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民间传统技艺的发展与变迁

时间:2022-07-04 11:26:03

齐鲁民间传统技艺的发展与变迁

近年来,国家对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挖掘、整理与保护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技艺的回归与发展。作为民间传统手工艺,扑灰年画在传承自己的民间艺术特色,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在制作工艺、题材内容、生产营销模式上不断创新,逐渐朝组织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民间传统技艺产生于民众的日常生活,融入了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制作者的审美、信仰、情感等个人因素,是民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传统文化的根基。扑灰年画是流传于山东高密地区的一门民间传统手工艺,是高密独有的一个年画品种,在“民间写意画”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工艺制作过程,被誉为“中国一绝”。

一、扑灰年画的源远流长

据传,扑灰年画约形成于明成化年间,是经高密大栏乡公婆庙村王姓人家发展创新而形成的,目前主要分布在高密北乡姜庄、夏庄一带30多个村庄。最初,年画艺人为了生计,临摹一些文人画和庙宇壁画出售,随着市场的需要,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产生了早期的扑灰年画。初期的作品以灶王、财神等神像和墨屏花卉为主。到明朝中叶,墨屏花卉已作为定型作品畅销于市。

清代乾隆年间,扑灰年画进入大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年画的题材也变得广泛,开始出现了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人物画,如“三娘教子”、“姑嫂闲话”。到清末鼎盛时期,发展成两个主要的流派:“老抹画”和“红货”。“老抹画”继承传统画法仍以画墨屏花卉为主,画风典雅;“红货”派,则大胆借鉴杨柳青年画和潍县年画对色彩的运用,向大红大绿靠拢,作品艳丽红火、对比强烈,为当时多数人所喜爱。

到了近代,传统的手工扑拓、绘制技艺造成了扑灰年画制作周期长、工艺讲究、生产效率低的特点,无法与制版印刷的新年画技术竞争市场。至光绪年间,扑灰年画的生意开始衰落。

现代社会,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的生活与工作状态,逐渐为程式化的生活所累,转而开始寻求一种接近自然与原生态的生活方式,追求衣食住行各方面的返璞归真,故以纯手工制作工艺为主的扑灰年画地位再次回升。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扑灰年画因其独特的技法、粗犷的风格,引起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了研究和收藏的珍品。2006年,高密扑灰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老的民间艺术又获得了新生。一批扑灰年画世家的传人在继承中创新,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再次发出灿烂的光辉。

二、生产模式与制作空间的变迁

扑灰年画的流传展示了民俗事项与民俗活动的传承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民俗传承是稳固不变的。作为民间手工艺,扑灰年画的制作工艺、营销模式与制作空间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生演变。

(一)家庭式或家族式的生产营销模式

传统社会,扑灰年画的纯手工制作特点决定了其生产制作方式多为家庭式或家族式经营的模式。家族式的经营模式最大限度的节约了人力资本,一般每家都有两位以上的传统艺人,多为父子或夫妻。年画艺人既要画画,又要卖画,既是艺术家又是商人。他们往往通过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大会(赶集)来进行商品的营销。这种画与商兼容的模式能准确把握市场,了解消费者需求,根据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来制作年画,以满足消费者需要。纯手工扑灰年画作品虽然保持了原始质朴的风格,但由于其生产效率较低,在市场上竞争力不是很强。因此,在清末民初,扑灰年画进入其衰落时期,许多的年画艺人改作他行,仅剩为数不多的几个年画世家延存至今。

至今为止,家庭式或家族式的经营模式仍是高密扑灰年画主要的生产经营模式,半封闭式的营销模式致使扑灰年画制作技艺仍然仅存在于高密地区,以高密市区和姜庄镇居多。许多年画艺人在市区的繁华街道、文化市场开设店铺或工作室,是扑灰年画的主要经营方式。年画艺人在店铺或工作室进行创作,并将各种题材的作品悬挂销售,最出名的就是扑灰年画国家级传承人吕蓁立的“吕氏扑灰年画工作室”。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得文化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具有规模化、高科技化和多媒体化,民间艺人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走访、赶集、店铺营销等方式出售作品,而是采用市场调研、网络营销、展销等新科技方式,将高密扑灰年画推广到了世界各地。

(二)制作空间的随意性与相对稳定性

长期以来,扑灰年画一直以其独特的制作技艺满足广大民众的需求。一方面,扑灰年画家庭式的营销模式使得民众在制作时间、空间上均较为自由,无论是作为日节日、祭祀仪礼中的扑灰年画还是作为艺术品大都是在不统一、不固定的场所中进行。而且扑灰年画的类型多种多样,选择的自由度比较大,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创作腹稿,绘制独特的年画作品,具有很强的随意性特点。另一方面,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扑灰年画的制作工序、制作空间仍然以家庭式的代代相传的经营模式为主,制作场地主要是一些家族式的手工作坊,或者画室、工作室,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扑灰年画品作为传统文化艺术品身份被认可,人们对成为商品的扑灰年画要求也越来越高,越来越专业。为保证产品质量,提高声誉,扑灰年画工艺制作空间的随意性开始减弱,稳定性逐步加强。

三、作为资本存在的扑灰年画

高密民众通过传统技艺及礼俗的使用、传承,于特定场域中建构着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资本既是域内所有民众努力争取的目标,也是他们在竞争过程中所使用的手段和工具。民众利用自身所拥有的文化、经济与社会资本不断地转换,促进了高密扑灰年画的传承与发展。

民众生产产品所必须具备的文化能力,也就是其所拥有的具体形态的文化资本,他可以借助自己的文化能力,通过实践将其生产成文化产品即,客观形态的文化资本,在满足民众自我需求的同时,也实现了文化资本在形态上的转化。由于个体拥有的资本,即每个人的制作技艺水平存在着差异,技艺好的民众会得到大家更多的尊敬,无意中在礼俗的传承中树立了一种权威。这种文化资本带来了极高声誉,获得了大家的尊重与信任的同时,更给自己带来了经济利益。同时,靠雄厚的经济资本支撑,他自己又成为文化资本的拥有者,这种文化资本的拥有成为获取更多经济价值的前提。扑灰年画独特的制作工艺正是高密发展所持有的雄厚资本,政府利用自己持有的社会资本,吸引经济资本的拥有者前来投资,发展本地旅游业,并对扑灰年画的传统手工技艺进行挖掘、整理,力图实现传统文化的再生产与区域经济的振兴。高密扑灰年画的发展变迁正是在其特定场域内文化资本、社会资本与经济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

对于其在新时期所呈现出的资本价值,我们应该予以客观、全面的看待。我们应该顺应人们的需求,让传统手工技艺在竞争中生存、传承并发扬光大。然而,传统文化作为资源实现资本转换的过程中,存在着边缘化、过度商品化的危机,我们在进行文化再生产的同时,一定要努力保持文化的本真性与异质性,即地域特色,从生产技艺与传承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其作为文化资本的价值。

四、结语

在现代化的冲击下,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结构、文化体系都处于转型中,许多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失落的危机,作为传统文化精髓部分的手工技艺只有与时俱进,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参与到现代社会文化建构中才能获得新的生机。近年来,国家在民间传统艺术技艺的挖掘、整理、传承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推进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民间技艺的回归与发展。高密政府建立了扑灰年画的电子档案,成立了研究所、博物馆,并举办“高密年画艺术节”。扑灰年画工艺得到了各界高度赞扬,电视、网络、媒体纷纷进行报道,这些给当地带来声誉的同时,更带来了商机,促进高密年画向组织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外事翻译职业学院)

上一篇:谈职业院校班级自主管理模式下班干部的能力培... 下一篇: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