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新旧课标变化 落实地理辩证思维的培养

时间:2022-07-05 10:10:34

关注新旧课标变化 落实地理辩证思维的培养

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教师深刻领悟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了解设计思路、尤其是反复研读课程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2011年版的新课程标准无论是从具体的“标准”、“活动建议”还是“说明”来看,都有了细微的变化。比如把“说出我国的人口国策”修改为“理解我国的人口国策”;把“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增补为“比较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初步学会选择恰当的交通运输方式”;在自然环境部分加入了原课程标准没有的“了解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国家”……从以上比较不难看出新课标对学生地理思维、特别是地理辩证思维的培养是越来越重视了。那么,我们教师如何在日常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这种辩证思维教育呢?下面我就以新旧课程的这些细微变化为切入点,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来谈一谈:

一、开展问题式教学,让学生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

任何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若没有渗透孕育,就不可能领悟形成。问题式教学是地理课堂最常见的教学方式,如果一个问题值得进行逻辑追问与原理探究的话,它就具有了问题的真正内涵,而围绕“标准”开展的问题式教学,更是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要求掌握的地理知识,还能跟随老师的思路,运用哲学的思维去思考现实中的一些地理事物。

下面以“经济发展部分”为例关注新旧课标变化:

原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出我国农业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和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

我国自然环境复杂多样,不同的地区,因自然环境不同,适宜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所以要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新课标和原课标都要求学生能够举例说明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必要性,落实这条标准我们可以分三个步骤引导:首先,设计一个体现“因地制宜”理念的题目让学生做,重点要引导学生说出这么做的原因。为加强分析力度,可以提醒学生抓住自然环境的某一要素的不同情况加以比较。例如,从地形角度可分别说明平原、山地、高原、水域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热量的角度可分别说明每一种温度带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从干湿度的角度,可分别在湿润、半湿润、干旱、半干旱地区各适宜发展什么农业。学生只有真正说出原因,才算理解了“因地制宜”的含义;其次,要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想一想在具体的生产中,农业部门的安排除了自然因素,还要考虑哪些社会因素;最后,教师给出“因地制宜”的正例或者反例,向学生示范一分为二的看问题方法,最终要落在一点上,即:人类可以对不利的环境进行改造,使之朝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不合理的行为也可能使得有利的环境变得不利。人类的生产活动一定要符合自然规律,这样才可能持续地发展下去。

针对新课程补充的标准“举例说明科学技术在发展农业中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在本地寻找“科技兴农”的例子,以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维习惯。我在教学时使用了田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例子。该公司借科技之力量,以有机肥料起家,荣获过联合国颁发的“中国绿色责任贡献奖”,是本地农业的骄傲。董事长一句“禽畜粪便用错了地方是个祸害,用对了地方就是宝贝。”让学生不仅体会到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同时也“意外”的让学生感受到辩证思维所散发出来的生活智慧,可谓一举两得。

二、开展讨论式教学,让学生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看待地理环境要素

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也是我们正确分析、全面看待各种地理要素的最基本的方法,在地理教学中经常被使用。开展讨论式教学不仅让学生参与了辩证思维的过程,还给老师提供了全面审视学生思维模式是否正确的机会。

1.讨论

原课程标准:“运用实例,说出我国为解决水资源分布不均而建设的大型工程。”

新课程标准:“用实例说明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

新课程标准改为“用实例说明我国跨流域调水的必要性。”,旨在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矛盾分析的方法看待问题。我想到了紧邻学校边上具有千年历史的望虞河。这条河原为太湖主要泄河道之一,现为引江济太工程的调水河道。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把这条河作为鲜活的课程资源:在学习“长江的开发”时,我就照搬新课程活动建议“实地观察家乡某条河流,描述该河流的特征”,和同学们当堂观察并归纳过望虞河的水文特征;在学习“逐步完善的交通网”时,我让同学们观察来来往往的船只,想象古代米市的繁华。因此,望虞河作为跨流域调水的实例再妥帖不过。于是在学习“水资源”这一节时,我根据新课程活动标准,借助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幅长江三角洲的卫星遥感图,并指着图上一根笔直的蓝线让学生猜一猜这是什么河。在短暂的猜测之后,他们惊奇的发现这条连接着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河竟然近在咫尺,气氛一下子热烈起来。我又以“这条宽阔的河流为什么这么直?”来引出人工河的概念,让学生感慨万分。见时机成熟,我发起讨论的话题:“想一想,我们为什么要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疏通这条人工河呢?”同学们马上各抒己见,纷纷表达了他们自己的想法:“是水资源,可以灌溉农田。”、“有交通运输的作用。”、“可以缓解长江的汛期。”、“还可以冲淡太湖的污染”……随着观点纷纷出炉,同学们的辩证思维在讨论中被激活了。

2.辩论

原课程活动建议:“观看反映我国农业生产特色的录像,搜集有关我国工业生产现状的图文资料,讨论我国工农业发展的前景。参观本地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工矿企业或车站、码头。搜集有关各地风土人情的图片资料,观看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表演或录像,谈一谈对地方文化特色的认识。”

新课程活动建议:围绕“高速铁路(公路)建设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开展辩论活动。

原课程“活动建议”全部删去,取而代之的建议是开展辩论活动。这说明新课标越来越重视学生辩证思维的培养。辩论的实质是以一分为二、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问题,对于不具备辩论条件的学校,我们教师一旦发现课堂上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可以不急着宣布正确的观点,而是“让子弹飞一会儿”,有时甚至煽风点火,同时又不失时机的往辩证的道路上引领,这样的做法,长期来看和辩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开展讨论式教学,教师需要注意的地方是:无论是唇枪舌剑的大讨论还是心平气和的小辩论,最后都要归纳出一个好的结论。好的归纳可以让学生不断修正和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他们参与辩证思维的过程更为完善。

三、开展案例式教学,让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案例式教学是指密切联系地理现实问题展开的教学过程。它重在方法,不重在知识本身。教师可以依据新课程“活动说明”,充分利用教材上的活动题、乡土教材以及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总结,在实践中逐步掌握辩证思维的一般方法。

原课程活动建议:举例说出影响区域农业或工业发展的地理因素。根据有关材料,说出支柱产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

新课程活动建议:开展学习交流、撰写小论文等活动。选择一个教科书中没有的、学生喜欢的区域,让学生围绕某个地理方面,谈谈他对这个区域的认识。

初中学生现有的辩证思维能力还很稚嫩,原课程“活动建议”难度比较高,更适合到高中的人文地理部分中再进行,故删去。新课标“活动建议”给老师很大的设计空间。我还是从实际出发,以谢桥镇为例,让学生谈一谈住在这块区域里的亲身体会,以此引出城镇化问题。有的同学说,住在村里统一起造的小洋房里,生活条件比小时候好多了;有的同学说,放学回家刚好工人也下班了,路上非常的拥挤;有的同学说,有的同学说,好像家里种的田越来越少了,有的同学说,我们村子里的小河是臭臭的……最后,同学们用归纳的方法小结如下: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提高,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但是城镇发展太快,就会大量占用耕地,还难以保证居民的居住环境。这样的小结充分说明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辩证思维,不在于给学生传授了多少具体的地理常识,也不在于给学生解决了多少具体的地理问题,它的根本作用在于提供了一种正确的理性思维模式。因此,教师要深切领悟新旧课标的这种细微变化,少一点儿分数的功利性,多一点儿地理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受益终身。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学)

上一篇:普通投资人也需备战T+0 下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务求实效策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