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带动促均衡发展 特色办学铸品牌学校

时间:2022-07-05 03:22:48

名校带动促均衡发展 特色办学铸品牌学校

【摘 要】教育均衡与教育优质的需求,促进了名校联合办学集团化的形成。厦门外国语学校联办海沧附属学校,从理念引领、校园文化、资源共享、自我管理、学生发展、服务社区、吟诵经典方面进行合作指导,推动了附属学校的发展。名校集团化联合办学应注重名校优质教育资源的总结与提升,注重校际间的文化衔接与传承,重合作办学成员学校的统一与特色,注重办学的规模与质量以及合作的利益与责任。

【关键词】名校 联合办学 教育均衡

近年,“择校难”与“择校热”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为了解决“择校难”与“择校热”的问题,也为了向民众提供尽可能多的优质均衡教育,“名校集团化联合办学”模式为各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所推崇,也为各地著名中小学所热捧。各地争相以当地著名中小学为创始单位,通过其教育品牌与教育力量,来改造与优化薄弱或者相对薄弱学校。以福建省厦门市为例,已形成分别以厦门第一中学、厦门双十中学、厦门外国语学校为首的联合办学集团,为推动厦门教育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海沧高位嫁接,农村娃跻身名校

在基础教育阶段,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群体之间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资源的配置问题。由于教育资源拥有的数量、质量、程度不同,其结果导致了效率不同、发展不均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教育资源的流向总是向着优质的学校集聚。市场的需求就是要不断扩张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原有的资源分布朝优质化方向发展。实施名校集团化联合办学,就是一个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过程,它既可以通过名校的办学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又可以通过名校的集团化进一步带动新建学校、薄弱学校的快速发展,达到教育资源配置的最大化。

厦门市海沧区贯彻“素质引领、均衡发展、管理创新、特色立校”的教育理念,积极推动教育均衡发展。近年来,厦门海沧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以引进名校为主线的城乡教育资源整合,先后引进了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外国语学校、厦门第一中学、厦门双十中学的教育资源,分别创办了附属学校,对原有的10多所农村、城区中小学进行了整合与提升,海沧农村学生也搭上名校直通车,共享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二、厦外引领示范,附属校跨越崭露头角

厦门外国语学校是全省唯一一所重点外国语学校,也是享有20%应届毕业生保送全国重点大学资格的全国17所外国语学校之一。2006年2月,海沧区将原延奎小学海景教学点、渐美小学、温厝小学、海农小学、东屿小学5所小学合并,成立公办的厦门外国语学校海沧附属学校(以下简称厦外附校),经过5年的努力,厦外附校已成为海沧教育的一大品牌,先后获得福建省“巾帼建功学校”先进学校、厦门市文明学校、厦门市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厦门市绿色学校、厦门市“三项主题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校在老百姓心中产生越来越大、越来越好的影响。

1.树立先进理念,科学合理定位

厦外附校传承厦门外国语学校“进德修业”的校训,做到“日行其德、日进其业”。学校的教育理念突出以学生为本,努力创造最适合孩子的教育,确立“以人为本,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努力培养“有教养的、积极向上的人”。基于学校九年一贯制的办学模式,5年来,学校围绕适合学生发展的德育体系、智育体系、评价体系等开展教育实践。学校充分利用厦门外国语学校的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一所具有外语特色的九年一贯制“窗口学校、特色学校、品牌学校”。

2.打造校园文化,追求内涵发展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作为一所年轻、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厦外附校一直致力于营造积极向上、富有浓厚文化底蕴、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以文化确立学校的精神内核,从而形成内涵式的发展——“以人为本,立德树人”,谋划学校的精神力文化;突出“精细化”理念,加强制度与文化的建设,形成高效的执行力文化; “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形成独特的学校形象力文化。

3.共享优质资源,共同进步成长

厦门外国语学校是一所名师荟萃的名校,他们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厦外附校是一所年轻教师占多数的新学校,为了更大程度地提升厦外附校的教学水平和促进岛内外教育的均衡发展,厦门外国语学校选派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与厦外附校的教师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子的指导,他们每月来附校现场听课,集体研讨指导,附校的教师去总校听课学习。厦门外国语学校在名师带教的基础上,根据厦外附校的实际情况与需要,直接选派15名业务骨干到厦外附校支教,激活了厦外附校教师的教学热情,优化了教师结构,提升了教学品质。为了整体提升厦外附校师资水平,厦门外国语学校还定期指定名师到厦外附校来进行校本培训。

4.引导自我管理,谋求自我发展

厦外附校是整合5所农村完小学校而形成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或城乡结合部,成长环境不尽理想,综合素质参差不齐。针对这一情况,厦外附校将开展学生的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一环,通过一系列的养成教育,力求让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厦外附校在小学中高年级和初中部实行值周班工作,即各个班级轮流承担一周的年段管理工作,在这一周中,值周班级参与校园卫生管理、学生文明礼仪督导、“两操一锻”评比等方面的工作。在工作中,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校园小主人的责任感,积极参与,身体力行,亲历亲为,比争赶超,乐此不疲,为加强校园日常管理尽心尽力。

5.丰富校园生活,提升学生素质

为活跃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厦外附校确立了以“校园六节”为主体框架的学生系列主题活动。“校园六节”即3月的健身节、4月的读书节、5月的艺术节、10月的体育节、11月的科技节、12月的外语节。这“六节”的确定,既有大众化的需求,又有个性化的考虑。通过举办“校园六节”活动,学生有机会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走出教室,寻找别样的世界,使校园生活五彩缤纷,精彩纷呈。此外,厦外附校还组织学生到厦门外国语学校参加他们举行的外语节活动,感受那里浓厚的外语氛围,既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和对接,又使厦门外国语学校的优质资源辐射更为深远,提高了厦外附校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能力。

6.服务社区与家庭,赢得良好口碑

厦外附校努力构建家校联系的德育网络,在厦门市举办的百名校长万名教师进社区进家庭系列活动中,厦外附校把家长会开到社区开到学生家门口去的做法赢得了社会一片赞誉。2006年以来,厦外附校先后把家长会开到渐美村、东屿村、温厝村、古楼村等。开在家门口的家长会,出席的家长更齐了,家长、学生的心与教师拉近了,家长的人才观、质量观更正确了,教育子女的方法更科学有效了,群众对学校的满意程度更高了。社区内百姓由衷地赞叹:“感谢海沧区政府与厦门外国语学校联合办了这所附属学校!”“厦外附校办在家门口是我这一生最大的受益!”

7.吟诵经典诗文,书香溢满校园

厦外附校秉承厦门外国语学校的优良传统,于2007年秋隆重启动了“经典诗文诵读活动”。苏美栋校长认为,经典诗文诵读意义重大,公德无量。为了收获文明、传承文化、进德修业,厦外附校全面铺开。学校师生充分利用每节课的课前3分钟,课间10分钟,立足平时,渗透课堂,扎实诵读,通过“六一”节、元旦节学校文艺汇演的平台,展示诵读成果。此外,在学校的“创建书香校园”活动中,让孩子们爱上阅读,也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这是为这些农家娃将来的幸福人生打下良好的精神底色。

三、名校集团办学,实效性反思与发展

近年来,厦外附校与厦门外国语学校合作办学,促进了厦外附校快速、高效发展,缩小了城乡区域差距,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得到了厦门市、区各级领导和各大媒体的肯定。回顾这次合作办学历程,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关注。

1.品牌的总结与提升

公办名校的联合办学并不是为了追求教育规模的扩大,而是在于将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与其他学校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是既不可能通过行政分配,也不可能通过人事分配来共享的资源,即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模式(文化)。名校通过对自身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文化的总结与提炼,将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模式转化为学校管理制度与学校办学流程,然后向集团其他成员学校输出,这对名校提出了一个崭新的办学要求,即不但要向学校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而且要向其他学校提供“如何向学生提供优质教育服务”的管理制度与工作流程。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将自己的成功经验与优秀业绩予以总结与解释,借助于教育理论的指导将显得尤为重要。

2.文化的衔接与传承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康健用“大象无形,上善若水”来形容大学文化对附属中学文化的影响,他认为,这种影响虽然无形,但却有一种持久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动着附属中学的发展,名校创建的附属学校也需要这样的文化传递过程。例如,厦门外国语学校与合作校都使用一致的“进德修业”校训、校标、校服等。联合办学校必须领会和贯彻名校的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课程文化、师生文化等内涵,才能尽快地传承名校的精髓。

3.成员的统一与特色

合作办学成员学校必须关注办学风格的“统一”与“特色”的问题。按照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孩子在智力上的潜能分布是不同的,为了激发某个孩子身上极具个性化的潜能,学校要向他们提供差异化的教学,要保证学校为学生提供差异教学,就必须为学校的差异发展提供发展空间。但集团办学的宗旨就是共享集团创始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文化。这种“共享”既让彼此有一个共同使用的教育资源与办学模式,又不因此而束缚教育集团成员学校各自的办学特色。“共享”只是集团成员学校的一种软性的办学资源,但至于集团成员学校如何使用与开发这个资源,就必须与成员学校自身的办学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决策,应体现各自的办学责任和特色。

4.办学的规模与质量

学校提供服务产品,实质是提供教育服务。由于通过集团化的过程实现了教育资源共享,它的规模经济是有保障的,能提高规模经济效益,但是其提高程度与管理有关系,这是一个规模经济的问题。名校集团化联合办学必须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发挥名校的教育辐射作用,但是合作校数量过于庞大也会影响名校自身品牌的稀释和合作学校的办学质量问题,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对合作办学进行适当的评估和督察,以保证合作办学的质量。

5.合作的利益与责任

义务教育是社会公平和公正发展的平衡器,不能作为赢利的产业来经营。借助集团来办学,并不一定意味着教育产业化,也并不一定意味着赢利性办学。政府部门通过集团组织形式来举办义务教育,借鉴集团化办学的经营机制来盘活教育资源,降低运作成本,实现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厦门市参与集团化联合办学的名校每年可以获得政府部门的经费支持,但这些经费和学校的办学经费相比是微乎其微的,公办教育集团与民办教育教育的“趋利性”是不同的,这些公办名校应在政府的主导下担负起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总之,面对教育均衡与教育优质的冲突与张力,面对民众对优质教育的诉求,在教育行政部门的主导下,区域内的名校都开始主动承担区域教育优化的责任,以名校为创始单位而组建的教育集团不断涌现。为了不稀释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名校集团化联合办学的模式必须将学校自身的办学理念与学校管理文化进行总结与提升,将其制度化与程序化,将其与集团成员学校共享。在名校集团化办学过程中,提升与总结名校的教育资源,名校管理者从管理型向经营型的转换,集团内办学风格的统一与差异发展,都是对这种办学模式予以改善与优化的课题。

(作者单位:厦门外国语学校,福建 厦门,361026)

上一篇: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渗透“底线伦理”教育的策略... 下一篇:一次探究性教学与高考试题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