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计算机学科“教”与“学”的探讨研究

时间:2022-07-05 05:39:36

浅谈计算机学科“教”与“学”的探讨研究

【摘 要】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均开设了计算机类专业,专业的开设大多带有地方特色。教育教学方式均为课堂教学占主要地位,实践插入在教学过程中,处于辅助地位。提到计算机,人们不免想到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之广,很明显,大家看重的是它的“应用”。很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大学里尤其是在三本院校里学到的大多是理论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学期考试,最后能够取得毕业证学位证也就算是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现在的企业急需有实践经验的技能人才,尤其是熟悉标准和过程的技能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教”与“学”

当今社会,IT企业、与IT相关的企业和IT方面的研究机构在社会的企业和机构中占有绝对比例。我们的毕业生大都进入了这些企业和机构。IT企业的绝大多数是做项目和工程的,这些企业十分渴望高技能人才。而我们目前的教学法培养的结果与企业需求有很大差距,致使毕业生不能适应企业的需要。因此,我们非常有必要将企业需求与现行教学法进行深入研究,寻找一种适应企业和社会需求的教学法。

怎么才能学好,这是学生最想知道的。虽说大学生应该都有自己的学习方法,但是针对不同的课程,学生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所以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加以引导是很有必要的。在有效利用教材的基础上,给学生补充应用性的知识,要求学生在某个关系兴数据库管理系统把课堂上学的知识在自己的机器上实现。学生通过上机实践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还能对课程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高职教育学制短,基本上是三年。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技能由于时间的问题都进行了大量压缩,完整性、系统性严重不足,技能培养分配时间更少。因此造成了理论和技能均严重缺乏,显然不能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自从有学校教育以来,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依据和必备的东西,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教师历来就是按照教材开展教学活动,教学方法蕴涵在教材中。部分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习惯采用“灌输”的教学方式,只是一味地讲自己准本好的教学内容,不管他准备的内容是否是学生需要的,也不管学生是否听懂、接受,课堂上没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最终的结果将会是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更不用说学习的兴趣了。

思考原因在于,教师授课前将自己进行了“包装”,忘了这句话:备课不仅要备教材内容,还要备学生。学生失去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失去了思考的空间,最终导致大学生不会思考!对于计算机专业课中理论知识相对集中的部分,还是应该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吸取传统教学方法的长处,提高教学效果。但是该实践的部分是不可缺少的,注重学生实际操作和使用能力的培养,相应基础理论部分可作适当简化。注意相关计算机知识在内容上的衔接,以及同其它信息技术知识的联系,注重所掌握知识的灵活运用,提高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这是我们计算机学科“教”与“学”的真正目标。

要注意课时的合理安排。计算机课程始终作为公共课设置,应避免学生忽视专业课的学习,造成“本末倒置”现象。学生所学专业知识是根本,因此在课时安排上,对于辅修计算机课程可以考虑把时间拉长,相应周课时数保持在两课时左右,以保证学生学习专业课的时间。相对的还有保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重视对有关教师的培养,保证教学质量,注重教学效果,加强理论知识与具体应用的结合,增加实验环节所占课时的比重,注重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结合所教学生的专业情况,多举实际例子,避免空谈。

进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刺激并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求知欲,更好地掌握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这是我们从事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出发点。为了保证实际教学效果,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划分层次,做不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要求,体现更大的灵活性。

总之,在校期间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相关基础知识的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更广泛地接触计算机知识和技能的机会,尽快掌握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在此基础上,多了解其它的信息技术,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同时,改革也给公共计算机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需要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研究方法,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水平,以适应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快速推进的计算机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华生主编.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与探索[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2]金薇吟,周红康.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有关策略的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6,(6).

[3]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征求意见稿)[J].中国大学教学,2005,(5).

上一篇: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下一篇:物理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