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现状

时间:2022-07-05 03:38:15

浅谈中国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现状

中国的“教育改革”的口号已经喊了很多年,相关各方也都进行了诸多尝试。平心而论,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那么,为什么现如今学生、老师、家长、校长、政府官员乃至社会舆论仍对教育存在着一些不满和意见?笔者以为,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了相关各方心存戾气。这种情况广泛存在于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校际之间,并呈现出蔓延恶化的倾向。

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概况

地区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资源配置都有明显差别。据中国教育科学院对全国186个区县的调查发现,各个区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阶段水平并不一致;仅有约四分之一的区县小、中学达到国家标准。东部达到国家标准的县的比例明显超过中西部地区,“中部塌陷”现象比较明显。4

而从教育资金的投入来看,基础教育生均经费分配不均突出地表现在发达地区与边远落后地区。在1999年,北京上海发达地区普通高中生均经费是5704.85元和7935.5元,江苏和广东分别是3506.45元和4194.72元,而贵州和宁夏(老少边穷地区)则分别为1253.65元和1290.81元。这其中的差距令人触目惊心。以上数据告诉我们,不同区域的学校学生享有不同的教育资源,其间的差距将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扩大。

校际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校际差异在中国的主要体现便是所谓的“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差别。以财政拨款为例,重庆中学财政拨款生均经费为人民币700元,非重点的则为610元。一些当地中学吸纳了周边几乎所有的教育资源,将优秀的老师、高分尖子生以及各种优惠政策都收入囊中,造就了超高升学率(尤其是升入重点高校的学生数量稳居全市甚至全省前列)。如从2008年到2010年,陕西的西工大附中考入北大清华的人数占全省的比例分别为32.4%,39.6%,36.1%。众多的超级中学在屡创高考“神话”的同时,更加剧了资源失衡和教育不公。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的负面影响

不同地区人口受教育水平产生差异。不同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异与其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状况有密切关系。在这种情况下,东部发达地区有充足的资源投入到教育中去,反之,一些老少边穷地区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教育的发展。这种状况会直接导致教育的区域非均衡发展。尽管政府会不断的向落后地区进行政策上的倾斜,但这样的局面一时难以得到明显改观。

社会一些群体面临不利的教育处境。以中学为例,重点中学拥有无与伦比的软硬件支持,非重点的则只能与优质资源无缘。而为了使孩子就读重点中学,家长们开始了一轮又一轮比拼关系、权力和金钱的“军备竞赛”,而相关机制的不健全又无法消除“关系户”走后门的现象,于是寒门子弟在升学中便败下阵来,更遑论接受优质教育,实现“知识改变命运”。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变,再加上“马太效应”的推波助澜,将会加剧教育不公平。

改变资源配置不公的措施

继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投入。前面谈了很多资源配置不公的问题,但我们应当认识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现存的教育资源无法满足全民的需求,那么对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的争夺就会变得十分激烈。因此,必须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财政资金投入,将教育这块蛋糕做大做好。

深入贯彻教育平等原则。教育平等主要包括受教育机会平等和资源分配平等。在入学机会上,从源头出发,以严厉的监察机制约束“关系户”、“条子生”等权力寻租现象的出现,为每个适龄儿童创造公平的入学机会。同时要尽力缩小校际间的差异,如可以普遍提高城乡,重点与非重点学校间基础设施方面的水准;针对师资力量等“软件”,可以实施定期轮岗制度,从而尽力避免各种资源长期垄断在一所或少数几所学校手中。

总之,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深化教育改革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但教育事关国计民生,无论如何,相关各方都应坚持不懈的探索下去。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上一篇:硝磺草酮悬浮剂防除玉米田杂草试验 下一篇:绿肥对土壤生物活性效应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