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学困生心理障碍问题分析

时间:2022-07-04 12:30:22

浅析学困生心理障碍问题分析

摘 要: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十分复杂,他们的转化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是一个重点,尤其是生源素质偏低的薄弱学校的难点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和策略,是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和研究的课题。“学困生”往往表现出缺乏自信、悲观厌世、抑郁、焦虑、失眠、逃避、恐惧、烦躁和过多的内疚自责现象,他们大都缺乏主见,缺乏学习热情,没有与人竞争的勇气和兴趣,加上对自身认识不够,形成了精神欲求不足的心理。为此,对这些学习困难学生,我们要充分、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以便有效地改善他们的学业不良状况,促使他们认知、情感和行为诸方面的健康发展。本文通过探讨学困生的心理成因,认为解决心理问题是学困生转化的关键,并提出一些解决心理问题的策略: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克服消极心理,增强自信心,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

关键词:学困生;心理问题;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161-02

学困生是一种普遍的教育现象。如何使这类学困生的学习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符合教育的质量标准,是涉及到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至关重要的问题。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推行素质教育的成效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这类学生的转化。“学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坚持不懈地在全体学生包括差生的发展上下工夫”,优等生将来会成为科学技术人才,学困生走向社会后同样会投入到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中,并将在基础领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是现代化建设的大多数。对他们的关注实际上是对社会未来现代化建设的关注。现在的学习成绩并不能决定其未来!我们知道很多人的成长经历都经过了“学困生”、“差生”到大科学家、伟人的蜕变。

一、学困生心理问题的成因

1、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是学习学习困难引起的心理偏差。二是学习困难引起的性格障碍。三是学习困难引起的能力上的差异。四是品德心理的偏差引起的学习困难。五是智商不高直接造成学习成绩落后。六是学习方法呆板,思维狭窄学习成绩难以突破。七是学习马虎,知识残缺,成绩不稳。八是骄傲自满、放任自流。九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风不正,对待学习弄虚作假,或在学习上投入精力少、时间少。

2、家庭教育的原因

家庭是教育的第一个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是有的家长严重忽视家庭教育,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和老师,完全忘记了“养不教,父之过”的古训。有的家庭教育方法不当,不是过分溺爱、百般呵护,就是严加管教,大声训斥,稍有过错,便是责骂甚至体罚,严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还有的家长品行不端,父母沾有酗酒、赌博、偷盗、吸毒等恶习,或夫妻不和闹离婚,致使孩子得不到正常的教育和应有的家庭温暖,心灵受到巨大的创伤。特别是农牧村家长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或者较差,且其父母多出外打工,或忙于田间,家庭教育滞后。

3、学校教育的原因

一是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高分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往往只重视优、中等生,忽视甚至会歧视学困生,对那些优、中等生有着很高的期望,而对学困生的期望值普遍较低。教师对不同学生在教学教育态度上的差异,造成了学习机会的不平等。二是教师无法有针对性因材施教,缺乏对学困生的深入了解,忽视了学困生的学习潜能。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理解上出现困难。只好生吞活剥,前面理解不透,后面自然就跟不上趟。教育教学方法不当,“满堂灌”的多次重复同样的东西,没能充分发展学生的能力,会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三是学校教学活动主要围绕升学考试的指挥棒运转,而极少根据学生实际教学。对学生、教师、学校的评价,基本上按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必然加剧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使一部分学生不断产生学习困难,成为学习困难生。由于老师对学困生产生的各种歧视,学生对老师便有了一种模仿,他们也疏远、歧视学困生,不跟他们交流、玩耍,这样无形中更让学困生增加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四是学校生活枯燥,加之教师的教育方法单一粗暴,不究犯错原因,只是一味责罚,公开揭短,漠视学生的尊严,结果学生厌恶学校生活、抵触老师的教育,产生厌学情绪

4、社会的困扰

一是由于人与人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出现人对人的信任度在降低。同时,对人的 焦虑度在不断上升。又如社会上的不安定因素诸如枪杀、盗窃、拐骗、桥塌、火灾、交通事故等也同样困扰着他们,使他们对整个社会充满了一种恐惧感。二是拜金主义思潮的影响使学生产生读书无用的念头,尤其是家庭经济状况较富裕的学生这种情况更为严重。有的学生经不起网吧的诱惑,整天沉迷于网吧虚拟的网络世界一撅不振,从而使他们对学习失去兴趣和积极性。三是社会风气不正,同伴群体的消极示范,使学生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虽以进入学校接受教育,但社会这个教育大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一刻也没有停止过,一些社会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社会文化规范失调,社会信息污染,黄色书刊、录像,黄色网站禁止不力,会严重侵蚀学生的心灵,浪费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从而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下降,进而产生对现实认识不足和不能正确定位自己。

二、解决学困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1、积极做好家校沟通,加强指导,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一是家长为子女的成长创造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注重对子女的正确引导;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关注子女的身心和生理变化,变教育方式的严格僵硬为灵活机动;重视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只是分数,指导孩子提高创新动手能力而不是包办代替;与孩子一起研究探讨,共同感受失败的烦恼,共同体验成功的喜悦。二是家长加强与学校老师的联系,了解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协助学校、教师教育孩子,使其能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健康发展。协调好家庭和学校的关系。

2、利用社会环境,加强引导,优化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是社会应积极配合、关心学困生的成长教育,清理整顿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图书、音像制品、娱乐场所等。建设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成长的文化活动场所,搞好社区服务,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给学困身心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空间环境。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二是社会加强引导,提高学困生分辨能力。多想办法帮助他们认识各种社会因素的本质及其影响,提高其分辨能力,增强其免疫能力。如在学生中普及法制教育;经常利用班会举办社会公德知识讲座等。三是为了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防止不良社会风气、丑恶社会现象的消极影响,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多种活动,吸引学困生积极参与,在帮助学困生远离不良社会影响的同时,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社会知识。

3、老师要更新观念和方法,加强管理

一是统一认识,更新观念。长期以来,学困生转化问题就是教育界的一大难题和研究热点。尽管不少专家也提出了这样那样的观点、建议。但实际教育过程中,有的教师认为教育转化学困生“费力不讨好”,不如培养优生“名利双收”,对学困生只要管住不出事、不添乱、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就达到了目的。观点上的偏差使得教师不可能真正从学困生本身的健康成长和身心特点出发,开展教育转化工作,而是简单地对学困生实行“高压政策”和强制手段,结果是管住了人,管不住心,甚至激起其逆反心理,大大弱化了转化工作的效力。二是加强管理,更新方法。为加大教育转化学困生的力度,老师要创新工作方法,如教师必须找学生谈一次心,教师必须给学困生提供一次表现机会;发现并表扬学困生的一个优点;必须与学困生家长联系一次;教会学困生一个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

4、利用学困生的心理矛盾,运用心理学知识,帮助学困生真正转化

一是尊重学困生,维持学困生心理平衡。 二是培养学困生自强能力,挖掘学困生的潜能。三是开展心理知识专题讲座,消除学困生心理障碍。四是做好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学困生健康快乐成长。五是学习上进行辅导,生活上关心,经济上救助。

心理学家布鲁姆说过:“只要给学生足够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时间,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他们所学的东西。”学困生缺乏学习的意识,与他们在学习以及活动中缺少成功体验有密切关系。多组织学生参加健康、有益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特长,有意识地让学生回答力所能及的问题,并对他们的正确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表扬和鼓励,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要用‘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去发现挖掘学困生的优点和闪光点进行适度的表扬,肯定其点滴进步,激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发展,使学生感到成功且被尊重的愉快,并从成功中树立信心。

总之,学困生人格的和谐发展是在学校、家长、社会的共同教育下,逐步完善和形成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朝夕之功。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心理发展的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用宽厚之心、博爱之心、敏锐之心去理解研读学困生的心理。除上述转化策略外,还应把握好转化的时空机遇,使之成为遵规守纪、爱学习或是各具特长的好学生,这样有益于学困生本身,有利于家庭和睦、美满、幸福;有利于学校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质量;有利于消除社会隐患,增进社会和谐、稳定、进步。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差生心理与教育.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 张向葵.教育心理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3

[3] 刘敬华.教学创新模式与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

上一篇:初中班主任情感教育工作之我见 下一篇:高中是人生的炼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