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深度合作与区域经济服务性专门人才的培养

时间:2022-07-04 12:36:51

校企深度合作与区域经济服务性专门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技术结构也必然发生相应变化,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在人才需求上有着不同的要求,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正是面向地方需要,多层次、多样化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教育机构,要努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对劳动技术结构日益升级的适应性。

关键词:校企深度合作 区域经济 服务性专门人才 培养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地位,高职教育就是以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决定了在人才需求上有着不同的要求,需要多层次、多样化的职业教育,高等职业学校正是面向地方需要,多层次、多样化培养高素质应用人才的教育机构高职教育的发展,直接关系着地域经济的发展规律,发展高职教育,必须与当地的区域经济,特别是现代区域经济相结合,探究高职教育与现代区域经济的联系点,增强高职教育服务于现代区域经济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笔者以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建设为例,就校企深度合作与区域经济服务性专门人才的培养谈点浅见。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与深度合作

1.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主要是指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共同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制定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企业急需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在国际职业教育中称为“合作教育”。世界合作教育协会认为,校企合作教育是高校与企业利用各自优势,利用不同的教育培训环境与场地,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不同功能,将学校校内学习与企业顶岗学习相结合,使学生有机地将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应用到行业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去,然后将实践工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挑战带回学校,进行再学习与再培养,从而促进“教、学、做”三者的高度统一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对于不同的专业不能一概而论,不能简单理解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结合的模式。

2.深度合作的基本形式

我国高职教育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实际上指的是在我国高职教育中为满足企业人才培养质量需要而进行的实践教学的一种模式,它是高职院校与企业、行业等校外机构之间合作办学的一种形式。通过这种形式,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以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未来劳动者的素质,进一步增强企业与高职学生之间双向选择的可能性,最终促进学生的就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速发展。目前,这种合作模式在国内出现了许多新名词,诸如“订单式”、“捆绑式”、“零距离”、“2+1式”、“学工交替式”等等;但是,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我们没有把企业合作的内涵科学地表达出来。因为我国目前的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大都还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的初级模式,具有短期性,还不能叫做“校企深度合作”。

我国高职院校普遍开展的校企合作模式,大都归属于以学校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不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从国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来看,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才是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德国的双元培训制、英国的工读交替式培训和日本的产学合作模式,都是极为典型的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层次合作模式的基本做法是:企业与学校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相互融合”,可设置“校中厂”、“厂中校”。对于学校而言,学校设定科研攻关课题和产品研项目发,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为企业服务,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工艺程序和产品,参与企业的经营决策与管理,从而提高整体效益和产品竞争能力。对于企业而言,企业主动向学校投资,建校内实训中心和校内实验室,提供老师与学生科研和实训的场地,实现学校与企业利益共享关系,真正达到“教学―科研一开发―产品”四位一体的目标。

总之,通过“校中厂”、“厂中校”的形式,进行校企深层次合作,学校在为企业提供各种技术、技能、营销、管理、咨询服务、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可获得企业发展状况和企业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和材料,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鲜活的教学案例,使理论教学与实际教学有机结合。我国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从其本质上讲,绝大多数还是处于浅层次的初级阶段或正开始向紧密合作模式的转化阶段,合作模式离深层次模式还相差甚远。

二、武汉商业服务学院主动适用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

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自1986年开办以来,始终是针对旅游饭店、餐饮酒店、宾馆等企业的特点与需要指导教学、培养人才,始终贯穿着职业教育这条主线,不断探索职业教育的规律,使实践教学和校企合作取得了成效。

1、探索出了一套基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多年的办学实践,在深入调查研究酒店行业人才需求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职业教育规律,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总结出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办学形式的多样性,探索出了一条“循岗导教・2AB”的人才培养模式。

2、形成了一支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2名。其中正教授1人、副教授3人;中级职称教师6人;“双师型”教师占中级以上教师总数的80%以上,专职从事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师人数有4人;来自企业生产第一线的兼职教师10人。我们有一批爱岗敬业、行业中有一定影响的出类拔萃的企业技师和教师群体,为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3、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有特色,形成了与酒店企业深入合作的人才培养机制。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早期属于行业办学,毕业生主要为饭店、宾馆、餐饮行业服务,这些毕业生目前大多数已走上本行业有关企业的领导岗位或成为技术骨干。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在行业和企业的支持下成立了酒店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提出酒店管理专业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提供酒店业发展的最新信息和酒店人才规格变化的信息,为办学决策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制订提供了详实的依据。

4、社会服务功能增强,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酒店管理专业教师广泛开展社会培训,服务区域经济,自身的专业及理论优势,为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提供咨询与培训服务,多年来已服务过数百家企业,如武汉的纽宾凯、小蓝鲸、楚灶王、明星花园等酒店;北京的九头鸟、大雅梨;温州王朝酒店等等。2010年我系教师承担了武汉市事业单位工人技术等级考核、汤池温泉、湖北省旅游局举办的1+8城市圈旅游管理培训班的教学任务。近五年为社会开展各类培训1600人次。

5、贴近市场育人才,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公认。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目前是湖北省重点专业和湖北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在全省高职高专酒店管理教育领域处于领先地位,我们以专业有特色,教学有特点,学生有特长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赞誉。我们通过瞄准社会需求,专业设置找市场,培养了适需对路的酒店专业人才,近几年来,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供需比在1:3左右,一次就业率均在98%以上。

6.实践教学研究与改革成效显著,获得多项成果。本专业立足职业教育特点,不断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与改革,取得丰硕的成果。《酒店管理专业》于2006年被评为湖北省教学改革试点专业,2008年被评为湖北省高职高专重点专业。《酒店督导管理》于2007年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餐饮技能与服务实训基地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实训基地和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餐饮技能与服务实训基地教学团队被评为省级优秀教学团队,酒店管理教研室被评为武汉市教学创新示范岗,专著《循岗导教:新高职、新理念、新模式》荣获2007年度武汉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09年被评为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

参考文献:

[1]裘国伟.关于建立职教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几点思考[J].南平师专学院学报,

2009,(4).

[2]张静.对构建旅游教学校内外实训基地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3]张祖望.瑞士的洛桑模式[R].中国教育报,2008-08-11.

基金项目:本文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研究项目(2011A053)和2011年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1B733号)课题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作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为食盐专营服务 下一篇:从质量效益角度探讨员工收入与质量相结合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