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

时间:2022-02-21 08:31:47

浅谈凉山州双语教育现状

【摘 要】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稳步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本文以四川凉山彝汉双语教育为对象,提出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关键词】凉山;双语教育;现状;建议

双语教育是少数民族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民汉兼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扩大,双语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显重要。

一、双语教育取得的成绩

(一)普遍支持双语教育。1978年成系统、成规模的凉山“两类模式”双语教育体系建立起来。双语教育实施30多年以来,无论是政府部门、学校,还是老师、家长都普遍支持双语教育。在访谈中,大家都认为凉山州大部分孩子的第一语言为彝语,为了更好发展学生智力和传承民族文化;以及学习汉语对于孩子们以后的就业以及人生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所以实施双语教育非常必要。

(二)双语教学体系初步形成。凉山州本着遵循教育规律、满足群众要求的原则,积极探索双语教育的发展模式,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当前,四川凉山州积极探索了一条“两类模式,四级规划,两次分流,两次接轨”的双语教学发展途径,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其双语教育模式有:一类模式,全部课程使用彝族语言文字授课,加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课程;二类模式,全部课程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授课,加授彝语文课程。

(三)双语教材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国家支持地方少数民族双语教材建设,每年列专项资金2000万元,用于地方双语教材编写和审查工作。四川凉山州编译出版了《彝语文》、《数学》等960余种约9. 87万字的彝文教材、教参及教辅读物,基本满足了当地彝文教学的需要。双语教材的编写和出版,为双语教学工作的推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政策目标和具体落实存在差距。凉山实施双语教育的三个目标是:传承民族语言文化、提高学生学业成绩和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然而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问题:许多学生逐渐丢失自己民族语言文化,特别是一些城市和城市郊区的二类模式学校彝族学生不会说自己民族语言,也不了解自己民族文化,民族语言文化的学习流于形式。而山区二类模式学校彝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没有汉语言文化基础,学生难以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学业成绩不理想,产生厌学心理,导致学业失败。一类模式学校学生汉语水平不理想,高中毕业生升学渠道单一,大学毕业生就业面狭窄。

(二)师资水平整体达不到要求。首先,教师数量不能满足需要。目前实施双语教育学校和其他普通学校在教师编制名额分配上没有区别,都是按照国家统一的标准进行分配,因而无论是一类模式学校还是二类模式学校,因多开设一门彝语文课,教师需求量比普通学校多。其次,教师整体质量不高。近些年国家为了提高农村地区教师质量,制定一系列政策并向西部农村地区投入大量资金。凉山彝族地区双语学校教师整体文化水平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相比其他地区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三)教学过程存在问题。凉山彝族山区儿童母语为彝语,家庭交流语言基本也是彝语,缺乏学习汉语环境,大多孩子在小学入学前都没有汉语基础。然而,除彝语言课程以外,从入学起所有课程均使用汉语教育,学生难以理解教学内容,导致学业成绩不理想。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双语教育政策建设。首先,把彝语文成绩考核纳入到法制化轨道,提高彝语文的课程地位。只有把彝语课纳入到考核课程范围,使彝语文课拥有和汉语文、数学等其他主科相同的地位,才会受到学校重视,同时也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教和学的积极性。其次,提高实施双语教育学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双语教育认识。教育行政部门应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学校行政领导对双语教育认识。第三,加强学前双语教育。加强凉山彝族地区学前双语教育,有必要加强儿童彝语和汉语学习。让城市和城市附近的彝族儿童不丢失彝语,保护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同时让山区的彝族儿童尽早学会汉语,为将来小学学习打下良好汉语基础。

(二)加快双语教师队伍建设。首先,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加双语学校教师编制。当前凉山彝族地区教育行政单位都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农村师生比1:23,向学校分配教师。然而,按这个比例分配,不能满足双语学校的教师需要,特别是一类模式学校,增加一门彝语文课程,但是教师数量没有变化,反而会加重教师课程负担。其次,提高双语教师水平并实行双语教师资格认证。目前凉山多数双语教师毕业于非民语专业,彝语文水平不高。因此,有必要提高凉山彝族双语教师准入门槛,建立双语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对双语教师资格进行严格认定。保障双语教师整体水平,从而更好地在凉山彝族地区实施双语教育,提高当地教育质量。第三,加强在职双语教师培训。为在职双语教师提供专门双语教育培训,可以增强他们对双语教育的认识,提高教学能力。

(三)改进双语教育教学过程。首先,凉山彝族聚居区学校低年级教师尽量多使用学生母语。山区彝族儿童的家庭交流语言为彝语,并且远离城市而难以接触汉语,汉语基础差。因此在对低年级学生的教学过程中完全使用汉语,学生难以应付课程内容,最终导致学业失败,因此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多使用彝语。其次,一类模式学校有必要加强汉语学习,不仅要增加汉语课时,同时部分课程应使用汉语教学,增加学生学习汉语的机会,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主流社会。第三,加强家校合作学校可以组织家长培训活动,对家长进行基本家庭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家庭教育意识,并且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通过学校和家长合作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潘兴德.关于凉山双语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S3.

[2] 曲木铁西.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双语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9,02.

[3] 阿呷热哈莫.全球现代性视野下的凉山彝区双语教育思考[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

作者简介:闫凯(1992- ),男,山东临沂人,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

上一篇:高校图书管理员的职业定位与幸福感现状分析 下一篇:新形势下高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