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抹压工艺在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缝与渗漏中的应用

时间:2022-07-04 09:38:39

二次抹压工艺在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缝与渗漏中的应用

【摘 要】混凝土的二次抹压工艺系指在混凝土刚振捣完毕,为控制其沉陷及收水作用产生的非结构性的表面裂缝和面层平整,保证表层质量,在混凝土初凝前与终凝前两个不同时期采取的对结构或构件面层混凝土进行压实、抹平、防止开裂与渗漏的技术措施,其主要作用是控制表面裂缝的开展和不密实引起渗漏。本文介绍二次抹压工艺。

1、施工总原则

根据所浇筑混凝土结构或构件本身的具体特点、混凝土的各项技术性能指标及外界环境因素,在混凝土浇筑中安排适量人员采取不同的二次抹压工艺,以获得较理想的施工效果,其施工总原则为“多遍抹压,分遍成活。”

2、应用范围

需抹压平整的外露混凝土结构(包括素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构,本文主要指钢筋混凝土结构)上表面均应做好二次抹压工作。如现浇结构的基础底板、楼板;现浇RC屋面梁板、设备基础、工厂及交通的混凝土路面等以及各类预制板、屋面板、梁、屋面梁、大型桥梁等构件。

3、人员安排

根据所浇筑混凝土平面面积的大小、浇筑速度、操作人员的熟练程度及混凝土初凝和终凝时间确定所需具体人数。一般情况下可安排3或4人,必要时根据实际情况可适当增加或减少1或2人。

4、施工机具

平板振捣1―2台,2m长木刮杠(基本刨光)3―4根,木抹子(抹面基本刨光)3―4个,铁抹子(抹面为光面)3―4个。

5、抹压时间

对所浇筑的结构或构件,在混凝土初凝前做完找平工作,在混凝土终凝前做完压平(或压光)工作。

6、抹压工艺

根据《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04-92)第4.4.10条对采用不同振捣器振捣混凝土时浇筑层厚度的规定,本文对结构或构件厚度以200mm为界限,分两种不同厚度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讨论二次抹压工艺在控制其表面裂缝与渗漏中的施工技术。

6.1厚度200mm的结构或构件

此厚度范围内的结构多为现浇楼板、屋面板及屋面梁,厂区与一般交通道路、水池等构筑物的基础底板等,其特点为结构承受的荷载不是很大,本身厚度较小,配筋率不高,且钢筋直径较小,多为单层网片,甚至可为素混凝土结构。浇筑时一般采用平板振捣器即可满足要求(亦可采用插入式振捣棒)。

此种结构产生表面裂缝的主要原因是初凝和终凝过程中的收水引起的。结合该类结构混凝土振捣的具体方法与特点,其二次抹压工艺按下列要求进行3遍抹压。

第1遍:由于刚经过振捣后的结构或构件表面已基本平整,只需采用木刮杠将混凝土表面的脚印、振捣接槎不平处整体刮平,且使混土面的虚铺高度略高于基实际高度,刮平抹平,力度要基本均匀一致。

第2遍:当混凝土收水并开始初凝时(以可踩出脚印但不下陷为准),用木抹子进行第二遍抹压工作,此遍抹压工作用力稍大(以能感觉到混凝土的柔和性为准),将面层小凹坑、气泡眼、砂眼和脚印等压平,使面层充分达到密实、与底部结合一致,以消除此阶段由于混凝土收水硬化而产生表面裂缝与渗漏的可能性。

第3遍:当混凝土初凝后、终凝前进行此遍抹压工作,抹压时应视结构或构件表面是否还要施工建筑层而选择用木抹子或铁抹子进行抹平工作。此遍抹压用力应比第2遍抹压再稍大一点(以能感觉到混凝土的干塑性为准),使混凝土的面层再次充分达到密实、与底部结合一致以消除混凝土由初凝到终凝过程中由于收水硬化而产生表面裂缝的最大可能性。整个抹压时间应控制在混凝土终凝前。

6.2厚度大于200mm的结构或构件

此厚度范围内的结构或构件多数为较特殊建筑物或构筑物用的结构或构件,如重型现浇厂房的基础底板、楼板及高层建筑物的基础底板、大型设备基础、大型预制桥梁、大型预应力构件等,其特点为:结构所承受的荷载较大,其本身厚度较大,属于典型的厚大结构类,甚至为大体积混凝土结构,配筋率较高且钢筋直径较粗、较密,多数为双层网片钢筋,甚至为多层钢筋网片,且底面与顶面层钢筋间设有拉筋进行连接,混凝土浇筑多数均为泵送混凝土,坍范度较大。故此种厚度的结构或构件混凝土浇筑时一般采用插入式振捣棒。

对此种结构,其表面裂缝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混凝土在初凝和终凝过程中的沉陷及收水共同作用所致,其中以沉陷作用为主。其二次抹压工艺可按下列要求进行表面的二次振捣与三遍抹压。

表面的二次振捣是指根据平板振捣器的有效作用深度(一般为20cm),插入式振捣棒刚振捣完毕,即用长木刮杠将混凝土面刮到基本平整,再用平板振捣器振捣1遍。进行此遍振捣时应保证振捣后的混凝土面标高比实际标高稍高,具体高出值根据所浇混凝土的水灰比,坍落度、总厚度等特征值确定,一般可按经验取值。在用平板振捣器进行振捣时,其移动间距应能保证振捣器的平板覆盖已振捣部分边缘。前后位置搭接为3-Scm,在每一位置上连续振动时间一般保持在25-40cm,以混凝土表面均匀出现泛浆为准。

三遍抹压按200mm厚板的二次抹压工艺操作。

7、注意事项

(1)混凝土浇筑时虚铺厚度须稍大于所浇筑混凝土的实际厚度,尤其对水灰比高、坍落度大的混凝土,更应注意。

(2)用平板振捣器对厚度大于200mm的混凝土进行表面振捣时,应按有关规范、规定进行。

(3)对厚度大于200mm的结构或构件,应严格控制其上层钢筋保护层厚度,否则会加大出现表面裂缝的可能性。

(4)遇与梁、柱混凝土一起浇筑的结构或构件时,须严禁格按有关规范间歇一定时间后再进行浇筑。

(5)对掺外加剂(如缓凝剂、早强剂等)的混凝土,应注意掌握混凝土的初凝和终凝时间。

(6)若所浇筑结构或构件的表面为施工缝(如厚度相当大的基础底板、设备基础等,须分为几层浇筑),则混凝土表面只需1次振捣即可,不必再进行三遍抹压的工艺过程。

(7)做完二次抹压后,应及时按有关规范、规定进行养护。

(8)质量标准平整,颜色均匀一致,无裂痕、不渗漏、浮浆、起砂等质。

上述工艺已在梅云镇政府综合楼天面、须风不锈钢厂厂房、天驰电子公司车间、揭阳市师范图书馆等工程的各子项工程中的混凝土基础、楼板、屋面梁板、设备基础、厂区及交通道路上应用,在控制混凝土表面裂缝与渗漏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一定的技术经济价值。

上一篇:关于小型水库防洪设计的具体操作 下一篇:钻(冲)孔灌注桩施工及质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