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教学能力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时间:2022-07-04 11:18:12

浅析教师教学能力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摘 要】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但是高校教师的必备能力,也是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直接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教师;教学能力;教学活动;影响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及内容

教学是以知识、技能和伦理道德规范为媒介的师生之间的双边活动。在此活动中,影响教师作用的核心是其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从事教书育人工作所需具备的各种能力,是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综合能力,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必要条件。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由教学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学监控能力和教学反思能力等构成。

二、教学能力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一)教学能力对教学设计的影响

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的教育方式为指导,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进行系统规划即“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主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①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师要基于教学原则,秉承教育规律,针对学生的特点和社会的需要来选择确定教学内容。②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教师要合理地规划教学目标,要运用创新性的手段来实现教学资源、教学对象以及教育者的客观现实性。③解决优化教学效果的问题。教学过程本身包含诸多要素,教学设计应当对其进行系统化分析,力求实现优化教学。教学设计的有效性是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主要体现。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是社会需要和渴求的资源。要培养这类人才,教育改革势在必行。为此,教师要不断地更新教学方式,教学设计要具有灵活性、独特性和多样性。与具体教学实践相比,教学设计的理论性与抽象性较为明显,要将其转化为带有实践性的各种符合教学设计需求的教学策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能力。首先,教师教学能力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教学设计的实践得以体现;其次,课堂教学设计的原则和规律对教学能力的规范和稳定具有调控作用,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在教学活动中的效能;再次,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要与教学活动中“度”的把握相关。前者偏向于“度”的调整,后者偏向于“度”的规定,设计与能力的充分结合才能创造最佳的教学情境,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能力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影响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是其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既是教学的基础,又是主体能力培养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学能力对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才能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亲自动脑思维,亲自动手实践、动口表达,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角,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以便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即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自身发展,终身教育的目的。

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更多地强调学生参与,强调学生的个体活动。在教学中让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多了,对学生强制性的要求逐步减少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当充分运用教学能力做到在开放的同时又能有效地进行控制,保证教学活动质量的提高,做到活而不乱。第一,教师要运用教学组织能力合理地设计教学。我们常常发现,学生活动的效果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恰到好处地组织设计教学活动,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把教师能否设计提出有发展价值的问题,作为考核教师教学能力的核心。教学设计一定要切合学生实际,对学生情感的发展,思维的发展,都应有激励的价值;第二,教师要运用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教师要用自己的神韵、语调等表达对学生的爱与尊重,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教学中力求采用多种方式表扬鼓励学生,和他们一起讨论,共同学习,让学生在宽松、民主、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学习。第三,教师要灵活运用监控能力维持教学秩序。在“学生参与”思想指导下,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学生在行为上必然会出现一些与以往一些规则不大适应的地方。课堂越是开放,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各种各样偶发事件都会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处理好在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的能力。教师应灵活运用监控能力,在不影响学生参与的前提下,维持教学秩序,第四,教师要运用反思能力积极评价“学生参与”。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课堂行为,对学生的表现,应当不断给予评价,从“调动学生参与”的思想出发,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积极的正面的肯定,让学生感觉到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只要真正投入学习过程,他是自由的,他的思想是不受约束的。

(三)教学能力对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动机与兴趣的影响

首先,教师通过运用教学能力,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习兴趣。“问题情境”的设计一定要适度,“问题情境”的设计难度过小或难度过大,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教师要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材内容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擅于依据课程特色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利用已具备的知识理论对问题进行探究与思考。其次,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以其教学能力,充分利用教材知识本身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诱发学生的好奇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教师要运用新颖化、生动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领会理解知识的同时,获得精神愉悦和艺术享受。再次,教师运用教学能力,帮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当学生取得成绩时,教师应当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提升学生的心理满足感。同时,还应在各项活动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成功,以强化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最后,通过组织竞赛,有效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与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当组织学习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是必要的,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内在的潜力与能力得以有益的开发。因此,教师应结合自身的教学能力,积极而妥善地组织学习竞赛,科学设计学习竞赛的内容,积极探索新的竞赛形式,尽量最大范围地调动和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和能力、特长和优势,在学习竞赛中激发学生的成功感,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教学能力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思维结构具有新奇性、独特性、目的性和价值性的思维活动。作为教师,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和人才观,在教学中切实重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为祖国的未来、时代的发展培养千千万万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第一,教师利用综合教学能力,采用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时要作好适当的安排,如提供思维材料、营造思维情境、采用启发和促进思维的教学方法等,使学生受到鼓励,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学生的创造是密切关联的,教学中应以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为根本尺度;第二,教师运用教学组织能力,利用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探索性实验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各种创新活动的原动力,有了这两点,才有创新的意识,有了创新的意识,才能启动创新思维。教师通过教学组织,设计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创造性学习的探索环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置于新奇、联想和富有情趣的刺激之中,不断保持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兴趣,从而在实验的探索过程中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有所创新;第三,教师运用综合教学能力,激励学生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除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外,还要充分挖掘出教材中的猜想因素,适时地鼓励学生猜想,且具有善于对猜想进行验证的科学态度。教学实践表明,在教学中重视激发学生大胆猜想,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力;第四,教师通过利用开放性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开放性实践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秦小智.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及其培养研究[D].湖南大学,2006.

[2]宋春燕,牛道生.论高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策略[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8).

[3]胡南.论高校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途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9).

上一篇:浅谈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兴趣 下一篇:新产品研发能力对企业战略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