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相对风险比较研究

时间:2022-07-04 02:38:55

商业银行相对风险比较研究

摘要:为寻找中国商业银行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本文基于所构建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风险比较模型,对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2001~2004年的相对风险水平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依照相对风险程度的高低,14家商业银行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及中国银行所构成,安全性较高;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则隶属于风险最高的第三层次,是中国银行业安全的薄弱环节。由于不良贷款率、盈利能力和资产的流动性比率是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主要因素,因此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改善位于第三层次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是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安全性的关键,应该成为当前银行业改革的重点。

关键词:商业银行;指标体系;风险比较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7(04)-0010-10

一、引言

商业银行的风险历来是理论与实务界所关注的焦点,这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商业银行直接经营对象的特殊性使然,与一般的工商企业不同,商业银行以货币及其衍生产品作为自己的经营对象,而货币的作用在经济活动中无所不及,已经成为经济交易顺利进行的中心环节,所以银行的风险直接影响着微观主体经济利益的安全以及宏观经济运行的效率和稳定;第二,商业银行固有的脆弱性问题也要求其经营过程中必须重视风险,在商业银行的总资产中,自有资本的比重远低于其它行业,同时商业银行以信用为经营基础,在以较高的负债率保证高水平信用的背景下,风险显得尤为突出;此外,银行业风险

的传递不同于其它行业,一般的说,一家工商业企业破产往往会降低其他同行业企业的风险,但是一家

银行的破产则往往会使得信用危机扩展,可能危及到整个银行业乃至整体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的银行业即将全面对外开放,此时对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研究的意义已经超出了单一商业银行,甚至银行业本身,而成为一个关乎中国社会经济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问题。为了加强对中国银行业风险的监督与管理,2003年5月,中国银监会公布了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概述(Basel Ⅱ)。与1988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制订的《关于统一国际银行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协议》主要考虑信用风险不同,新框架增加了市场风险和其它风险,特别提到了操作风险,并对不

可量化的风险设定了可以接受的最小阈值。商业银行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金融机构之一,与资本市场一起构成了企业外源融资的主要来源。在中国这样一个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的国家,商业银行实际上成了金融体系的核心。然而,正如众多文献所分析的那样,中国商业银行体系实际上仍十分脆弱,这是中国宏观经济与金融稳定的一大隐忧。基于现实的需求,寻找中国银行体系的薄弱环节,以便提前采取相应措施,保证银行业的稳健运行,是当前理论与实务界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正是本文的研究主题。

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并进行简要评论,第三部分构建了商业银行风险评价的理论模型,第四部分基于现实的统计数据,利用所建立的理论模型,测算了中国主要商业银行的相对风险状况,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

二、相关文献回顾

对于多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研究,有绝对与相对两种方法。前者直接计算出每家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的绝对水平,即风险度;后者则从相对比较的角度,给出风险的相对比较状况,即仅对多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排序。

事实上,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对商业银行风险的绝对水平进行研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风险管理理论的逐渐展开,形成了一系列广为应用的风险估计模型,包括对银行信贷风险、以及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进行估计的模型。其中对信贷风险进行估计的模型主要有:1995年KMV公司创建的Credit Monitor(信用监测模型),1997年麦肯锡公司(McKinsey & Co.)建立的Credit Portfolio View模型,1997年J.P. 摩根银行开发的Credit Metrics(信贷矩阵模型)及瑞士第一信贷波士顿银行推出的Credit Risk+模型等。随着金融市场自由化、信息化的推进和管理手段的不断提高,市场风险越来越成为威胁银行安全性的主要因素,于是大量研究机构将其主要的精力投入到市场风险管理的研究中去,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代表性的成果有JP Morgan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发的Risk Metrics TM,该模型提供了一种较为开放性的银行风险测度方法[1]。此外,还有目前比较通用的在险价值(Value at Risk,VaR)法,即关注银行利率敏感净资产的规模。近年来,随着银行对信息技术依赖程度的提高以及操作的日益集中化,操作风险等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并成为银行风险研究的一个热点[2]。

加拿大帝国银行(CIBC)米歇尔・科罗赫等指出:“银行需要为筹资流动性风险、监管风险、人为因素风险、法律风险以及许多其他风险准备资金。这些不同的风险通常被全部归结在“操作风险”这个词汇之下。”[3]操作风险不但包含风险种类繁多,而且其所包含的各类风险之间具有很强的异质性,这使得构建统一的操作风险管理技术具有较大的难度。汉斯・乌里希・德瑞克指出,“对操作风险接触和研究的越多和越深,就越能感觉到它的高深。在银行生活中,几乎所有事都与操作风险有关。”[4]。操作风险损失是银行业风险的重要来源,其对风险资本要求影响甚至可能超过市场风险。[5]

中国学术界对银行风险绝对水平的研究也已取得了一些初步的进展,但与西方丰富的相关研究文献相比还不够充分。苏盈[6]等对商业性评级机构的商业银行评级方法和中国银监会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进行了对比分析,并重点从资本充足状况、资产安全状况、管理状况、盈利状况、流动性状况、市场风险敏感性状况等方面比较了商业性评级机构的评级方法与银监会体系的异同,并列举了穆迪和标准普尔以及国内中诚信对中国一些银行进行信用评级的结果。这一对比分析的结果,有利于深入分析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的因素,并正确构建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但该文在对国内外评价体系进行深入阐述的基础上并没有明确提出作者进行商业银行风险评级的方法。王宗军[7]等在对目前影响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统计指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多因素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以石家庄某国有商业银行为样本来源,随机抽取52家在2001年1月至6月应该偿还贷款的企业为对象,基于所建立的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得到其短期贷款偿还情况的一个评价结果。这一研究成果为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评价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但并没有全面分析与评价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同时所选择的样本与期限也并不适用于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的全面评价。姚铮[8]等以商业银行竞争力为研究视角,探讨了评价指标筛选、权重确定和综合评价的方法,并从资产规模、盈利能力、安全能力、发展能力、业务及创新能力、产权和治理结构6个方面选取了29个指标构建了商业银行竞争力预选评价指标体系,再运用因子分析法,以因子方差贡献率为权重计算每家银行的因子加权总得分作为综合评价结果,并以我国l2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2002年年报数据为基础,建立由18个指标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借助于因子分析法进行了实证综合测评,得出了作为样本的12家商业银行的排名情况。该研究将因子分析法引入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评价之中,其优点在于评价过程中避免了权重确定时的人为偏差,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并没有严格基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且在实证分析中也仅对2002年12家商业银行的竞争力排名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不能看出近几年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和全国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排名和变动状况。

上述研究都试图采用各自的方法对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的绝对水平做出估测,或者是对风险的绝对水平进行排序。虽然绝对水平描述法能够给出每家商业银行的风险度,且清晰明了,对于把握各商业银行以及中国银行业整体的风险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对多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进行比较研究时,绝对水平描述法缺乏对风险差异产生原因的比较,而相对比较法却可以弥补这一不足。事实上,在对一国的银行业风险状况进行分析时,更具现实意义的是采用相对比较法,对多家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进行对比分析。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计算方法不同,在得到所有银行的绝对风险水平后,并没有一个统一的风险阈值作为评判标准;二是银行业经营特征决定了其风险传递具有明显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一国银行业的安全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相对风险水平最高的银行。因此,与其试图估测各银行风险的绝对水平,不如对各银行的相对风险水平进行对比研究,由此把握银行业的薄弱环节,找到最不稳定的那块“多米诺骨牌”,以便提前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由于现有的文献中,按照《巴塞尔协议Ⅱ》的要求,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其他风险三个方面,通过构建模型来全面比较中国现有主要商业银行所面临风险的成果较少,这与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进程中,加强风险管理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为此本文基于所构建的商业银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中国14家主要商业银行2001~2004年的年报数据,对其相对风险进行比较研究。

三、风险比较分析模型

四、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比较

(一)评价指标

① 受统计资料所限,本文未对浙商、恒丰、渤海进行研究。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可能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新框架设计评价商业银行风险指标为三类,即信用风险指标、市场风险指标和其他风险指标。按照《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巴塞尔银行业监管委员会,1997年9月)中持续性银行监管安排部分有关信用风险的描述,商业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流动性风险和信贷风险通过信用这一“本质”紧密相连,构成信用风险。信用风险可通过贷款损失准备金率、不良贷款率、权益比率、净利差、平均资产回报率、成本收益率、贷存比率及资产流动性比率体现。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因子(如利率、汇率、股价等)的不利波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的可能性,主要包含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其它风险主要指商业银行自身在短时间内无法控制、又与经营相关联的风险,也包括策略、声誉、法律等方面的风险。其他风险可通过员工素质、银行治理结构、制度及环境等方面来反映。由此我们得到本文评价银行安全性的指标体系,见表1。

在表1所选的13个指标中,衡量信用风险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率、权益比率、净利差、平均资产回报率、资产流动性比率等为正向指标,其值越大越好;而不良贷款率、成本收益率、贷存比率等为负向指标,其值越小越好;衡量市场风险的利率敏感性缺口率、汇率敏感性缺口率为逆向指标,其值越小越好;衡量其他风险的三项指标员工素质、治理结构、制度及环境为正向指标。汇率风险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汇率的非预期变化,鉴于2004年以前人民币汇率长期在一个较小的幅度内波动,因此我们在具体的研究中省略了这一指标,从而选取了12个指标构成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的实证研究选取了在中国银行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4家国有商业银行和10家主要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即中国工商银行(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民生银行、中国银行、广东发展银行(广发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兴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深发展)以及华夏银行,共14家商业银行①。

从总体来看,由中国14家商业银行的统计指标所构成的集合,隶属于优等指标集的差异较大,如2004年隶属度最大的中国建设银行为0.805150313,而最小的中国农业银行仅为0.09625205。这表明了在中国的银行业运行管理中存在着薄弱环节。

图1表明了14家商业银行在4年间的总体排名状况,按照隶属于优等指标集的隶属度大小,14家商业银行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华夏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及中国银行所构成,它们的排名基本上位于前4名,且较为稳定,其中华夏银行尤为突出,稳定于前两名;第二层次,由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深发展所构成,其中建设银行,虽然其在近年的排名状况位于第一,但波动幅度较大,而这一层次的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兴业银行、浦发银行的状况要优于其他四家;第三层次,由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广发行所构成,这三家银行的特点是排名较为稳定,尤其是农业银行,一直位于第14位,这与中国银行业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第三层次是中国商业银行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在未来的银行业发展进程中应密切关注这三家银行的状况。

五、简要的结论

本文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方面,依据14家主要商业银行2001~2004年的12项统计数据对其相对风险状况进行了综合比较研究。我们的研究发现:(1)按照其相对风险水平的高低,国有商业银行可分为两类,其中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由于长期担任国民经济发展的资金融通重任,他们所面临的风险要高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但另外两家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则要好于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与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没有显著差异;(2)股份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差异较大,其中华夏银行所面临的风险较小,而广发行则相反;(3)各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由于每年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并不相同,由此使得各自所面临的风险并不相同,并使得他们的排名在不同年间发生变化。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如下两个主要的结论:(1)中国14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差异较大,其中存在着薄弱环节;(2)位于第三层次的农业银行、工商银行和广发行,应是中国银行业改革与发展中要特别加以关注的。

根据银行业风险传递的特点,在14家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差异较大的情况下,维护中国银行业安全和稳定运行的关键在于化解排名较为靠后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较大风险,唯其如此才能防止因处在薄弱环节上商业银行出现危机而危及整个中国银行业。[0]而结合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通过对比处于第三层次的3家商业银行与第一、第二层次11家商业银行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影响商业银行风险状况的关键指标主要是不良贷款率、盈利能力和资产的流动性比率,其中体现盈利能力的指标主要为净利差、资产回报率和成本收益率等。这提醒我们,改善第三层次商业银行风险状况关键要降低其不良贷款率,同时提高其盈利能力和资产的流动性。通过改善这些银行的风险状况,可以极大地提高中国银行业整体的稳健性,因此应该成为当前银行业改革的重点。

参考文献:

[1]Kupper E F. Risk management in banking [C].Risk and Capital Management Conference Proceedings from Australian Prudential Regulation Authority,1999.

[2]Mester L J. The changing nature of the payments system: should new players mean new rules?[J].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Philadelphia Business Review, 2000, (March/April): 3-26.

[3](美)米歇尔・科罗赫,丹・加来,罗伯特・马克,曾刚,罗晓军,卢爽,译.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美)汉斯-乌里希・德瑞克,查萍译.金融服务运营风险管理手册[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5]Partick F, Virginia D.R. Capital and risk:new evidence on impactions of large operational losses[R].Rederal Reserve Bank of Boston working paper,2003.

[6]PricewaterhouseCoopers.Generally Accepted Risk Principles[S]. United Kingdom,1996.

[8]苏盈,吴永飞,杨晓光. 商业银行风险评级的比较研究[J].管理评论,2005,17(2):3-8.

[9]王宗军,崔鑫.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多因素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J]. 南开管理评论,2005,7(5):4-7.

[9]姚铮,邵勤华.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指标选择及其权重确定[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5,22(1):60-63.责任编辑、校对:郭燕庆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发展战略、技术选择与金融抑制 下一篇:国有股权重、政策性负担与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