼痛为52人,中度疼痛为4人,重度疼痛为0人;对照组零级疼痛为0人,一级疼痛为32人,二级疼痛为24人,重度疼痛为4人。实验组的各级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各级的疼痛率,P

3讨论

疼痛是一种不愉快的情感体验,是由组织损伤和伴随组织损伤引起的一种复杂心理、生理反应,术后疼痛属于急性疼痛,是外科手术中最常见的症状,是人体对于组织损伤和恢复以及焦虑等的综合性复杂反应。导致术后疼痛的原因有很多,例如手术创伤、性格、注意力、对疼痛的敏感程度、心理状态、生理状态等。疼痛对患者伤口愈合的时间、伤口愈合的程度都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对患者的生活、患者家属亦造成不良的心理刺激[3]。本研究显示,通过术后对患者进行镇痛护理,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增强自信,从而可以坦然的接受疼痛,痊愈率高(P

镇痛护理有止痛注液泵和护理干预两大方法。止痛液注射泵法是指在手术结束后,将内置2.45%利多卡因60ml、75.4%的布比卡因40ml/吗啡10mg、生理盐水100ml的一次性止痛注液泵与硬膜外导管相连接,在患者疼痛时,可自动使用止痛液注射泵,直至止痛[4]。护理干预分为:认知干预:通过加强健康宣教、知识讲解等方法,使患者了解手术步骤、术后疼痛产生的原因、程度、时间、以及疼痛产生的利弊等;心理干预:第一:经常和患者沟通交流,对患者的心态进行了解,并进行合适的心理教育,消除患者内心的恐惧;第二:通过细心观察患者的行为举止,面部表情等,对外科手术后患者镇痛护理研究了解患者内心所想,并积极制作出相应的方案提高患者的自信以至康复;行为干预:通过患者的行为采取积极的措施缓解患者的疼痛[5]。

研究发现,进行镇痛护理和不进行镇痛护理中,进行镇痛护理的实验组术后零级疼痛和三级疼痛的疼痛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镇痛护理可降低术后患者的疼痛程度,对外科手术后的患者是必要的,值得临床使用及推广。

上一篇:大学生学习雷锋精神活动总结 下一篇:基于小角度改良式会阴侧切术的临床应用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