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语文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时间:2022-07-04 08:43:57

改进语文教学推进素质教育

摘要:语文既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更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实施新课改进程中,快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论述了语文教学落实素质教育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 素质教育;改进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2-0079-01

语文是最基础性的学科,要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全面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做到以下几点。

1.必须树立素质教育思想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这样一个观念:人人应当学习语文,人人应该学好语文。因为语文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在每个人生活中必不可少。应把语文教学的主要精力,投入到每一个学生身上,让全体学生都能学,都会学,让每个学生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这种“一切为了学生学好语文”与“为了一切学生学好语文”的素质教育观念的树立至关重要。

1.1制订好能为全体学生接受的教学目标。要使每个学生都喜欢语文,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的可接受性。要使学生学得会,能掌握,就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明确学习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制定要有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有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和提高。

1.2不断改进教法和学法。语文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而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最好办法是设法让学生对学习语文感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注意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如可采用“设疑激趣”法,因为“设疑”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也是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语文教师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尝试。

1.3要重视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通过效果的反馈,随时调整教学的动态过程。

2.从阅读培养学生出色的语文能力

首先,大量的阅读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知识。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需要广博的基础知识作为支撑。大量自由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今中外的天文、地理、历史、自然、社会、科技等方面的知识,这些依靠自由阅读积淀在心灵深处的知识比老师在课堂上生硬灌输的知识,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具有更大的支持作用。

其次,大量的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人生视野。学生因年龄的关系,对于人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大量的阅读反映人间百态的文学名著可以深化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大量阅读中外名家的传记作品可以增加学生对人生历程的体验……总之,这一切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丰富都有极大的益处。

再次,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学到丰富的写作知识和写作技巧。写作技巧第一要靠大量的练习,第二,就要靠大量的阅读。在阅读中学生能够潜移默化地接受写作艺术的熏陶,不知不觉地掌握写作的规律。而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能力的提高无疑可以极大地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苏联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曾指出:“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

3.语文素质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3.1要善于从民族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语文精华.中国的语文素质教育离不开对民族语文和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离不开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如果脱离深厚的民族语言、文化基础,语文素质教育就必然流于虚妄而不可想象。据此,语文素质教育更应重视汉语言文字自身的特征,合乎其内在的学习经验和规律。重点应体现在三方面:一是民族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勤熟读成诵、勤校勘查证、勤运思练笔;重科学、伦理,重整体、辩证,重真、善、美统一。二是“课文无非是例子”,选文要"取法乎上",经典的、时代的,都要典范、合读,文质兼美。对最能体现汉语特点、汉语规律的诗、词、曲、赋和散文等,要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读;对充分体现时代气息和时代精神的时事美文、文学精品、科普读物,要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读,力求使学生做到通古知今,融会贯通,化而能用。三是要注意教给学生学习中华民族文化、汲取民族文化精华的方法,充分发挥中华民族重整体辩证和直觉体悟的思维优势,在读写中既学会系统、全面、动态的审视、分析、解决问题,又达到思想感情的滋润、熏染和精神情操的提高和超越的目的。

3.2要善于根据汉语文的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和幻想。汉语言文字的象形性、表意性、灵活性和汉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决定了它具有广阔的联想、想象、幻想的空间。它“富有弹性、富于韵律、联想丰富、组合自由、气韵生动”。如一个“水”字,可以将其放在沙漠里、夜晚间、战场上去体味;一个"无边无垠"的词,可以导引你去大海中扬帆,去草原上驰骋,去宇宙中探秘;一首《沪杭车中》(徐志摩),那一幅"烟、山、云彩;水、桥、橹声;松、竹、红叶"的画面,无不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激起人们真挚、深沉、强烈、永恒的思乡之情,教你无法抵御,誓与美丽的家乡地老天荒。如此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对文章的解读,都是由汉语文富有弹性、富于联想、灵活、自由、生动的独特特点决定的,才使得人在学习汉语文时,总会自然而然地把特定的语文信息与原有大脑的信息产生有机的组合、扩展和再生,从而产生源源不断的难以数计的信息,这就是汉语文的魅力,汉语文创造的魅力。

上一篇:中职生语文学习现状分析与对策 下一篇:浅议语文教师的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