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文化范文

时间:2023-03-08 16:39:52

齐鲁文化

齐鲁文化范文第1篇

山东省博物馆成立于1954年,是新中国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该馆拥有丰富的藏品优势,集收藏、研究、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并且肩负着展示山东古代文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普及自然科普知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任,是名副其实的齐鲁文化的窗口。

历史与文化的见证者

山东地区是齐鲁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早在四十万年前这里就开始出现了人类活动的遗迹(发现于沂源骑子鞍山南麓的沂源猿人头骨化石就是最好的证据)。另外,山东省境内的新泰、长岛、日照、蓬莱等地也都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目前,山东史前文化的发掘遗址已达上百处,经过考古专家和学者的艰苦努力,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这样完整的文化序列得以逐步建立起来。以上足以说明山东地区的历史悠久,山东省博物馆内丰富的展览品就是最好的证明。

山东省博物馆不仅见证着灿烂、悠久的齐鲁文化,而且它本身的建立也有一段历史。博物馆旧址分为东、西两院,东院位于济南市广智院街广智院,由英国浸礼教会牧师怀恩光创建于1904年(原是中国境内最早的博物馆之一);西院则位于济南市上新街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原是一处融道、佛、儒、基督、伊斯兰五教合一的宗教团体驻地,1942年建成。)。山东省博物馆成立后,广智院旧址成为自然陈列室,世界红万字会济南母院旧址则辟为历史陈列室。

作为省级文博机构,山东省博物馆自然担负着传播齐鲁历史与文化的重任。因此,博物馆的馆藏文物和相关研究至关重要。山东省博物馆建馆之初,其藏品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原山东金石保存所收藏的青铜器、书画、善本书等一批文物;二是原济南广智院历年来收集的动植物标本、古生物化石以及各类文物藏品;三是原解放区山东人民政府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收集保护的各类文物;另外还包括部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人民群众捐献的传世文物等。

据山东省博物馆书面资料显示,自建馆之初至1980年期间,山东省博物馆承担起山东境内地上地下文物的保护工作,开展了大量的田野调查,进行了一系列有重大价值的考古发掘,包括泰安大汶口、邹城野店、潍坊姚官庄、日照东海峪、滕州岗上、茌平尚庄、蓬莱紫荆山、济南大辛庄、青州苏埠屯、沂源千人洞等重要遗址。同时,该馆还对曲阜九龙山、邹城朱檀墓、临淄郎家庄、临沂金雀山、临沂银雀山、莒南大店、沂南北寨、安丘董家庄等一批大型墓葬,进行了保护清理。通过几代人几十年的努力,山东省博物馆收藏了大量珍贵的出土文物,馆藏文物的数量和质量均得到不断提高,可谓精品荟萃,蔚为大观。

除了发掘和收藏文物之外,山东省博物馆在相关的科学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例如,该馆曾先后出版了《大汶口》、《邹县野店》、《曲阜鲁国故城》、《山东汉画像石选集》、《中国古代货币通考》、《古钱新探》、《古钱新典》、《山旺昆虫化石》等专著十余部,发表的学术论文达数百篇。另外,该馆还编辑出版了系列精品图录,包括《山东省博物馆书画选》、《高凤翰书画选》、《山东省博物馆藏品选》等,在业内和社会上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博物馆在收藏和保护文物的同时,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宣传爱国主义教育,着力于举办山东古代历史文化陈列和反映生物进化、环境保护的自然生物史陈列,并辅之以灵活多样的专题文物陈列,建立起了比较完善的且富有地方特色的陈列体系。此外,山东省博物馆还积极组织形式多样的历史文化专题展览,加强国内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向国内外展示齐鲁文化的独特风采。

新馆建设――“天圆地方”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历史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多彩。然而,现有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已经远远落后于时展的需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文博事业的前进。近几年,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加快重点文化设施建设,促进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山东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山东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山东21世纪标志性文化建筑――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建设被提上议事日程。

可以说,山东省博物馆新馆的建设对于弘扬齐鲁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将发挥积极作用。因此,新馆建设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程。为此,2006年6月24日,经过近一个月的考察、论证和筹备后,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和山东省文化厅共同主办的山东省博物馆新馆建设高层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东方花园酒店隆重召开。参加咨询会的专家们从博物馆新馆的选址、规划、设计方案、节能环保、经营管理、展区设置、日常维护等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分析和讨论,这些宝贵意见得到了山东省文化厅领导的重视。

据了解,新馆选址在济南市燕山立交桥以东、经十东路以北,毗邻二环东路的东部新城中心区域,与经十东路以南的奥体中心相望。新馆外观天圆地方,内赏八馆四厅。从外观上看,新馆顶部像一个锅盖盖在四四方方的灶台上,这正是我国古人以为的“疤煸驳胤”奖思想的体现,也是新馆的设计理念。圆形有柔和圆满之美,方形有工整、方正之美,圆与方的结合,刚与柔的呼应,体现了建筑的雕塑感与韵律感的统一。所谓“八馆四厅”,指的是山东发展史馆、齐鲁名人馆、民俗馆、石刻艺术馆、文物精品馆、古代交通馆、考古馆、自然馆和交流展览厅、学术报告厅、青少年实践活动厅、文化艺术品展示厅等,各个馆内所设内容都独具特色。山东省博物馆新馆的设计可谓独特、新颖,既高大,又庄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圆地方的理念和齐鲁文化的大气与厚重。

齐鲁文化范文第2篇

展出孔子故乡的历史与新貌

“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图片展共有60幅反映山东风光、历史民俗、发展成就的图片,向世界语大会的参与者和冰岛各界人士展示了山东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最新发展变化。展览期间,共有来自57个国家的1000多名世界语代表和冰岛当地居民参观了图片展。“孔子一生都生活在这里吗?”、“孔子的家怎么看起来跟宫殿一样?”一个个的疑问不停地抛向讲解员。有的参观者在观看完图片展后咨询是否可以购买这些图片放到家中陈列,并表示希望能够到山东亲身感受中国文化。图片在展览结束后分别赠送给中国驻冰岛大使馆和冰岛孔子学院收藏。开幕式上,山东省政府新闻办还代表山东向冰中文化交流协会赠送了孔子像。

孔子是山东的“最大牌”。外国人很少有不知道孔子的,虽然大多数人不确切了解孔子的思想,就像我们都知道亚里士多德,至于他的思想就不一定了解了。事实表明,这并不妨碍孔子在世人心目中的位置,无论从哪方面看,孔子都是享誉世界的思想家和哲人。多年来,山东始终把孔子的国际影响力作为对外文化交流最深厚的人文资源和最有知名度的“敲门砖”,从“一山一水一圣人”,到“孔子文化品牌战略”,再到如今的“孔子故乡 中国山东”外宣品牌,无不是把齐鲁文化最典型的特质——孔子与儒家文化作为向外介绍、说明山东的桥梁。这既是山东最大的外宣资源,也是最好的外宣优势。山东宣传孔子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向世人介绍他的思想和成就,更重要的是通过孔子这个共通点,把世界的目光聚焦到当代山东,让大家对孔子故乡山东的经济、社会、文化、资源、人民等各方面产生兴趣,进而想要了解她、走近她。

此次图片展无疑起到这种效果,很多参观者对孔子生活过的地方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现代化的城市面貌、繁忙的港口景象、高科技的产品作业等图片,构筑甚至颠覆了他们对山东的认知,很多人感叹,孔子故乡的发展真是令人惊讶和佩服,不少参观者当即表示想到山东旅游参观。

展示齐鲁文化的魅力与特色

图片展的另一侧也是人声鼎沸,掌声和惊讶声不时响起,原来是山东民间工艺大师正在现场展示剪纸和风筝制作。来自中国山东潍坊的农民剪纸艺术传人齐秀花手上的小剪刀,当天下午几乎没有停过。在为住在冰岛凯佛未克市的8岁小姑娘里斯剪完一只蓝色的花蝴蝶后,小姑娘偏头问自己的妈妈,中文的谢谢怎么说?翻译告诉齐秀花后,齐秀花认真教会她带有浓重山东口音的中文单词。此外,齐秀花剪出的11位世界语大会历任主席头像,栩栩如生,即使同照片相比也不遑多让,让人一眼就能分辨出每一个人物。中国驻冰岛大使马继生对此十分感兴趣,他请齐秀花帮忙做出冰岛总统、总理等4位政要的剪纸头像,以此当作重要的外事礼品赠送给冰岛方面。

潍坊风筝设计制作传人王永训那天收获更大。他不仅现场制作了4只风筝,赚到了出国展演技艺的第一笔冰岛克朗,还收了一个来自瑞典的老太太古德兰内尔萍(Gudrun Nerpin)为徒弟。甚至大多数人都离场了,这位瑞典老太太还趴在地上为风筝上色。21日,在世界语大会开幕期间,王永训还将自己亲手制作的龙形风筝放飞在著名的雷克雅未克Harpa音乐厅上空。

展开文化交流的大门与通途

文化之间的交流是障碍最少、共鸣最多的交流。此次“北欧之旅”受到中国驻冰岛大使馆和国际世界语协会、冰岛方面高度关注与积极支持。中国驻冰岛大使马继生、新任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席Mark Fettes、国际世界语协会大会秘书长克雷、冰中文化交流协会主席Arnthor Helgason、冰岛驻中国大使馆公使衔参赞拉格纳尔先生·鲍德松先生、以及来自中国、冰岛和50多个国家的世界语界人士共三百余人出席图片展开幕式并参观。国际世界语协会办公室主任罗伊先生表示,中国是伟大美丽的国度,中国人民十分好客,通过图片展和艺术大师的现场展示,可以让更多世界语者有机会了解山东的文化和艺术。冰中文化交流协会Arnthor Helgason先生对活动的举办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表示,孔子的很多哲学思想,特别是提倡友好交往的思想,十分符合冰中文化交流协会致力于冰中文化交流的理念,此次活动将推进冰岛人民更加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代中国。

文化交流也要讲求技巧和特色。此次活动积极创新融入当地主流社会和扩大影响力的办法,充分运用世界语这一独具特色的渠道和平台,以文化艺术交流、城市宣传等活动为载体,邀请到冰岛、瑞典和世界语界的政界、艺术界、教育界、企业界的高端人群和普通民众参与到活动中,增进了各界民众对于中国城市、中国艺术的认识和了解。同时,国外非政府组织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扩大文化影响力方面也显示了重要的作用。以此次活动为例,国际世界语大会规模宏大,影响广泛,50多个国家的数千名与会代表,以及几万人的参与人群为活动提供了广泛的受众基础。世界语作为通用语言,能够在不同文化间交流时体现高度的互动性和理解度,是向国际社会介绍、说明、宣传山东的良好时机和有效平台。冰中文化交流协会、国际世界语协会在活动邀请、会场选定、组织安排、宣传推介方面都给予我们不遗余力的支持和帮助,为活动的成功举办奠定了良好基础。

齐鲁文化范文第3篇

早在远古时代,黄河下游地区就是当时文化发达之区,生活在这一地区的炎帝氏族及其后裔创造了东夷文化。考古资料表明,发源于黄河下游的以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为代表的东夷文化一度处于当时文化发展的领先地位。而当时生活在黄河中上游地区的黄帝氏族及其后裔则创造了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华夏文化。东夷文化和华夏文化共同创造了早期的黄河文明。经过夏、商、周三代,文化代代相因,渐次融合,最终形成了中华文明的两个主干——夷夏文化,而齐鲁文化正是夷夏文化融合而产生的一种地域文化。

自西周初年齐鲁建国至春秋,是齐鲁文化两大文化体系的形成时期。随着西周的建立,来自西方的周文化逐渐沿黄河东下,到达下游地区。周文化和东夷文化在接触过程中,由于齐、鲁两国人文环境、地理条件的不同和建国方略的差异,造成两种风格迥异的文化体系:齐文化和鲁文化。在西周和春秋长达六七百年的时间里,齐文化和鲁文化沿着各自独特的道路发展,使黄河下游地区的文化格局呈现出多元化状态。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以周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从齐地靠海、土地瘠薄的实际情况出发,除了继承周的“重农”传统外,又实行“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的政策,以农业为主,农、工、商并举;政治上,不囿于周之“尊尊而亲亲”的宗法原则,而是“举贤而尚功”;文化上,主张宽松自由,兼容并包,“因其俗,简其礼”。齐文化最终成为一种合时俗,务实际,具有革新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功利型文化传统。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以东夷文化为辅而形成的一种文化系统。经济上,由于鲁的封地位于泰山以南的平原,肥沃的土地适于农耕,这就使鲁文化一开始就具有一种农业文化的特征。政治上,鲁国统治者强调周的宗法制度,主张“尊尊而亲亲”;文化上,则采取“变其俗,革其礼”的方针,用周文化强行改造土著文化,其所讲求的礼乐仁义即是重礼的周文化和重仁的东夷文化结合的产物。鲁文化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仁义、尊传统、尚伦理、贵人和的道德型文化传统。

战国秦汉时期,是齐鲁文化的综合发展时期。进入战国,由于齐国对鲁国的兼并,造成黄河下游地区政治上的局部统一。而学术文化界兴起的百家争鸣,则促进了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在这个背景下,齐、鲁两大文化传统的交融日益发展,逐渐走上了一体化的道路。战国时期,齐、鲁文化的相互交流和影响,表现在思想领域,主要是孟子对齐学的批判吸收,邹衍阴阳五行说对鲁学的渗透以及管子学派和荀子对齐学和鲁学的揉合。特别是《管子》、《荀子》的出现,反映了齐鲁两大学派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秦及汉初,齐学盛极一时,主要表现在黄老学和阴阳五行学的盛行。这一历史时期齐学与鲁学的融合,为其后董仲舒以阴阳五行说构筑新的儒学体系作了理论准备;同时也为汉代儒学内部的齐学与鲁学以及今古文经学之争埋下了伏线。经过东汉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双方相互批判又互相渗透,至东汉末年,一代经学大师郑玄会通古、今文经学,最终完成了齐鲁文化一体化的过程。

齐鲁文化是一种混合型文化。它不仅融合了齐文化和鲁文化,而且兼收并蓄,广泛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长处,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完备的自我调节和更新功能、再生能力很强的文化。特别是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齐鲁文化实际获得了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支配地位,成为一种政治大一统背景下的官方文化,最终融入到统一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史上,齐鲁文化曾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齐鲁文化范文第4篇

著名法籍华人艺术家、哲学家熊秉明在《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中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

此观点,正与张仲亭的思路相契合。作为一个书法家,张仲亭一直在为怎样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思考。

终于,这个思考在2010年臻于成熟,而破题契机是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由张仲亭书写的杜甫诗《望岳》,在其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出现在全运会开幕式巨大的视频“碗幕”上,那典型的二王风格,那潇洒俊美的线条,让山东、全国、乃至世界欣赏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美,看到了齐鲁文化的博大精深。联系到2013年“十艺节”将要在山东举办这一文艺盛事,一个创意油然而生:举办“齐鲁情――全国书法名家书历代名人咏山东”书法展览系列活动。

齐鲁文化的核心是“一山、一水、一圣人”,那么,把一山一水一圣人分为三个部分,每次一个主题,举办一个展览活动,然后汇总起来,作为献给十艺节的厚礼,岂不是一次对齐鲁文化的系统推广和弘扬?

于是,在以张仲亭为院长的兰亭书法院努力下,在中国书协、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山东省社科联、济南市委宣传部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齐鲁情”书法展览系列活动顺利开展起来。

目前,活动的前两部分已经成功举办,即2010年,“巍巍岱宗 雄峙天地――全国书法名家书历代名人咏泰山”;2011年,“黄河入海 趵突腾空――全国书法名家书历代名人咏母亲河、第一泉”。活动的第三部分,“齐鲁圣贤 礼运大同――全国书法名家书历代圣贤经典诗句”将在2012年举行。

在世界各民族中,把应用文字的书写同时作为独立观赏艺术的,只有中华民族。这一艺术,以应用汉字作为它唯一的载体。欧阳中石说:“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赋以生机。”

张仲亭创意并正努力实施的这一系列活动就是利用书法艺术这一载体,以最便捷而又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承并发扬齐鲁传统文化。作品内容基本上以名言警句、名诗名文、经典句章等为主。读者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通过内容可强烈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焕发爱国思想,振奋精神,对宣传山东,展示齐鲁文化品牌,提升山东形象,建设文化强省都有极大的意义。

正如张仲亭所说,作品都是从浩如烟海的名诗名词中选出的,本身就是一绝;参与者从全国书协主席、副主席、理事,到各省书协主席、副主席,是一个名家群体的聚集,代表着当今书坛不同流派和风格;三个活动分别结集出版三套邮票珍藏册。

2012年2月20日,一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山东省筹委会的红头文件送到了张仲亭手上,看着“关于把 ‘齐鲁情’书法展览活动列为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的社会文化活动的通知”,张仲亭感慨良久,这是省委省政府对自己多年为齐鲁文化奔波的认可,在这中国最高的艺术盛会上展示齐鲁文化是张仲亭的心愿。

2013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将整合推出“齐鲁情――全国书法名家书历代名人咏山东”书法展览,以“名山厅、名水厅、名人厅”集体亮相,一定会成为十艺节的一大亮点。同时三套珍藏册将打包结集出版,无疑也是一套集学习、传播、收藏为一体的,具有山东文化特色的很好的珍藏礼品。而由济南兰亭书法院征集的全部作品将无偿捐赠给山东省博物馆永久保存,这对于山东更是一笔很大的宝贵财富。

现如今,当我们国家逐渐富裕起来的时候,一些国人的文化素养却正在出现危机,尤其是许多青少年,其传统文化知识之少和感情之薄令人担忧。作为书法家,技巧不是问题,问题是怎样将技巧和情感以及文化精神相融合,文化精神是一个书法家最后成为书法大家的必然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历史只记载那些真正有学问、有人格精神者的书法作品。

从张仲亭身上,我们看到作为书法创作主体的书法家的人格魅力,看到那份真挚的齐鲁情,同样也看到那份浓郁的文化精神。可以说,这也是张仲亭现象在延伸。

齐鲁文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齐鲁文化;地方传媒;传承与建构

在信息时代,地方传媒对地域文化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传媒应该怎样去建构齐鲁现代文化,建构怎样的齐鲁文化,成为地方传媒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如何建构齐鲁现代文化

(一)传者方面:“三为”:“楣”、“为新”、“为身”

在市场积极越发活跃的当今社会,金钱、地位甚嚣尘上。“十大假新闻”“记者收受贿赂”等违背新闻道德的事情时有发生。而作为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诚信”“仁爱”也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作为山东发行量最大的报纸,《齐鲁晚报》勇于担当,承担起了传承齐鲁文化的重任,同时,为了适应当代社会,《齐鲁晚报》也对齐鲁文化做出了现代建构。

首先,要想传承、建构齐鲁文化,必须先从《齐鲁晚报》自身出发。因此,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成为《齐鲁晚报》的首要任务。《齐鲁晚报》秉承“三为”:“为公”、“为新”、“为身”。

为公,就是要秉着一颗为公众的心。《齐鲁晚报》作为省级主流媒体,其首要任务就是要为读者服务。《礼记・礼运》中谈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改革成为当前时代主旋律的情况下,传媒便是改革的先行者。作为地方传媒要在改革中充当领头羊,吸收先进知识和最新动态,带领本地读者一起认识改革、加入改革的浪潮中。因此,要时刻想着为人民群众服务,为读者的公,为群众的公。这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媒体应当具备的品质之一。

为新,就是要创新。《诗品》中讲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为新就是要创新,每一次勇敢的尝试都会带来很大的改变。在信息时代,没有创新精神的媒体是很难存活下去的,因此要在坚持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创新。《齐鲁晚报》不断尝试版面创新、内容创新,但创新的前提是要坚持传统,即坚持齐鲁文化的传承。

《齐鲁晚报》有着20多年的历史,这其中包含对齐鲁文化的传承也有自身发展的经验积淀。创新的前提便是将这20多年的历史作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少走弯路,实现更多的跨越。

为身,就是要修身。作为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者,在某中程度上影响着所传递的信息,因此,传者要加强自我修养。在纷杂的社会环境中,媒体能否抵住各种诱惑,能否保持进去的心态,这是媒体正气的根源。《孔子家语・贤君》中有一段话:“颜渊将西游于宋,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子曰:“恭、敬、忠、信而已矣。”其中所谓的为身,就是要修身。修身不仅可以树立正气,还有助于我们明白事理。在日常的媒体工作中,坚持修身的原则,可以多听一些逆耳忠言,将小我置之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媒体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将媒体工作做好,才能为信息的传播把好关。

(二)将受众群体定位偏向年轻一代

山东地区特别尊师重教,首先是受孔夫子及儒教的影响,“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些思想使得山东人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同时也非常关注关心教育事业。山东许多地区都有习文为尚的风气,《聊城地区志・概述》记载,“清明之际,东昌府文运大开,儒学星列”;潍县“民务农桑有富庶之风,士勤读书多科贡之才”。新时期,山东莘莘学子同样以好学勤奋而闻名。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齐鲁晚报》也十分重视教育,注重对年轻一代的影响,所以将目标受众定位于年轻一代。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齐鲁晚报》在吸引年轻受众方面仍然不断努力。

同样,在新媒体技术越来越进步的今天,广大读者尤其是年轻一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改变。《齐鲁晚报》瞄准年轻一代,主动了解和关注下一代,关注下一代人的读报趣味和读报需求。只有高度重视读者的意见,高度重视读者的反馈,高度重视与读者的互动,全面而深入地做好对读者的调查研究工作,才能够在未来报业发展中与时俱进,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彰显“正能量”

“正能量”是一个在2012年经常被引用的一个词。起初,在奥运火炬传递期间,很多博主在微博上发表“点燃正能量,引爆小宇宙!”和“点燃正能量,运气挡不住”的博文,之后这两句迅速被网友跟进和模仿,这两句话也成了时下网络最热门的句子。后来网友把点燃正能量的励志口号与伦敦火炬传递结合起来,伦敦奥运火炬成了正能量的代言物,正能量一词也借此在中国走红。

《齐鲁晚报》借用“正能量”一词,潜移默化地传承与建构着齐鲁文化。它没有刻意去解释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大爱”,什么是“恭、敬、忠、信”,而是通过贴近百姓生活的新闻报道,彰显社会公平与正义,歌颂诚信等美德。

2012年8月23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情人节,《齐鲁晚报》以《无腿青年登顶泰山 只为给妻子补办正式婚礼》为题,刊发了一篇感人的新闻报道。山东临沂无腿歌手陈州登上泰山之巅,和妻子在这里举行了一场特别的婚礼,完成自己对妻子爱的诺言,圆了自己多年的梦。看似简单的新闻报道背后蕴含着多重意义:残疾人的坚强,社会好心人对残疾人的帮助,爱情的忠贞与美好等等。这篇报道引起了各界的关注,在山东乃至全国引起了轰动,不仅是对残疾人陈州的佩服,更有着对充满爱心的社会的肯定。

2012年12月19日,《齐鲁晚报》对公交车司机做好事进行了报道与评论,看似平常的新闻报道却引起了受众的关注:面对歹徒临危不惧、捡到手机归还失主、遇到摔倒老人出手相助……每天在道路上行驶,公交车驾驶员们面对最普通的乘客,会遇到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在乘客们遇到困难时伸出援手,司机们无私的行为理所当然应该受到尊重。做好事的驾驶员们不仅为企业争得了荣誉,体现了正能量,还为公共服务行业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弘扬了社会风气。

另外,《齐鲁晚报》的腾讯微博还专门设立了一个专栏【每天一点正能量】,在网上与网民进行互动。它主要一些体现传统美德的事迹,通过图片或者文字在网上为齐鲁文化打开一片天空。

二、建构怎样的齐鲁文化

(一)对齐鲁文化现代标志性文化符号的建构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出了属于自己的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我们称自己为“龙的魅恕保因此“龙”是我们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标志性符号。谈到齐鲁文化,“孔子像”便是最具代表的文化符号,因为齐鲁文化的主体就是儒家文化。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齐鲁文化的认识也在改变。《齐鲁晚报》就对齐鲁文化的标志性符号进行了现代建构,这些标志融入了现代的因素,不仅符合时代的潮流,还将齐鲁文化与时代的变化有机的融合到了一起。

泰山为五岳之首,是山东的主要山脉之一,它山体雄伟,景色秀丽。自古以来,中国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因此全运会的吉祥物设计为泰山童子,意味着平安健康活力四射。《齐鲁晚报》的报徽有四层寓意:太阳、镜头、地球、凤凰。其中,作为中华民族的标志性符号,凤凰图案的设计寓意着《齐鲁晚报》作为省级大报,一定会领舞报媒,暗合晚报“办主流大报,树百年品牌”的宏大愿景。

(二)对山东整体文化气氛的现代建构

在信息时代,媒体称为人们依赖的“工具”,它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传播力”,这使它成为建设文化氛围的强大推动力。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本质上是一种“治者”文化,它非常重视家庭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重视传统经验,要求人们恪守宗法。受此影响,山东历来民风朴实:“奉上”“团结”“义气”“重乡情”。同时,受儒家文化影响,山东地区特别重视教育,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云集,文化氛围浓厚。但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精神文明明显落在了物质文明后面。有些人甚至为了一己之私不顾他人,社会风气一时乌烟瘴气。作为社会风气的引导者,《齐鲁晚报》从自身出发,以文化的生产者和建构者来要求自己,对不良风气进行坚决抵制,同时大力弘扬传统美德,长期的坚持带来了让人满意的效果。所以,《齐鲁晚报》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建构者。

[参考文献]

[1]邵培仁.媒介地理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

[2]戴维・莫利.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杨朝明.鲁文化史[M].济南:齐鲁书社,2001.

[4]李静.论区域传播与区域文化的关系[J].四川大学学报,2002(09).

齐鲁文化范文第6篇

活动共分为“文化参访”、“文化研讨”、“文化联谊”3大板块,包括开幕式、山东文化报告会、齐鲁文化研讨会、两岸联合祭孔仪式、孔子思想讲座、两岸文化交流座谈会、闭幕式暨欢迎联欢晚会等重点内容。此外,还参观了山东博物馆、孔庙孔府、孟庙孟府、台儿庄古城、齐国历史博物馆、蒲松龄纪念馆等文化古迹及文化机构。

自2001年以来,中华文化联谊会与各地政府合作,先后成功举办了九届“情系”系列两岸文化联谊活动,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

两岸学者同台论道

7月3日,两岸文化界人士来到山东师范大学,海峡两岸学者同台论道,共同探讨齐鲁文化。研讨会由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燕东生教授和台湾苗栗县国际文化观光局局长林明美博士轮流主持。

研讨会首先由台北大学德高望重的荣誉教授辛晚教开讲,辛教授演讲的题目为《孔庙释奠礼乐与其在台湾之传承》。满头白发的辛教授就“历代释奠礼乐”、“台湾清代孔庙及释奠”、“台北光复后之释奠”等分别进行了精彩的演讲。辛晚教在最后的结论中认为,中国原是多元族群的国家,几千年以来,能维系多元又统一融合的大中华民族意识,主要是因有共同的儒家文化基本价值及共同的汉字;儒家文化及汉字可说是中华民族永续的必要条件。他的观点得到与会者的赞同。

接着,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刘德龙研讨员就《齐鲁大地的文化名人与圣人》、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中心教授程奇立就《齐鲁文化与两汉经学》、台湾德简书院主持人王镇华就《德与道的天人宣言》等,分别发表演讲。他们的演讲博得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研讨会由台湾世新大学讲座教授、在台湾桃李满天下并著作等身的曾永义教授压轴。曾永义演讲的题目是《我所知道的孔德成老师》,内容讲的是1920年出生于曲阜的孔子第77代嫡孙孔德成,他袭封第三十二代衍圣公、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等,1949年赴台后曾任台湾“考试院长”,并在大学教书,2008年过世。孔德成先生是曾永义的老师,曾永义用饱蘸师生深情的笔触,写下了孔德成老师“从不以道统自居”,终其一生实践孔子“学不厌,教不倦”的精神。

曾永义充满深情地演讲道:“老师讲书声音洪亮,可以由台大中文系第五研究室传到椰林大道,和傅钟二十二响相为并鸣;老师讲起课来兴致很高,总是忘了下课时间,研究室的灯火也与椰林梢头的星月相为辉映……”

大明湖笔会里面觅知音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大明湖畔,迎来了海峡对岸的嘉宾。“情系齐鲁”活动的重头戏“两岸文化交流笔会”,就在大明湖畔的山东省图书馆旧址奎虚楼举行。

当来自台湾的文化界嘉宾走进这座由蔡元培提议修建、诞生于民国初年的古色古香的小楼时,只听得传来一阵阵古琴与箫的雅音。原来这是主人的精心安排:为营造笔会现场气氛,特意请来了古琴演奏家高培芬与箫演奏家张富森在笔会现场抚琴、吟箫。

笔会由山东画院院长、山东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孔子第78代孙孔维克,与台湾嘉宾团长林圣芬共同主持。山东画家由孔维克率领4位知名画家挥毫泼墨,台湾书画家由著名书法家、台中市参事室主任陈志声与另两位画家分别笔走丹青。两岸共8位书画家以丹青会友,用笔墨传情;分别展示了出众的书法与绘画功力。

在各自完成了单幅作品后,孔维克又提议由两岸书画家合作,共同完成一幅巨幅作品。他的提议得到两岸书画家及现场观看的台湾嘉宾们的一致称赞。此时,在海峡两岸享有盛誉的国画大师、来自台湾的刘国松先生也兴致勃勃的加入其中。

毕竟两岸书画同源,只见8位画家不用沟通,配合默契,不多时,堪称两岸文化界一桩盛事的两岸书画家的合作画作几近完成,而这也正好体现了大陆与台湾的同根同源。由两岸画家共同完成的这幅巨画上,一串串的葡萄象征着两岸文化交流硕果累累,一簇簇的水仙花和竹子象征两岸交流绵延不绝。

就在台湾书法家陈志声正待补跋时,忽然传来一阵悠扬的古琴曲“高山流水”,古琴的琴韵悠长,让人品味无穷……一刹那,人们发现,原来古琴与书画相通。与会的台湾文化界人士也立刻体会到主人的良苦用心,纷纷不由得暗自赞叹。

恰时,大明湖吐艳的荷花,掩映在湖畔绿柳中古色古香的小楼,还有小楼中两岸书画家合璧的巨幅画作的暗香,以及从小楼中飘扬出的古琴与箫的悠扬,伴着两岸画家的欢声笑语,久久回荡在大明湖畔的上空……

登泰山而小天下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泰山,享有“五岳之首”的美誉,气势雄伟磅礴,不仅是历代帝王所奉为的“神山”,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华夏历史文化的缩影。登泰山之前,嘉宾们观赏了一场大型实景演出《中华泰山·封禅大典》。

只见硝烟四起,秦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儒风雅乐,汉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璀璨夺目,唐朝盛极一时;文人骚客名留青史,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清朝八旗军入关,所向披靡,大明王朝覆灭……置身在泰山东麓的天烛峰脚下,舞台周围三面环山,树影瞳瞳,月明星稀,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多达500名的舞蹈演员,长达80分钟的实景演出,在高科技灯光、音响、舞台的配合下,演出了一部美轮美奂的泰山封禅的五朝“纪录片”,既是一场大气磅礴的视觉盛宴,又是一部梳理泰山历代封禅文化的史诗巨作,中华文化的精粹和博大尽收眼底。

一位来自台湾的著名书法家说,在看完《封禅大典》之后,带着对“五岳之尊”文化背景故事的了解去登山,必将更有趣味。

来到泰山,嘉宾们登泰山、观云海,深刻感受流传千年的古诗词中雄伟大气的泰山之美。而台湾文化界人士多数为首次游览泰山,他们为大气磅礴的壮美山河不停地赞不绝口。

嘉宾们先乘坐缆车抵达中天门,而后徒步走上玉皇顶。在登顶途中,可见葱郁群山之间的壮丽云海,雾气缭绕,如坠仙境之中。台湾嘉宾纷纷感慨大自然鬼斧神工,“百闻不如一见”,置身在如仙境一般的名山大川之中,他们感到心潮澎湃,自豪之情油然而生。

在登山的人群中,一位拄着拐杖的耄耋老人尤其引人注目,他就是来自台湾的画家何肇衢先生。“我今年82岁了,如果不爬到玉皇顶,我会觉得很遗憾。”虽然脚有些疼,何老先生还是一步一步前行,坚持登顶,其精神和意志令人动容。据了解,这也是何老先生第一次来山东,“上台之后,我总共来大陆交流了23次。在那之前,没有想过有生之年能来大陆,这也是我第一次踏足齐鲁大地”。

孔子故里追寻精神的故乡

都说鲁地有三宝:“一山一水一圣人”。两岸文化界人士便开始了一场瞻仰先贤的朝圣之旅。

位于曲阜市中的孔庙,是祭祀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孔府位于孔庙的东侧,是孔子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这两处也是中国历代纪念孔子、推崇儒学的表征,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历史、宏大规模、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孔子为后世留下的有关道德、伦理和教育的思想言论,对我国几千年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也成为一张中国的“名片”散布到世界各地。

天空下起蒙蒙细雨,参访团嘉宾行走在湿润的青石板砖路上,看到九进院落的红漆瓦舍,古朴苍劲的百年松柏,顿时感受到深沉肃穆的古文化脉动。走进圣人孔子生前居住过的府邸之中,一位台湾嘉宾生发感慨:“时间好像都慢了下来,沉淀了千年的中华文化,并不会随着时间的流转而淡薄,反而如醇酒愈发浓郁,两岸应该一起珍惜维护我们共同的文化遗产,这是无价之宝!”

随后,两岸文化界人士一同来到孔林,到孔子墓前举行了祭拜仪式,瞻仰中华民族的文化先贤。此时,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仿佛增添了几分肃穆的气氛。穿过两侧的千年松柏,台湾文化界人士来到孔子墓前,时间仿佛凝固。

在司仪的引导下,全体台湾嘉宾庄严肃穆地向孔子墓献花。随后,由来自台湾世新大学的曾永义恭读祭文。

“于皇至圣,诞生阙里;时惟鲁襄,尼丘现异。年十有七,知书讲礼;圩顶长身,相貌孔仪;大夫孟厘,已见达机……”

齐鲁文化范文第7篇

2010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济宁会场文化展区位于曲阜孔子文化会展中心西展馆。展览总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一楼为特装展区,共设有23个特装展位,重点展示当地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突出成果、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及发展潜力。二楼为文化产品交易区,重点展示图书、报刊、音像、电子出版物等。本届文博会济宁会场,以“走进东方圣城、感悟孔子文化”为主题,认真总结运用前两届文博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创新办会办展模式,丰富办会办展内容,实现了文化与资本、文化与科技、文化与旅游、文化与人才的有效对接,取得了丰硕成果,共签订文化产业项目26个,总投融资额达120.9亿元,实现交易额2亿多元。本届文博会为文化产品展示、文化项目交易、文化信息交流搭建了良好平台,提高了文化产业项目的推介招商力度,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以孔子文化为代表的济宁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是一届齐鲁文化特别是济宁文化创新成果大展示的盛会,是一届文化产品交易和项目招商大丰收的盛会,是一届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盛会,谱写了文化发展繁荣的新篇章。

威海分会场

作为第三届山东文博会分会场,威海市以“2010中韩文化交流月”为载体,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了26项富有特色的公益与经营相结合的文化活动,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威海展区在形式设计上采用“海螺”造型,以浪花为衬托,以蓝白色为基调,给人以纯净、自然、通透、开放的视觉感受,既突出了威海的地域特色,又凸显了威海“蓝色休闲之都世界宜居城市”的品牌形象,既创造了艺术化的展示空间,同时也将自强不息、创新创业、海纳百川、追求卓越的威海精神体现得淋漓尽致,使威海在文博会省内各地市文化建设的“大阅兵”中脱颖而出。今年是中韩建交18周年,威海一仁川通航20周年。第三届山东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期间举办的中韩文化交流月活动,旨在发挥区位优势,整合交流合作资源,构筑中韩两国乃至东亚各国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带动会展、旅游、体育、文化产品交易等文化产业的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提升威海市文化品位和文化软实力,强化人文威海形象。

淄博展区

日用陶瓷精品、艺术陶瓷文化产品、历史陶瓷文化产品、琉璃艺术精品、陶瓷文化衍生产品、其他陶瓷艺术精品……淄博用陶瓷的精美与齐文化的丰厚展示着“当代国窑”的风采。

枣庄展区

枣庄展区设计以“江北水乡、运河古城”为主题,场馆主体造型为破浪前行的大船,通过船、城墙、水、荷花、实物等元素,虚实结合,寓意枣庄将乘着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春风,加快城市转型步伐,再造新的辉煌。

东营展区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东营市的一个新命题。东营展区的策划和创意紧紧围绕这一命题,主打黄河从这里入海、石油之城、生态之城、黄河水城的主题,集中展示黄河口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以及潜力无限的文化旅游业。

烟台展区

蔚蓝色的大海,现代化的产业,烟台以蓝色为基调,烟台以“山东半岛蓝色文化产业名城”为参展主题,集中宣传推介海洋文化、葡萄酒文化、黄金文化、钟表文化、仙道文化等一批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充分彰显“人可仙境、葡萄酒城、文化烟台”的鲜明形象。

潍坊展区

风筝、年画……潍坊尽情展示着文化遗产大市的风范。如今潍坊正把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变成财富,展区突出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内容,13个文化产业园区全面展示了文化产业发展成果。

泰安展区

泰山的古典尊贵,封禅大典的恢弘雄壮,方特欢乐世界的动感新奇,共同构成了泰安展区的主色调,演绎着泰山文化的新内涵。

日照展区

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现代海洋、水运文化、创意文化,日照展区用富有冲击力的展台设计展示着海洋特色新兴城市、联合国人居奖、滨海文化名城、水上运动之都的城市新形象。

莱芜展区

“航空运动之城”是莱芜新的城市名片。莱芜展区设计以航空节主场馆为蓝本,模仿莱特兄弟发明的第架飞机的机翼造型,突出莱芜航空节是时尚与文化相融合的国际性节日。

临沂展区

一个个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一部部文艺演艺精品,四大动漫基地,五大影视基地,生动地演绎着临沂文化产业的突飞猛进。临沂展区设计采用蓝调,展示了“崛起的中国影视城”和魅力临沂、文化临沂、创新临沂、和谐临沂、大美临沂的崭新形象。

德州展区

中国太阳城、低碳生活、生态宜居,共同组成了德州展区的主题。中国太阳城文化让德州异军突起,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历史文化、民俗文化与太阳城文化的融合共生,成长为德州的新文化。

聊城展区

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生态聊城……聊城展区以水蓝色为主基调,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展示着聊城江北水城、生态之城的独特风貌。

滨州展区

滨州展区以黄、绿、蓝为主色调,充分展现了滨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成就。这个历史悠久、民间艺术丰富的文化之城,作为黄河三角洲开发的主战场,正进行着完美的蜕变。

菏泽展区

齐鲁文化范文第8篇

由儒家文化的伦理政治类型所决定,齐鲁文化在总体上呈现一种以人生和人心为观照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人本主义、强烈的政治意识、重道轻器、崇尚传统、重视群体关系的和谐调适等几个不同方面的鲜明特征。齐鲁文化的基本特征通过基本精神得以充分展现,其基本精神与我们整个民族的民族精神有很多重叠和相通之处。

齐鲁文化的精神在本质上呈现为以“仁”、“礼”为核心的人文主义精神,这主要是由儒家思想所决定的。孔子首先创造性地提出了“仁”,提出了儒家学说的基本原则,其后儒学沿着两个大方向发展:孟子以性善论和“良知”、“良能”的“心性学”发展了“内圣之学”,荀子则提出性恶论,强调“隆礼重法”,拓展了“外王之道”,他们共同铸造了人文主义精神,把先秦儒学提升到新的高峰。

自强不息精神是齐鲁文化精神的一个具体表现,它与黄河文化一脉相承,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内容。其思想来源于早期黄河文明,其思想基础主要在于齐鲁思想家倡导的积极而有为的生活态度,人应该像天体运行那样,刚健有为,永不停息。这就是《周易》中的名言警句所表达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齐鲁文化精神的又一重要体现是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构成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中大一统的理念及整体至上的集体主义构成爱国主义的重要思想基础,它引导社会全体成员思想呈现趋同性,无论历经千难万险,都不至于瓦解,形成一种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在国家统一时起着维护统一、防止分裂的黏合作用,在国家分裂的时候起着促进统一、结束分裂、维护团结的纽带作用。著名词人辛弃疾的作品生动地表达了这种炽热的爱国情怀。

崇尚气节的精神构成齐鲁文化精神的重要内容。孔子“穷则独善其身”,强调“志”之于人的重要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滕文公下》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早已成为激励仁人志士的名言警句。

齐鲁文化与黄河文化一样,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汉初年,属于齐文化系统的黄老之学又风靡一时,当时统治集团中好黄老之学者甚众,在全国推行无为政治,不过六七十年间,便造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盛世――“文景之治”。汉代形成的“霸王道杂之”的“汉家制度”,也和齐鲁文化有深远的渊源关系。齐鲁是汉代经学最发达的地区,西汉的五经八师中,伏生等6人都是齐鲁大儒:东汉时设置的五经博士,齐鲁儒生占了8名。东晋南朝时期流寓江南的著名土族如琅琊王氏、兰陵萧氏、高平郗氏、琅琊颜氏和泰山羊氏都来自齐鲁之乡。齐鲁名士和先进的齐鲁文化南下,为江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巨大贡献。直至北宋,苏辙尚有“为学慕齐鲁”的赞誉。魏晋之后,虽然齐鲁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文化已逐渐失去其独立性,但它的基本精神依然潜移默化地发挥着作用。

泰山一带历史上一直属于黄河流域,为齐鲁地区原始民族的文化中心之一,大汶口文化和传说中的伏羲氏、无怀氏、神农氏等都能在这里找到遗迹和资料。泰山上可通天,下可通地,于是就成了代表天地主生主死之神。人死魂归泰山的传统习俗,是那一带古民族聚居、文化发达的一个佐证。“封禅”是中国古代民族或国家的最高祭典,泰山封禅据有史记载的秦始皇至宋真宗12D0余年间有8帝14次。作为文化名山,泰山仅各类石刻就有22口0处。应劭《泰山封禅仪记》存留,李白《泰山吟》“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杜甫《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都十分鲜明地彰显着泰山的人文之脉。

黄河是我们的血脉,泰山是我们的脊梁。如果说黄河文化以其胸襟博大、厚德载物的特质,展现了民族文化的柔性之美,那么可以说泰山文化以其刚健雄伟、敢于担当的特质,展现了民族文化阳刚之美。黄河文化、泰山文化,一阴一阳而形成齐鲁文化之道,一柔一刚铸就民族文化之魂。二者与齐鲁文化相融相通、相辅相成,充分而完美地塑造和诠释了齐鲁儿女的钢筋铁骨、博襟与恢宏气势。

齐鲁文化与黄河文化在山东有着广泛而深厚的社会基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山东人的性格,忠孝仁义是其最突出的个性。“二十四孝”里至少有10个山东人。如,孝感动天的虞舜,卧冰求鲤的王祥,“鞭打芦花”的闵子骞等。山东人淳朴厚道,与人为善,任劳任怨,顾大局,重实干,全国闻名。

齐鲁文化范文第9篇

[关键词]齐鲁文化;齐文化;儒家;山东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3 ― 0073 ― 02

以儒学为代表的齐鲁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当代政治、社会发展及社会主义治理体系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来审视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功能和作用,有助于使我们对齐鲁文化的认识更具时代性,有利于更好地挖掘和继承齐鲁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提升齐鲁文化的影响力,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为文化建设提供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实现“文化强省”的发展战略。

一、齐鲁文化的内涵

齐鲁文化中的“齐鲁”不仅是表示空间的概念,还是一个表示时间的概念。作为空间概念,“齐鲁”指山东地区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最大诸侯国齐国和鲁国;作为时间概念,齐国和鲁国两个诸侯国在历史上皆存在了800年左右,其后为其他诸侯国所灭。但虽然政权被灭,齐鲁两国的文化体系和思想成果却传承下来,并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与燕赵文化、秦楚文化等地域文化一样,齐鲁文化在长久的历史发展中表现出丰富的内涵。齐鲁文化的最早形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自秦汉以来,齐鲁文化逐渐融合到中华传统文化之中,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学界在探讨齐鲁文化的结构时,一般认为齐鲁文化包含了齐文化和鲁文化两个文化圈。齐文化侧重“功利”,较重视耕战、农业发展;鲁文化注重“道德”,较重视伦理规范与道德规则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齐文化与鲁文化两种文化在发展中逐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齐鲁文化。我们可以把齐鲁文化理解为“以先秦齐、鲁两国文化为内核和主干,以两国文化的渊源发生和延续展现为主要描述对象的文化。”〔1〕在齐鲁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它始终保持了开放性的特点,吸收了其他地域文化的优点,从而使自身具备了良好的调节功能。西汉时期,随着儒学被统治者定为处于独尊地位的意识形态,齐鲁文化也获得了在社会诸种文化和思潮中的主导和支配地位,并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整个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

齐鲁文化表现出自强不息、经世致用、和而不同、崇尚民本、诚信友爱的基本精神,这些基本的政治价值和社会理念曾经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有序发展,对当今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1.自强不息,重视经济

齐鲁文化中有崇尚气节、自强不息的精神。一个典型的例证是齐文化对经济与社会实际的重视。姜太公、管仲等人都重视人的积极因素,以积极入世的精神推进社会变革与发展,表现出自强不息的精神。重视经济是齐鲁文化的特点之一。尤其在传统农业社会,齐鲁地区的农业较为发达,渔业、盐铁工业、及社会化的水利、交通等都比较发达。以齐文化为例,齐相管仲在中国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盐铁专卖制度,不仅富强了当时的齐国,也极大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成为后世盐的专营制度的起始源头。管仲关于“四民分业”的思想将齐人划分为士、农、工、商四类,为齐国的霸业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后来的传统社会一直沿用。这种重视经济的思想与当代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相通的。

2.崇尚人本,天下为公

民本思想是齐鲁文化最重要的价值理念之一,齐鲁文化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展开的。在齐文化中,管仲提出“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管子・霸言》)管仲的改革也是围绕人本展开的,其改革思想与民本精神为后代统治者继承发扬。以孔孟学说为代表的鲁文化中,民本思想占据了重要地位。孟子提出了性善论,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先王之道”、“尧舜之道”、“文王之治”等等,其“仁政”思想把儒家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

另外,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的追求,也是齐鲁文化的思想特色之一。近年来,随着社会公正问题的凸显,我国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公平正义在社会主义内涵中的地位,提出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当代社会条件下,我们应当发扬传统齐鲁文化中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的政治理念,进一步维护、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正义。

3.诚信友爱,仁者爱人

和谐的人际关系是齐鲁文化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也是齐鲁思想家思想体系中重点倡导的。孔子构建了其仁学思想体系,把克己、爱人、复礼作为仁的具体内容,并将之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精神指导,并要求人们都按照有一定的礼制规范行事。尽管孔子所讲的礼的核心是上下等级关系,但其中的一些因素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如“正礼”、“修己”、“自戒”、“自讼”、“自省”、“自责”等思想,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对今天处理人际关系与社会关系都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孟子则突出了孔子学说中的仁义礼智,并把这四者与人性善理论结合起来,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把伦理范畴与人性善连结在一起,从人的本能的角度来解释人伦关系,这是对孔子仁爱思想的发挥,在儒家思想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传统齐鲁文化中也有一些与现念不相符的消极因素,诸如重农轻商意识较浓、宗法观念凝重、法治意识缺失等。对于这些消极因素,我们应辩证对待。要看到这是与当时封闭的小农经济环境、严密的等级制度和思想相应的,是受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限制的。

三、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的途径

两千多年来,齐鲁文化对于维护传统大一统理念及国家统一、社会伦理规范的遵守及人际关系的协调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文明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应继续呼唤齐鲁文化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继续挖掘齐鲁文化的核心价值,形成提升齐鲁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的合力。

1.发挥政府主导功能。政府在社会资源的掌握和分配中具有其他任何组织都不具有的优势,因此政府在提升齐鲁文化影响力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取代的。就文化建设来说,政府在文化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地位,能够为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和制度保证。因此,提升齐鲁文化的当代影响力,首先要重视发挥政府的统筹规划、政策扶持、监管协调等功能,为齐鲁文化的传播与弘扬提供良好的政策保证和社会平台。

2.利用好齐鲁文化影响力提升的载体。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有利于齐鲁文化影响力的提升,近年来,我们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普及齐鲁文化,如各级各类道德讲堂、各种层次的文化讲堂等。这些载体形式促进了文化产业品牌的推广,提升了齐鲁文化的影响力。近年来,山东在对外文化交流中,构建并推进了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孔子文化展等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交流品牌项目,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实际工作中,须新一步创新理论和工作机制,探索对外文化交流、对外文化贸易和对外文化传播的新领域、新模式,从而更好地提升齐鲁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与竞争力。

3.培育“山东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扩大齐鲁文化的影响力离不开人的精神的改造与提升,要以提高人的素质作为支撑。而提高人的素质不是空洞的理论说教,应该是体现在现实生活之中的。当前的重点之一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可以把“山东精神”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切入点。“山东精神”的主要内涵有“改革创新、开放包容、忠诚守信、务实拼搏、敢为人先”。这为齐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树立了共同的价值目标和精神追求,也为地区发展竖起了一面精神旗帜。近十年来,围绕这一价值目标,结合山东的区域实际和文化传统,我们在改革创新、诚信和谐等方面展开了诸多有效的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弘扬山东精神有利于激活齐鲁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和积极因素,实现传统美德与当代价值相贯通。

四、以科学态度对待传统齐鲁文化资源

需要明确,在当代传统文化与现实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相互交融震荡的社会环境中,我们必须辩证地对待传统齐鲁文化。对待传统齐鲁文化,应该有科学的态度。换言之,我们固然不能否定文化传统,不能否认传统文化中有诸多优秀因素,然而,要避免走入另一极端,避免盲目地一味颂扬以齐鲁文化为核心的传统文化。要避免对齐鲁文化研究中的“主观投射过度”现象,避免“认识主体用现代性的认知替代传统认知,把自己的观点、甚至是当下流行的现念或观念,投射到古人身上。”〔2〕例如,现在有诸多学者著文立说,提出儒家学说中的“君子”人格即是现代政治学意义上的“公民”人格,并从各方面、各角度去论证这一学说,进而提出传统儒家文化中含有现代公民理论的成分。实际上,儒家理论中的君子根本不具有现代公民概念的内涵,把二者等同起来或者认为二者想通的观点从本质上混淆了传统臣民型政治文化与现代公民政治文化的区别,是一种认识的误解。所以,对齐鲁文化传统的价值要区别对待,不能忽视其本身的局限性。不可否认,在传统齐鲁文化有诸多优秀的因子,对当今的社会实践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但从总体上来说,以齐鲁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是与现代政治与社会理念相悖的。齐鲁文化产生于传统封闭的小农社会,具有重义轻利、道德政治化等缺陷。对于这些缺陷,我们应理性分析。以齐鲁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文化不能成为现代文化的主流,对于其中的积极因素和有益成分,要根据当今的社会主义实践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而不能不加区分地把传统齐鲁文化照搬到当今的社会之中,更不能把传统齐鲁文化中消极落后的因素扣上“优秀”的帽子而大力提倡。

总之,挖掘齐鲁文化的深刻内涵,发挥齐鲁文化的当代价值并提升其影响力,从而使齐鲁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山东地区乃至全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当代条件下,既不能守着传统照本宣科,也不能对传统置若罔闻,要立足于当今的社会实践,在发展的过程中吸收新的有益因子,从而实现齐鲁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志民.齐鲁文化概说〔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4.

齐鲁文化范文第10篇

>> “诚信山东”――齐鲁文化的时代精神品牌 我国原创动漫的品牌化打造初探 如何打造中国的原创动漫品牌 传播学视阈下的原创文化类电视节目分析 地域特色文化背景下原创动漫衍生品的开发 浅谈齐鲁文化对山东的深远影响 齐鲁文化与山东旅游业的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的深圳动漫产业原创力研究 齐鲁文化浸染下的济南元素 国内动漫原创品牌建设与国际化战略研究报告 探究数字化技术下的动漫艺术 论齐鲁文化在山东交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论齐鲁文化对山东文化旅游资源形成的作用 齐鲁文化的窗口 软实力视阈下的日本动漫外交 齐鲁晚报的品牌之路 试论齐鲁文化对山东旅游资源形成的影响 法律移植视阈下英、德民事诉讼制度在山东租借地的“本土化” 原创服装品牌的个性化营销策略 从山东方言俗语看齐鲁文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ア 罗莎莎:《动画创作中传统题材的继承和创新――结合动画片谈创作中的体会》,。

ア 《让中国水墨画动起来的奥秘》,xiaofeng.DM的博客,。

ア 周玲:《上海动漫乏力症结:国资谨慎 民资进入度低》,见《东方早报》。

ア 《文化不仅是一种感召力,也是一种生产力》,文化部副部长孟晓驷的讲话,《中国民族报》,2008年1月18日,06理论版。

ア 梁晓涛:《文化氛围和人员素质――中国动画永远的痛》,.cn/ GB/ channel6/492/20001225/361932.htm。

上一篇:公司企业文化范文 下一篇:英国文化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