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并发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时间:2022-07-04 11:45:24

剖宫产术后并发肠梗阻病人的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1-0219-02

【摘要】目的:总结对4例剖宫产术后并发肠梗阻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及时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使4例患者经保守治疗,成功出院,无一例肠穿孔、肠坏死、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关健词】 剖宫产术;肠梗阻;护理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相应的疤痕子宫二次手术率剧增,剖宫产术后发生肠梗阻呈明显上升趋势,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共发生剖宫产术后并发肠梗阻的患者4例,经保守治疗,恢复良好。现将剖宫产术后并发肠梗阻的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4例均为我院剖宫产的患者,年龄25岁~30岁,平均27.5岁;孕周37+3~40+2周;其中2例为疤痕子宫有剖宫产史。

1.2临床表现 经腹行剖宫产术后1例有排气,其余3例未排气,术后2~3天出现不同程度的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气,持续3~4天;X线腹部直立位片,提示小肠不完全性肠梗阻。

1.3原因分析

1.3.1.恐惧:产妇剖宫产术后手术创口及子宫收缩引起切口疼痛,术后处于恢复期突发肠梗阻,均使病人焦虑、恐惧,担心手术失败。精神因素通过影响迷走神经的兴奋性而与梗阻发生有关。

1.3.2.知识缺乏:患者对术后活动、饮食相关知识缺乏,术后长期卧床,不下床活动,受旧观念、旧习俗的影响认为坐“月子”不能下床活动。

1.3.3.与麻醉和镇痛方式的选择有关:4例病人均选择腰麻十连续硬膜外麻醉,术后24~48小时均使用镇痛泵,镇痛药有协同增强作用。

1.4治疗方法 均采用非手术治疗,嘱患者取半坐位,予禁食禁水、持续胃肠减压,建立静脉通路;根据脱水程度、尿量、尿比重、血清离子及血气结果,相应补充液体和电解质;遵医嘱应用广谱抗生素防治感染,首选氨苄西林或头孢菌素类,并加用甲硝唑。无肠绞窄者给予阿托品类解痉药,禁用吗啡类止痛药。[1]

2. 护理

2.1心理护理:入院后向产妇介绍住院环境和一些安全措施,责任护士向产妇讲解有关剖宫产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一般注意事项,同时要关心体贴患者,尽量满足患者的各种要求,亲切地与病人交谈、聊天,耐心倾听患者讲述的内心感受,转移病人的注意力,减轻病人疼痛不适,多给病人做解释工作,增进产妇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使其配合各项护理治疗工作。向病人和家属耐心解释本病不影响母乳喂养,及时安慰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息,尤其是禁食、留置胃管及长时间的输液,患者会出现情绪紧张、急躁、而影响泌乳。经常巡视病房,与患者沟通,及时反馈动态信息,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并且,得到家庭的情感支持,指导家属照顾好新生儿,使产妇获得安全感和归宿感。[2]

2.2病情观察:定时测量并记录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严密观察腹痛、腹胀、呕吐及腹部体征情况。如出现呕吐,应将头转向一侧,呕吐后及时清除呕吐物,给予温开水漱口,观察并记录呕吐出现的时间、次数、性质及量。遵医嘱予补液,合理安排输液种类和调节输液速度,保证输液的通畅,并观察输液后的反应。

2.3胃肠减压的护理:妥善固定,以减轻患者的不适,严格保持胃管的通畅,保证胃肠减压有效,随时检查负压引流袋有无漏气,避免受压、折叠、扭曲或滑脱,观察管道有无梗阻及引流液性质、量、颜色、有无气体引出,及时倾倒引流袋。留置胃管期间严格记录引流量,并做好记录。以便了解胃肠减压的效果,胃肠减压吸出物减少,排气,腹痛腹胀减轻,肠鸣音恢复正常,既停止胃肠减压。

2.4禁食:禁食期间认真做好口腔护理,选择用生理盐水漱口,每日3次,禁食期间未出现口腔黏膜充血、溃疡,保守治疗成功后能顺利进食。

2.5活动:鼓励病人早期活动,如病情平稳,剖宫产术后6h即可指导患者开始床上活动,定期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争取尽早下床活动,促进肠蠕动恢复,防止肠粘连,促进机体和胃肠道功能的恢复。

2.6呕吐的护理:肠梗阻的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呕吐,因肠梗阻类型不同而表现不同,应掌握不同类型的呕吐特点。如高位肠梗阻呕吐出现早,呕吐物为胃内容物;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迟而少,呕吐物为粪样物;绞窄性肠梗阻呕吐物呈棕褐色或血性,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呕吐时嘱咐病人坐起或头偏向一侧,以免误吸,引起窒息。

2.7饮食护理:经保守治疗成功后,患者开始进食。在恢复饮食的前3天重视做好饮食宣教,嘱咐家属合理安排食谱,宜少量多餐,清淡、富含纤维素饮食,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鱼汤,以促进产后恢复,保证母乳充足。观察进食后有无腹胀,大便次数、性状。

2.9、会阴的护理

指导产妇护理,哺乳前用温水清洗,勤换内衣,指导正确的哺乳姿势和婴儿含接姿势,做到有效吸吮,预防乳腺炎,加强会护理,用0.05%碘伏擦洗会阴和尿道口,每日2次,以预防泌尿系统感染,

上一篇:搭建科技竞赛平台 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下一篇:构建积极心理场,培养高中生良好英语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