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思考

时间:2022-07-03 09:08:42

对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思考

摘要:近年来,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影响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加强宏观调控,认真加以解决。

关键词:流动性过剩;原因;对策

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流动性和国际收支不平衡问题已经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流动性过剩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成为宏观调控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的主要表现及其危害

流动性过剩在宏观经济上表现为货币增长率超过GDP增长率,就银行系统而言,则表现为银行超额储备过多,具有很强的放款能力。流动性过剩导致的结果,首先是大量的资金追逐房地产、基础资源和各种金融资产,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如果在一些因素的刺激下,部分流动性开始追逐消费品,就会引起物价较快上涨。流动性过剩容易引发经济过热,产生经济泡沫,因此,往往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经济现象。

当前,我国流动性过剩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长期以来,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都在14.7%以上,远高于同期GDP增速,到2007年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达40.34亿元,同比增长16.72,M2高位运行,货币流动速度加快,加速流动性过剩。二是银行类金融机构存差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在宏观调控控制信贷投放的影响下,存贷款“剪刀差”迅速扩大,2006年,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3.54万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为22.53万亿元,存差规模达到11.01万亿元的历史最高水平,银行内部过多的资金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渠道。三是资产价格快速上涨。过剩的资金在寻找投资品种,房地产和股市成为首选。2004―2007年,全国房屋销售价格涨幅分别为9.7%、7.6%、5.5%和7.6%。自2005年11月以来,股市持续走强,股指叠创新高,2006年上证综指上涨130.4%,涨幅居全球之首,2007年10月上证综指创历史新高6124.04点,2007年上证综指全年上涨96.66%,深圳成指全年上涨166.29%,A股股票账户首次突破10万户,股市泡沫开始显现,在股市所代来的巨大财富效应的吸引下,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投资者风险意识却相当淡薄。

从以上几方面可以看出,流动性过剩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流动性过剩会引发我国经济局部甚至是整体过热,引发通货膨胀或资产价格大幅上涨。一般情况下,流动性过剩将直接表现在价格水平的变化上并对资产价格影响较大,至2008年一季度,我国价格总水平仍处于高位,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8%,食品价格上涨21%,居住价格上涨6.6%,工业品出产价格同比上涨6.9%,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2.流动性过剩会加剧资产泡沫的形成。在流动性过剩的情况下,储蓄收益低,大量的居民储蓄涌向火爆的证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大量的国际游资流入我国,尽管政府出台了一列房地产调控措施,但全国主要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在有价无市的情况下依然高位运行,国内证券市场出现大牛市的行情,股价估值水平已明显超出成熟证券市场水平,资产价格泡沫已逐步显现。

3.流动性过剩会加大金融体系风险。银行体系的可贷资金增多,导致利率风险加大;房地产等资产价格上升中产生的“泡沫”,会诱发系统性风险;信贷投放迅速增加,如遇经济形势出现逆转,会增加信贷风险。

二、我国流动性过剩的深层原因

1.贸易资本双顺差导致巨额外汇占款是流动性过剩的直接原因

我国贸易、资本双顺差已持续多年,双顺差导致外汇储备快速增长,外汇占款大幅缯长,2006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06万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增加2473亿美元,2007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53万亿美元,同比增长43.32%,全年外汇储备增加4619亿美元,同比多增2144亿美元,2008年3月末,我国外汇储备余额达1.68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9.94%。我国实行的是结售汇制度,结售汇制导致中央银行为了维持汇率稳定被动地投放大量的基础货币,在乘数效应的作用下,造成国内金融市场货币供给过多,2007年底,我国外汇占款达12.83万亿美元,大约占央行资产总额的70%,这些外汇占款大部分都进入了商业银行,造成银行流动性过多,因此2008年流动性过剩仍将突出。

2.有限的金融资产供给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

我国金融业长期的分业体制,造成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单一,盈利模式以存贷款业务为主,资金运营效率低下。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以吸收存款赖以为生,加上我国经济特有的高储蓄、低消费,促使商业银行的存款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加上近几年在我国的宏观调控中,对贷款规模不断加以限制,使商业银行的贷款困难,造成了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差不断扩大,大量资金积压在银行体系难以运用。

3.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内在原因在于储蓄、消费和投资比例的失调

我国经济结构呈现明显的“两高一低”特征,即高储蓄、高投资,低消费,经济结构长期失衡。十几年来,我国储蓄一直保持高位并呈不断上升之势,2005年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41051亿元,2006年为161587亿元,2007年为172534亿元。从居民储蓄的分布看,我国户均储蓄存款最多的20%家庭,拥有城市人民币和外币储蓄存款总值的65%和89%,而存款最少的20%家庭,分别只拥有1.2%和0.2%。研究表明,收入最低的10%家庭收支大体相抵,其消费倾向达99.8%,而高收入群体由于消费需求有限,消费倾向只有66.4%,致使大部分收入增量沉淀在银行体系内部循环,投资和消费差距不断拉大,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加剧。

三、化解流动性过剩的对策

1.调整宏观调控方式,在以从紧的货币政策为主的条件下注重相关调控政策的协调

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向明显通胀,面对经济过热和流动性过剩的双重压力,完全依靠货币政策调控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目前,我国货币政策调控的频率和力度均是前所未有的,2007年,央行已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6次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但流动性过剩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明显改观,因此,在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的同时,要注意财政政策以及其它政策手段的配合。

2.加快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增加流动性的出口

彻底改变结售汇制,积极推进外汇持有主体多元化,鼓励企业和个人购买和持有外汇,以及购买国外股票、债券等金融资产;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国际竞争,转移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等;贯彻国家对外发展战略,加快国家外汇投资管理公司的运作,购买战备性资源、设备和技术,加大对海外的直接投资,逐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3.树立大金融的观念,金融业由分业尽快走向混业,消除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壁垒

为证券公司、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之间广泛而深入地融合提供条件,促使商业银行进军资本市场,从根本上解决货币市场资金过剩和资本市场资金不足的问题,形成金融市场平衡发展的新局面。

4.加快银行体制改革,转变商业银行单一的业务模式

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改变盈利模式,拓展商业银行的运作空间,开展投资理财业务,发展公司和私人理财增值服务,发展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理财托管产品,将储蓄存款转化为理财资金,逐渐改变商业银行的生存方式。

5.调整金融产品结构,鼓励金融工具创新

推动资产证券化和企业债券发展,设计多种组合的利率、汇率新产品。使金融投资的工具不断丰富,可选择的投资品种不断增加。

6.努力扩大内需,着力促进消费较快增长

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促进国内消费中的积极作用,大力加强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方面的支出,完善教育和卫生等公共服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适度增加财政在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进一步完善消费政策,鼓励扩大消费,同时进一步改革分配制度,增加居民收入,大力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消费水平。

参考文献:

[1]徐丰,刘行.对当前流动过剩的解读[J].财经界,2007(7).

[2]钟阳.流动性过剩的三个层次原因分析[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07(6).

[3]赵磊.对当前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深层思考[J].南方金融,2007(7).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上一篇:结合股权激励结构变量的财务危机预警实证研究 下一篇:股价变动对居民消费支出影响的协整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