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学教师师德创建模式研究

时间:2022-07-04 04:09:08

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学教师师德创建模式研究

摘 要: 中学教师的师德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中学生德育的全面发展,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顺利进行。作者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当前中学教师师德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教师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从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研讨构建文化强国战略背景下中学教师师德新模式。

关键词: 文化强国战略 中学教师 师德 创建模式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转变发展方式处于关键时期,同时面临经济社会转型期的风险和新的发展机遇期。在这种背景下,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文化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战略目标。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关键期,教师在他们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具有高尚的师德和健康的师风才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师德建设是立教之本,是树人之源,是提高教育事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核心。

1.目前师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1对学生缺乏爱心,师生关系冷漠。

师生关系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教师的师德水平,因此教师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负有主要责任。通过对不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访谈发现,当前中学师生关系存在的主要突出问题有:师生之间交往内容和深度有限,大多为课程学习方面的交流,缺少思想、情感、生活等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师生之间交往方式单一,而且交往双方主动性不是特别强;师生之间交往机会和时间缺少,除了上课,共同参与活动和其他交流很少。这些问题使现实中师生关系日渐疏远、趋于淡漠,甚至出现敌对的情况。这说明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不能主动地与学生交流谈心,对学生缺乏热情和关心,教师更愿意把精力放在课堂中,从而限制了师生关系的发展。

1.2少数教师存在功利化思想,爱岗敬业精神有待加强。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部分教师已经不再满足于精神丰富、物质相对贫乏的生活,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成了他们的另一个目标。目前部分教师在教学之余做起了兼职。更有少数教师利用教育与管理学生的权力,在日常工作中捞取好处。例如开设“补习班”和“培训班”,强迫学生购买指定辅导书,等等。部分教师功利化思想抬头,其他教师逐渐跟随,将爱岗敬业抛到了脑后。爱岗敬业是中学教师必须具备的职业道德,而现实中,少数教师做得不够好。贵州中小学教师中,有相当比重的人对自己从事的职业并不是很满意,个别教师事业心不强、进取意识薄弱,缺乏积极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在工作中不愿钻研、得过且过,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陈旧的问题较为常见。[1]

1.3部分教师缺乏创新精神,重教书、轻育人。

部分教师缺少团结协作意识和行动,团结合作本身就是中外教育界普遍倡导的一种基本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可是由于私心过重,过分看重个人利益。同时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循守旧,不愿创新,导致很多教师把教书育人分开,只注重给学生灌注课本知识、形而上学技能,而很少发展学生的思想品德。这些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只授业而没有兼顾传道与解惑,个别教师甚至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发泄个人的不满情绪。

2.中学教师师德建设的要求

2.1教师师德建设的基础——为人师表。

《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指出:“要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2]教师的为人师表体现在品德与行动上,而最直观的表达就在于一言一行上,中学教师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躬身力行、率先垂范,用自己良好的师德、师风和人格魅力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培养合格接班人贡献力量。

2.2教师师德建设的时代要求——教育创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大力推进教育创新是中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时代要求,也是确保中学学生发展的关键所在。营造能激发人的创新能力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积极开展创新教育,造就和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3]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就是由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育观念取代以“灌输”为基本观念的传统教育;其次要增强自身教学能力;最后要坚持自主创新,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同情境与发展阶段的中学应该充分挖掘自身的动力因素,实现超越常规的创新发展。

2.3教师师德建设的理想境界——精业乐业。

精业,即指教师对教育工作精益求精、严格细致。乐业,即指教师享受教育职业并从中获得人生乐趣。“教师不仅仅把教学当成谋生的手段,甚至无须以道德良心和所谓的奉献精神为依据,而是出自自然,出自精神的充实与满足,出自自身的生命成长的需要”。[4]所以,精业乐业既是一种积极的职业态度,又是中学教师师德建设的理想境界。教师要做到学有所精、教有所乐、事有所成,要善于、精于、乐于从事教师这一最可爱、最神圣的职业。同时,精业乐业还要有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3.中学教师师德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构建

随着近年来我国对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入。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动力和内涵建设的核心区域,师德建设的重要性日益明显。中学教师师德发展模式的创新与构建如图1所示。

3.1以“以人为本”为核心。

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的需要出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5]以人为本,首先就要以育人为本。教育工作的本质就是培养人才,育人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新时代的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引领者,更是高尚道德和崇高理想的培育者。其次是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教师是师德建设的主体,师德的发展好坏主要取决于教师能否积极参与,能否自律、自觉地提高道德修养。教师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敬业爱教、教书育人的奋斗精神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3.2以积极推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为根本。

随着教师教学理论的不断完善,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日渐成为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的重要方面。首先要增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意识,它是教师专业精神最首要的方面,也是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方向和动力源泉。其次是提升中学教师创新教学能力,培养学生学会用创新的方法学习,使其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

3.3以完善师德制度规范与评价体系为保障。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师德建设和师德氛围,不能只停留在简单的个体自律水平的提高和感化层面,要借助于他律的方法,使用制度维护和约束、规范个人行为。首先要强化中学师德制度保障。师德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要有一定的章法可循,不仅要积极落实相关法律文件,还要落实道德规范的相关要求,同时还要认真制定中学师德建设具体工作制度。其次要完善中学师德评价体系。师德评价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教师道德标准,借助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内心信念等方式,因其包含着一定的社会价值和道德取向对教师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体现的道德状况进行善恶评判,并表明褒贬态度的一种手段及过程。[6]

3.4以创新师德建设的运行机制为关键。

师德建设机制要求各个组成部分和构成要素相互促进、相互协调,首先要完善中学师德建设的管理体制和研究机制;其次要建立中学师德培训培养机制,紧紧围绕学校的年度中学工作和师德建设中的突出问题,把握好中学生的特点,将其渗透到师德建设中,调动广大教师教好书育好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最后要健全中学师德监督、激励与约束机制。

3.5以优良师德环境的营造为条件。

高尚师德的形成不仅需要教师长期自觉地追求学习和自律的觉悟的提高,而且需要良好环境的培育与熏陶。首先要营造“创新教学、爱岗敬业”的教学氛围;其次要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管理氛围,要坚持把校务公开作为推进民主管理和促进依法治校的重要形式;最后要营造“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善待学生”的人文氛围。

参考文献:

[1]郭文.贵州中小学师德建设现状调查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VOL27,(11):75-80.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3]周鸿.创新教育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342.

[4]王敏.教学美学观的迷失与出路[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2):17-21.

[5]何柏芝,隋延力,周永源.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师德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5,(3):16-18.

[6]瞿鹤鸣, 吴佳.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VOL31,(2):144-148.

上一篇: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 下一篇:做一个反思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