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质为主导的实现途径

时间:2022-07-05 02:59:40

浅谈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质为主导的实现途径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11-0430-01

【摘要】公立医院作为国家公共卫生医疗机构的主体而存在,肩负着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服务的重担,其运行机制始终要体现公益性质,不能变成追求经济利益的场所。但实际上目前相当一部分公立医院实际正按照营利性的商业模式运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突出。本文提出了公立医院坚持走公益化道路的实现途径,即:增加政府卫生投入,改善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吸收社会资本,拓展融资渠道,促进医疗机构的多样化和良性竞争;加强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收费行为的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医疗服务市场环境;加强医院的内部管理,改革创收机制,提高公立医院的运行活力。 公立医院以公益性为主导,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是人民群众平等医疗权和健康权的重要保障,更是我国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近年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医院自身管理不善等因素,相当一部分公立医院实际正按照营利性的商业模式运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突出。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公立医院坚持公益性主导的问题重又被人们日益关注。因此,只有认清形势、更新观念,深入研究医疗改革中坚持走公益化道路的策略和途径,才能开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新局面。

一 增加政府卫生投入,改善卫生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

基本医疗本身的公益性是来自国家根据自身长久发展的需要,把部分对全民健康直接相关的医疗服务(采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医保报销等方式)统一购买后,按照广泛性、公平性原则,向全社会免费提供。医疗服务有其固有的成本和价值,医院自身不可能具有免费向社会提供公益产品的能力,所以就要求政府统一购买后向全社会提供,如果政府不购买或购买不足,那么基本医疗也就丧失或部分丧失了其公益性的特点,这是政府职能缺失。1986年,各级政府财政卫生拨款122.23亿元,占当年卫生总费用315亿元的38.69%;2003年,中国卫生总费用6584.10亿元,按照1986年的比例,政府财政拨款应该是2547.38亿元,实际上却是1116.94亿元,目前对公立医院的财政补贴也只占医院总收入的10%左右[1]。

随着公共财政制度的建立,国家对卫生资助的方式将有变化,财政一方面加大对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通过社会化医疗保险制度转移财政对卫生的资助,即群众就医医疗服务单位依据服务数量获得相应财政资助[2]。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拿出更多的钱用于医疗公益性的投入,不能把公益性的责任转嫁给医院和医疗服务者,让医院和医疗服务者用远远低于其劳动价值的价格向社会提供服务。这种价格被严重扭曲的服务,不但损害了医务人员的利益,同时也必然会产生服务黑市、药费虚高等价格补偿现象,最终也会损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 吸收社会资本,拓展融资渠道,促进医疗机构的多样化和良性竞争

我国卫生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既要政府主导又要利用市场机制,二者不可偏废。要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发展医疗服务事业,逐渐形成政府、社会、个人办医务事业的格局。种种迹象表明,加快医院投融资体制改革,实现由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拨款,银行贷款型融资机制向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市场调节型融资机制的转变,将是医院走出资金困境的必然出路。

除医疗市场中主要涉及公众利益的部分仍由政府负责外,其余部分可让非国有资本进入,从而改变目前医疗资源相对集中的局面,打破一种现实的垄断。在卫生资源相对过剩的地区,应鼓励投资者以收购、重组现有公立医院的方式,举办营利性医院和民办非营利医院,以达到既解决政府财力不足的问题,又能较好地满足居民多层次医疗服务的双重效果。按区域卫生规划向社会资金放开的公立医院,国家也应制定规范的操作程序,设定投资者的准入门槛。融资合作有利于医院装备高精尖医疗设备,加速医院设备的更新换代;加快医院人才007A培养,推动学科建设;强化医院竞争意识,降低经营风险,利于医院平稳发展,并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法人制度。

三 加强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收费行为的监管,维护公平竞争的医疗服务市场环境

政府要抓紧界定公益性医院和营利性医院的政策界限,加强对医疗机构服务流程、规则、标准及总量控制等方面的监管,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对进入医疗行业的社会资本进行宏观调控,反垄断,反倾销,监督医院合理检查和用药,监控医疗服务价格和收费,防止价格欺诈,取缔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医疗服务提供者,维护医疗市场公平竞争的环境。政府要建立医疗服务供求沟通的信息平台,加大向社会公示医疗信息力度,定期公布医疗机构服务数量、质量、价格、费用以及疾病发生、健康需求等信息,通过价格信号导向资源流动,并形成社会的卫生监督评价机制,迫使医院选择以成本最小化达到自身收益最大化的方式来提供服务产品、角逐市场竞争,提高经营绩效。

四 加强医院管理,改革创收机制,提高公立医院的运行活力

公益性是公立医院的本质要求、本质特点,为此,公立医院绝不能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医院要从自身做起,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运行活力,降低运行成本,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技术、合理的价格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一要规范收支管理和人员分配管理,严禁个人收入与业务收入挂钩。要加强药品流通环节的管理,切断医院与药品营销商之间的直接经济利益关系,降低药品的虚高定价。健全医生用药技术规范,将科室和医生合理用药情况作为考评的重要依据和医生晋升的重要条件,将社会效益和愈后效果作为考核的主要方面。要深化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二要加强成本核算和质量管理,不断降低医疗成本。在医疗卫生服务活动中,既要为病人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技术,又要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做到社会效益第一、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

三要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规范医疗服务项目。合理调整医疗技术服务价格,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建立医疗服务价格管理机构,医院要配备价格专职管理人员,严格收费标准,提高服务和收费透明度,以便患者根据服务价格、服务内容、服务质量选择就医,降低其择医的边际成本。

四要加强医德医风教育,不断强化政治思想工作,促使医务人员转变观念,以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服务,合理的医疗价格,争取到病人、争取到市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主动关心医务人员的生活,释放他们的精神需求,营造昂扬向上的医院工作氛围。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综上所述,公立医院作为政府举办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为社会公众利益服务而设立和运营的,承担着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的社会责任;公立医院是政府的服务型窗口行业,要始终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除治病救人的基本社会责任外,还有从事一定社会公益事业及预防疾病的责任。履行医院的社会责任与经营好医院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承和良性互动的。公立性医院公益性主导,是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关键性一步。医院的管理者和广大医务人员只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必要性,在现有的医疗资源和国家财政资源投入不足的现状下,不等不靠,自觉行动起来,开拓市场,拓宽服务,迎接公益性主导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制定合理的对策,才能在严酷的考验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黄文瑶•纠正补偿机制的缺陷应是医院改革与发展的关键[J]医院管理论坛,2005,3:12~16

[2] 梁鸿,王云竹•公共财政政策框架下基本医疗服务体系的构建[J] •中国卫生经济,2005,24(100:8―11

作者单位:211400 仪征市中医院

上一篇:《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材改革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亚健康―患病与健康的临界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