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

时间:2022-07-04 06:04:02

高考现代文阅读考点

高考的现代文阅读题是对考生筛选、分析、整合、概括信息的能力以及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的综合考察。这就需要我们在三年的学习中掌握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技巧和方法,增强理解、分析、鉴赏现代文的阅读能力。

一、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纵观高中现代文阅读题目,“重要”词语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①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②表现作品主题思想的词语;③反映文章深层内容的词语;④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⑤有比喻、借代、反语等意义的特殊词语;⑥受上下文语意制约的“临时义”。其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在科技说明文中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二是在文学类现代文阅读中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理解这些重要词语的含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 联系具体语句,从句子结构判断。理解词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也就是不离开那个包容这个词语的语境。比如,我们可以看这个关键词语所在的语句,看与这个词相关联、相搭配的词语,抓住句子结构,从分析句子(或词语)着手,看词语与词语(句子与句子)的搭配关系。简言之,词看句,关键看搭配。

2. 联系上下语段,从具体语境判断。有些词义,比如附有双关、比喻、象征等手法的词语,其含义往往是多义的、隐含的,由于修辞手段的运用,这些词语就往往有着丰富的隐含义。阅读时,我们就要透过这些词语的表面意思,去理解该词在文中的隐含意义,进而深入体味作者这样遣词的用意。对这些词语的理解离不开整体语境进行判断,与词语的运用相比,因其意义隐含,不好理解,所以写作者往往会在相关的语境(一般在该词或段出现的后一句)中,对之进行阐释。这些阐释性的语句,是我们理解词语隐含义的钥匙。

3. 抓住指代词,从指代内容判断。指代词的用法及意义比较复杂,同样的指代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出现,可以指代不同的对象与内容。这时,对指代词的指代意义的理解,就不能单从句子结构着手了。一般来说,指代词的出现位置往往在指代的对象或内容之后。因此,代词所指代的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往往是找不到答案的。解题时,必须从上文找,而且应当采用逆推法或顺推法,由近及远地去找。

4. 根据已有经验,从相关知识推测。阅读语段字词的意义还可以结合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经验,比如某些已为大家认同的自然科学中的相关论断、社会科学中的最基本的常识、古今中外典故的常用意及引申意等等,进行多角度的分析、推测,有时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侧重于体会语言的思想内容。“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侧重于品味语言的表现手法。文学作品中的重要语句,是指对刻画人物形象、描写典型环境、连缀故事情节和表现深刻主题等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首先要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句子语境义,即在一定的语境中句子的临时意义;第三要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各种转义的修辞手法,如反语、双关、婉曲等,表达的往往是言外之意。在考查中,“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经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即要求在体会了词语、句子的含意之后,还要对这样写的好处加以品味赏析;但对语言,尤其是语言的表现力也可以作单独的赏析。

认识这些重要语句的类型和表现特征之后,还需要结合文章来体会这些语句的丰富内涵:

1. 结合全文主旨和情感是理解语句的基础。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言简意丰,以情动人。文章中信息量最大、含金量最高的往往是那些蕴含着作者深厚情感的句子。所以,必须结合语境,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搏,这样,才能抓住句子的精神内核。比如2013年山东卷《活着》考查对“两个福贵的脚上都沾满了泥,走去时都微微晃动着身体”的理解,我们可以联系主人公的情感理解,这是细节描写,“脚上都沾满了泥”“微微晃动着身体”细腻传神地写出老人与牛的艰辛和衰弱。

2. 突破关键词语的含义是理解语句的关键。关键词自然是解读句子含意的关键之处,抓住了关键词,也就抓住了开启句子含意之门的钥匙。所以一定要仔细阅读所给句子,准确捕捉关键词,从而化繁为简,结合上下文,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比如2013年江西卷《平常的沈从文》考查对“这里周围都是荷花,灿烂极了,你若来……”的理解。上文说“老人家身心凄苦可想而知”,而沈从文在这种情况下来信,谈到荷花,却用了“灿烂极了”来评价。由此不难看出这是沈从文鼓励作者在逆境中保持乐观的心境,同时体现出沈从文的乐观豁达,也反映了二人深厚的叔侄情谊。

3.透过表层意义的深挖是理解语句的重点。有些句子具有隐含意义(象征、比喻)和附加意义(双关、言外之意、语法意义)。阅读文章时依据题意,通过转化那些含义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的表层含义(实)和深层含义(虚)达到解读全句含义的目的。比如2012年江苏卷《邮差先生》要求分析小说结尾处一句话的含意和作用。要解答此题,就要理解这句话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邮差先生深深赞叹:这个小城的天气多好!从表层上看是小城天气给主人公的感受;从深层看,是主人公对小城生活的感受,表现的是邮差对小城生活状态的满意心情,点明了文章主题,即对于小城生存状态的礼赞。

三、鉴赏表达技巧与作者的思想情感

对语言和结构技巧的赏析是考查的一个重点,我们需要了解现代文阅读表现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一些相关的术语,储备相关的知识。

(一)叙述人称和方式

散文和小说阅读中,涉及叙述人称和叙述方式的相关知识,我们要做一个全面的了解。叙述人称分为三类,即第一人称,以“我”为叙述主体展开,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以“你”为叙述主体展开,能够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以“他”“他们”为叙述主体展开,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主要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叙述又可分为顺序、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等。

(二)修辞手法

主要包括准确判断修辞类型、正确理解修辞作用和恰当运用修辞手法等,高中阶段考查到的主要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这里,我们主要区分几组手法相近的修辞手法,

1. 对比与对偶的区别

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②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①㈠①①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②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的兼格现象。比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2.排比与反复的区别

排比是为了加强语势,反复是为了突出强调某种感情。其次,排比是把三句或三句以上的结构相同的句子连在一起,反复是把某个词语或句子重复两次以上。再次,排比中各语句之间有时只有部分提示词语相同,而反复则必须是语句中所有的字都相同。

3.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设问不明确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而反问明确地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设问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而反问主要是加强语气,用确定的语气表明作者自己的思想。例如:“现在我们要向外国学习,将来我们从落后转化为先进了,还要不要学呢?那个时候,外国仍然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好东西,我们仍然要向人家学习。这有什么不好呢?”这几句话中,既用了设问(前一问),又用了反问(后一问)。

4. 比喻与比拟的区分

比喻是用与本体事物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作比,也就是打比方,一定得有相似点,通过相似点使本体同喻体联系起来,唤起人们的联想,使人更具体地惑知事物。比拟即模拟,它是用乙事物具有的特性(包括称谓、动作、行为等)写甲事物,或者说是把乙事物的特性强加于甲事物。乙事物一般是有生命力的,能活动,有感情的;它比甲事物具体实在,于是本来较抽象、不太实在的事物变得具体实在了,当然就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由此可见,比喻强调的是甲乙两物的相似性,而比拟却是利用它们之间的不同特性,使两体融为一体,这是区别比喻和比拟最重要的标志。

5.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相似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不同点:①借喻是比喻的一种,被比与用来作比的两个事物之间有相似点,没有相关性,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因而本体、喻体之间即使没有喻词“像”,也可以加“像”字,换成明喻。如:老师精心培育祖国的花朵。句中用“祖国的花朵”借喻“少年儿童”,换成明喻就是“少年儿童像祖国的花朵”。②借代是用相关的事物来替代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其只代不喻,本体与借体之间没有相似点,只有相关性,这是构成借代的基础,即要求借体和本体的某些方面相关。因而不能加“像”字换成明喻。如:那边跑来几个红领巾。句中用“红领巾”代指“少先队员”,就不能说成“少先队员像红领巾”。

(三)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

高中现代文阅读学习中见到的表现手法包括: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写景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象征、衬托、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渲染、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抑扬结合、正反对比、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如果我们从结构上再细化,还包括线索设置、开门见山、卒章显志、画龙点睛、伏笔照应、铺垫悬念、承上启下、首尾呼应等等。

1. 线索设置

线索是谋篇布局的重要手段。线索,就是把文章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线。好的线索可以使文章脉络清晰,中心突出,相反,线索不清就会使文章结构松散,主题不明确。线索包括实物线索、时间线索、地点线索、人物线索等等。所谓的记事线索,是指贯穿于记叙文中的情节脉络,以及作者表现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它像一根彩线,串联起文章中的全部人、事、景、物,它可以是一个实物,也可以是一个时间、地点等等,如果线索不清,文章必然杂乱无章。

2. 对比论证

针对一个事件探讨虽然能让论证走向深入,但是材料单薄缺乏说服力,如果我们再运用正反对比分析法,思考现实生活中有没有与之相关的同类事例,通过比较来辨析事物的差异,从而提升文章的深度。对比分析法,是一种逆向求异思维,它侧重于从事物的相反或相异的属性的比较中来揭示需要论证的论点的本质。即从正反两个方面去阐述道理,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充分。形式上是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在内容上是真与假、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或用其他对立的两方作对比来发议论、抒感情。梅兰芳先生就曾说:“好和坏是比出来的,眼界狭窄的人自然不能知道好的上面还有好的,不看坏的也感觉不出好的可贵。”我们只有丰富生活积累,开阔文化视野,才能得心应手而又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艺术。

3. 铺垫悬念

所谓悬念,是指在文章的开头或文章中提出矛盾,或设置疑团,引起读者的关注。悬念的特点是,先将疑问悬在那里,然后,或者故意不予理会;或者作出种种猜想,作者并不急于揭开谜底、解决矛盾,而是蕴蓄比较长的时间后,再解开“悬念”,写出结局,回答先前摆出的问题。

4. 联想想象

联想想象,是叙事类文章中常用的一种笔法。所谓联想,就是指由某个载体想起相关的人或事物的一种思维活动,比如外国小说名篇《半张纸》就是以半张纸上的电话号码为线索,连缀起回忆联想中的一个个生活场景,牵引出主人公两年间的悲欢离合的回忆,深刻了再现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心理流程。还比如史铁生的《合欢树》,作者通过快镜头的方式,对母亲几十年的生活进行了回放,表现了作者母亲深情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

5. 抑扬结合

抑扬法是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中一种常见方法,所谓的“扬”就是褒扬、抬高;所谓“抑”就是指按下、贬低。具体来说,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首先把其贬低,从反面落笔,或者说,作者想贬低某人,先从正面写起,这就是所谓的先抑后扬,先扬后抑。通过抑扬,形成对比,构成强烈的反差,从而达到给读者鲜明印象的目的,收到好的表达效果。

四、明确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

“内容要点”是要对文章段落大意的概括或者相关内容的概括,“中心思想”是对作者主旨情感的把握。“文章把握、要点概括”是高中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考点之一。

具体的方法有:1.重点研读法。即要紧扣材料中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概括出相关要点。2.归纳提取法。如果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那么我们就需要从整体出发,对全文相关语段或相对重要的句子的意义进行综合归纳,提取内在“关键词”,由面而点,概括出内容要点。3.整体把握法。有些文章(特别是主旨朦胧的文章)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我们就需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宏观上把握全文,联系背景主旨,归纳内容的要点。

“中心思想”往往是隐含在文本中的,我们在分析作者情感主旨的时候要从文本出发,遵循从文内到文外由客观到主观的原则,从下面几个角度去切入:1.抓关键部位,比如文章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文眼等。2.抓文本特点,从文体知识出发,帮助我们找到着眼点和归结点,比如,记叙文应看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抒情文应看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议论文就看文章肯定了什么,否定了什么,表明了什么观点等等。3.综合提炼法。从段落大意出发,层层归纳,综合文意,这也是概括中心思想的一个传统方法。

上一篇:探究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下一篇:影像,或独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