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牧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时间:2022-07-05 01:57:53

农牧区小学数学创新教育

摘 要:农牧区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创设学习情境;体验成功;我要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0-259-01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特别是对学生实施创新、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要求而言显得尤其重要。而农牧区数学教育又在这一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相对城镇的教育,农牧区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如硬件设施、学生素质、师资水平等。因此,要做好农牧区小学数学教育,应立足于农牧区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当地教育特色,把握课改契机,创建农牧区数学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农牧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一、创设学习情境,培养学生农牧区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

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规律揭示:兴趣是创新的动力和源泉。兴趣是学习的基础。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能否持久,决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好奇程度。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良好的兴趣,才谈得上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达到学生想创造的目的。然而农牧区小学学校教育条件较差,学生是基本上是一枝笔、一本书加一个本子学数学;教师则是一枝粉笔、一本教学用书的教数学。因此这就客观上造成了农牧区学生与城镇学生之间的差距,也加剧了农牧区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厌恶”情绪。如何培养农牧区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是我们教学中应关注的首要问题。

客观上讲,农牧区小学生的思维依赖性强,较多处于被动思维状态。因此,教师要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抓住时机,创造情境,把学生的情绪引进与学生内容有关的情境中解发学生探求的迫切愿望,让他们主动动脑思考,动口表达,主动地获取知识,从而达到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此外,又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操作情境,形成乐趣,提高思维的主动性。如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通过让学生比一比,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试一试等实践活动,引导、发展学生思维。又因为农牧区小学的条件所限,配套学具不充足,因此让学生自制学具,使到人人参与动手操作。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课前指导学生用硬纸板制作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容器各一个,在课上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把圆锥容器装满沙子连续倒三次倒满圆柱体容器,然后让学生讨论归纳出规律,从而推导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验,使学生学习思维处于主动状态,所以学生学习兴致高,乐于思考,培养了思维能力。

二、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学习自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曾言:儿童学习愿望有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同他的感受和情感分不开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特别强调将学生数学作品择优展示并讲评,在讲评时给予满腔热情的赞扬,充分肯定学生的努力,使之体验到成功,增强其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要及时了解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积极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困难的学生,及时给予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这些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肯定,对出现的错误,耐心地引导,并分析其产生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教学的兴趣和信心。

三、转变观念,从“要我学”到“我要学”

教师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导作用,直接影响制约着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荷兰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小学数学知识,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型,教师只有把数学的概念、定律、法则、公式还原到学生的生活实例中去,变成学生看得见的“数学事实”,让学生去探索,去“再创造”。要完成这种再创造的工作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实例,创设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情境,学生就会感到亲切,产生对数学的情感,对思考的执著。这就要求使学生从“要我学”的观念转变到“我要学”的轨道上来。

四、教学创新,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

1、多方位考查,搞好学生分层

内容包括学生的智能,技能、心理、数学成绩、在校表现、家庭环境等,并对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分类归档。在此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好、中、差层次的学习小组,让师生知道每个学生在某一阶段所处的层次。在实施分层教学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在班级上公布好、中、差学生的名单,真正使学生在学校里处于主体地位,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分层备课,确定分层目标

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对差生采用低起点,先慢后快,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办法,把教材的训练目标分解成有梯度的连贯的几个分目标,允许差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一步或几步逐步达到大纲的要求;对优生则允许他们超大纲、超进度学习。

3、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备课从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步骤、教学方法到实验准备课都坚持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相适应。如针对学生接受能力不同,在课堂容量上有不同的要求;针对学生智能的差异,在课堂提问、例题讲解、巩固练习上有区别,所要求的思维程度不同,强调针对性,既保证“面向全体”,又兼顾“培优”、“补差”。

上一篇:谈学生管理工作论文 下一篇:关于导学案的编制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