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模式探析

时间:2022-07-04 02:07:11

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模式探析

[摘要]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是由独立于教育系统的第三方组织开展的教育评估活动,其优势明显,可行性强,为国内不少高等学校所采用。但是,由于教育质量的评估受多方因素的影响,第三方评估模式在实践中受到人们的质疑,比如麦可思模式和零点模式在隐性因素的评估中显示出不足等局限性。因此,高等学校需凭借内生的力量获得发展。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育质量 第三方评估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按主体的不同,可分为自评、他评两种。自评由学校内设评估部门完成,重心是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控;他评细分为三类:一是教育行政主管机构开展的评估,二是专业评估组织开展的评估(如国家质量认证协会对学校开展的评估),三是行业协会等横向部门开展的评估,重心在于对学校教育行为的外部监控。本研究重点解析专业评估组织以及行业协会等横向部门开展的评估,并把这两类评估主体开展的评估称为“第三方评估”。同时,研究所指的“教育质量评估”,包括教育质量评价、咨询和调查等相关工作。

随着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工作评估和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深入开展,高等教育在经历了以量取胜的发展阶段后,进入了追求教育质量的纵深阶段。高等学校急于清醒地认识自身的不足,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在大浪淘沙的教育市场中站稳脚跟。而社会民众急切地想知道高等学校的教育现状、教育水平,从而更好地选择教育机构。由此,科学高效的教育质量评估成为学校和社会的共同需求。现实催生了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三方评估”。本研究将在分析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第三方评估现状的基础上,对第三方评估的可行性、必要性作理论探讨,同时对第三方评估的局限性作理论反思。

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现状

(一)第三方评估热潮此起彼伏

第三方评估是由专业评估组织以及行业协会等横向部门开展的评估。前者多见于近年时兴的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评估,以及以“麦可思调查”模式为典型的教育质量数据咨询与评估,是一种借用了企业质量管理思想的评估模式;后者常见于高等学校分专业进行细化评估的工作中,多用于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改进教学方法等领域。当前,民众对于高等学校教育质量接受检验的呼声高涨,同时,随着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教育领域的评估转由第三方组织承接,越来越多的高等学校步入了接受第三方评估的行列。以ISO9000教育质量管理评估为例,有研究者指出:“教育质量管理引入ISO9000族标准受到越来越多教育界人士的关注,对此现象展开实践研究和理论探讨也悄然兴起,逐渐成为一股热潮。”而委托麦可思公司进行的教育质量调查和数据分析,也成为许多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的探索路径。

(二)第三方评估的民众认可度高但理解度低

由于改变了教育系统内部自评的模式,社会民众普遍对第三方评估持认可态度,但同时,受专业评估知识欠缺和评估结论普及度不高等因素的影响,社会民众对教育质量的第三方评估的理解度还比较低(此结论来源于本研究选取成都、达州两地进行的街头随机调查,如下表)。因此,第三方评估结论仅适用于教育行政的布局规划和高等学校的行为调整,一般民众无法利用评估结论指导教育消费。

二、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第三方评估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必然选择

当前,由教育部组织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系列评估工作,作为他评的一种形式,由于拥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得到了社会较高的评价。国际上,这种教育系统的内部评估却越来越多地受到置疑。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向高等教育逐渐渗透,源自企业质量管理的第三方评估模式也逐步受到民众的关注,成为改进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一种探索。按照发达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经验,完善的第三方评估不仅包括本文所指的“由专业评估组织以及行业协会等横向部门开展的评估”,还包括媒体评估、民众评估等其他层面的评估。只有整合各种层面的第三方评估,才能真实有效地反映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遵循发达国家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发展脉络,不难发现,专业化、标准化、系统化的第三方评估,尤其是专业评估机构开展的评估,是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工作的必由之路。

(二)第三方评估的特点和优势决定了其在教育质量评估中的可行性

由于评估工作的执行主体是与评估对象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组织,第三方评估能有效地避免教育系统内部评估在公信度方面的不足,从而增强评估的透明性。同时,由于评估立场的中立性,能够最大限度地保护评估对象的利益,使评估对象免受行政因素干扰,从而较大限度地保证评估数据的客观性。而且,由于大多数高等学校选取的是资质较好第三方评估机构,确保所开展的评估目的明确、指标清晰、数据翔实、结论完整和建议可行,能有效避免教育评估走过场、形式主义的现象。

美国研究第三方评估的学者弗立德(Jann E.Freed)、科鲁格曼(Marie R.Klugman),曾经以ISO9000质量管理第三方评估为例,对包括ISO9000族标准在内的全面质量管理进行了研究,认为质量原则适用于高等教育评估,第三方评估的方式对高等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三、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的局限性

早在十几年前,我国著名学者顾明远就对教育领域参与ISO9000质量管理评估表示过担忧,对学校参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产生了质疑。第三方评估的功利目的、短期效应一直是学界反思的焦点。人们不禁要问:第三方评估真的适用于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吗?

研究认为,包括ISO9000质量管理评估、麦可思模式的评估、零点模式的评估、行业协会横向评估在内的教育质量第三方评估,有明显的局限性。

(一)ISO9000质量管理评估未能对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进行明确区分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与企业生产产品具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源于企业生产质量评估的第三方评估,在区分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之间,显示出明显的不足。在将教育质量作为对象进行评估和描述时,尤其是高等学校曾经一度热衷的ISO9000质量管理认证评估,评估体系和评估内容对评估对象的驾驭程度受到限制。这是由于教育质量评估的对象是教育产品及教育过程,教育产品及教育过程与企业产品及生产过程之间差异明显,教育产品及教育过程受到“人”的因素影响,呈现出动态的、发展的、相对的、潜在的、多维的特征,随时间、地点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ISO9000质量管理评估追求的量化评估难以对此进行科学表征。

(二)麦可思模式和零点模式在隐性因素的评估中显示出不足

麦可思模式是专业教育评估中的典型,利用一整套的技术方法、技术措施,根据教育行为和过程的特点,收集相关数据,有效地分析教育质量形成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零点模式也一度为教育行政机构和高等学校所推崇,以定性研究与分析技术、数量分析模型、策略建设系统等为基础,为高等学校提供针对性的诊断和解决方法。但在教育实践中,两种模式的局限性暴露无遗。

首先,在预测行为和长效建设方面有较大局限。麦可思模式和零点模式都建立在客观数据的基石上,根据建立起来的常模进行解析。学生和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客观载体,其行为具有多变性、隐匿性、潜在性、发展性等特征,是教育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两种模式建立起来的技术模型,在描述心理特征、诊断行为问题、预测行为发展,以及解析教育行为中具有“美”和“善”的因素等方面,以逻辑推理和预测的方式明显不受用。教育质量的测评,必须建立在对教育质量要素的准确分解基础上。教育质量的要素受人的因素影响,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能力、品德、性格等层面,体现在人的潜在能力和未来行为的改变上。与人有关的这些要素,虽然可以通过工具来测量,用数据加以描述,但是数据无法准确描述人的潜在特性和发展趋势。更何况,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其素质结构或质量特性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很难用统一的、清晰的、绝对的、理想化的评价标准来检查和验证。这说明,我们在对教育质量进行评价时,始终存在一种“测不准”的现象。两种模式只能近似地反映教育质量的现实状况,而不能为高等学校提供长效建设的方案,更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长效机制。

其次,受资金的限制,以短期测评为主。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估是一种短期行为,可能存在急功近利的目的。在评估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给出的解决建议,不一定能全面、可靠地反映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真实面貌。同时,受到资金的限制,高等学校一般选择的是短期测评(一般1~3个月为测评周期),收集的数据具有明显的时限性,无法追踪时间跨度长和指标模糊的评估样本,评估追踪系统的建立常被搁置。

(三)行业协会横向评估存在范围窄、系统性差、专业度低的问题

行业协会的横向评估通常以“切中市场需求”为特点,能够在高等学校专业建设、学科及课程建设等方面给予明确的市场指引,但行业协会的横向评估通常是以小规模、窄范围的形式出现,高等学校也甚少参与行业协会自行组织的评估,大多数高等学校和教育行政机构在组建评估专家库时才会指定行业协会参与。由于体系不完整、技术不完善、专业性不强等制约评估有效性因素的存在,行业协会对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横向评估仅具参考意义。

综上所述,教育质量的形成是一个极端复杂的过程,受历史的、社会的和教育自身的因素影响,第三方评估作为外在的力量,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但它不可能真正地、直接地引起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需凭借内生的力量,这才是高等学校质量工程的根本。

[参考文献]

[1]陈彬.教育质量督导与评价[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2003.

[2]王建华.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管理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9(2).

[3]方展画,薛二勇.高等教育质量评估中的学生参与――以北欧五国为例[J].教育研究,2007(1).

[4]章鸣.高等教育评估中“第三方评估”的历史与发展模式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3).

上一篇:中小型水库溢洪道设计中的常见问题与对策探讨 下一篇:平常·经常·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