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2-07-04 11:05:34

浅谈“研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课程改革就是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而研究性学习能起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作用。本文着重从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生物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实施和类型及教师角色的转变和研究性学习对学生的影响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教学改革;研究性学习;学习方式

【中图分类号】G47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91-01

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十分重视学生个体自觉主动地对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科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研究性学习,从而使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将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那么,生物教学中如何有效地渗透研究性学习呢?

1 生物科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生物科研究性学习目标主要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的直接参与和亲身体验,它包括:

1.1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研究性学习其内容构建与通常的学科课程有显著的差异,它不再是由专家预先规划设置的特定知识体系的载体,而是一个师生共同探索新知,共同完成学习内容的选择、组织和发展的过程。在研究性学习的初期,首先要发现问题。所谓“问题”,是指包括某一学科中的某个问题,涉及多学科的综合社会生活的问题和科技发展中的一个问题。例如,关于基因工程问题、器官遗植问题、艾滋病等等。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问题的提出来自于情景。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观察、教师的讨论等体验活动,逐渐在真实的情景中提出问题和提出不同的问题是情景调动了学生思维材料的各种储备,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宝贵,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的进步。”学科有相对封闭的知识系统,学生提出问题出自于狭义的知识背景和比较被动的时机;研究性学习内容的开放性决定了学生提出问题是基于广义的生活经验背景和比较主动的时机。这样在生物科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从而可以达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目的。

1.2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积极性,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创造兴趣。研究性学习以生物问题解决为基本内容,为了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主动获取课本以及课外的知识,这更有利于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由学生自选设计的研究目标与课题,使每个学生都有发现和体验创造的自由空间,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1.3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墨守成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研究性学习强调让学生自主参与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活动,获得亲身体验,形成敢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为以后各种创新活动打下牢固的基础。

1.4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信息意识和主动获得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开展探索的过程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与传统的教育以记忆、理解为目标的一般学习方式比较,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进行的,是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最终目标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主动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强思考力和创造力。

1.5 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学会沟通与合作交往的能力。合作学习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发展创新能力的很好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交往的良好空间,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要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学生从教材的执行者到教材的开发者。

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择和研究的课题都应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与社区的联系更密切,与学生的真实生活更贴近。教师应是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开发研究性学习的教育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校内,主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图书资料、视听材料、多媒体教学软件、实验室、校园环境和校内有专长的教师;二是校外,社区教育科技文化中心,科技馆、图书馆等;三是网络资源。教师不仅要了解情况,而且要敏锐地发现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充分挖掘潜在的教育资源,组织并指导学生卓有成效地开展研究。

2 从仅注重学科教学到教学与科研并重

研究性学习就是类似于科学研究的一种学习活动,其实施程序与科学研究方法一致。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会教书,更要会研究书,会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原来单一的学科知识无法适应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需要,学科教学中围绕教材、资料和高考绕圈子的做法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能达到课程改革的要求。只有教师首先走进研究性学习,科学、关注社会生活,开发研究课题,才能正确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3 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3.1 就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而言,培养了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的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特别是学生都学会了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

3.2 使学生获得亲自参与探索的体验,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让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探究活动,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3.3 使学生学会了沟通与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过程,特别课外搜集资料的过程,是一个人际沟通与合作的过程,为了完成研究任务,一般都离不开课题组内的合作者以及与课题组外人士(如指导教师、社会力量、研究对象)的沟通合作。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会了与他人合作,又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

上一篇:素质教育与美术教学智力培养的体会 下一篇:谈技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