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见水位

时间:2022-07-03 06:45:02

摘要:地下水评价是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重要内容,在国标《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要求勘探时应量测初见水位,但是实际工作中在测量方法、概念上颇有争议。笔者参阅了一些文献,加上工程实践,拟对初见水位问题作一浅析,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初见水位

0.引言

地下水评价系岩土工程勘察中的重要内容,在《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对地下水的勘察要求,水文地质参数的确定,地下水的作用分别作了指导性的说明。在相关教科书和规范中,对稳定水位的定义,参数的确定,地下水作用的评价均作了详尽的阐述,概念比较明确,参数确定方法全面,对工程建设影响评价方法容易理解。但是,对初见水位则涉及甚少,而且有时概念模糊,影响了实际工作中对初见水位的量测、评价。

1.地下水分类

地下水和地表水及其他水体相比较,无论从形成、分布,还是从性质、作用,均显得复杂多样。地下水的多样性和变化复杂性是划分地下水类型的基础,而地下水的分类,又是揭开地下是水内在差异性,充分认识和把握地下水的特性及其动态变化规律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地下水按埋藏条件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三这种类型,前者存在于饱气带中,后二者则属饱水带水。其中,上层滞水是潜水的特殊类型。此外,按含水层空隙性质,又可分为孔隙水、裂隙水及盐溶水三类。

2.初见水位

2.1潜水含水层初见水位

从土体含水量、湿润状态来看,当土体孔隙中无水或含少量的水,即土体处于干燥状态,当土体中大部分孔隙中已充有水,即为湿润状态,当土体中所有孔隙中都充满水,则土体处于饱和状态。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7.2.2条明确指出:“遇地下水应测量水位”(即初见水位),而且是强制性条文。但是,土体在饱和状态下并没有遇到有明显水迹的地下水,因此就谈不上水位,只有进入孔隙潜水,才能见到水位,才有量测水位的要求。

从初见水位概念来看,当钻孔(井)达到某深度,已显见明显水迹,这个深度即为初见水位。但是,对于饱和土体,而无水迹出现,所以饱和土体深度不是初见水位。

此外,凡是现场搞过施工的工作人员都清楚,当基坑挖指至饱和土体时,基坑内不会有水出现,而当基坑挖至稳定水位深度时,基坑内不会立即有水出现,要稍等一段时间后,才有水慢慢渗出。基坑深度挖至初见水位深度,基坑内才会立即有水出现。同时,事实证明,当基坑内见水后,水位只会上升,不会下降或消失。我们也可反过来这样看问题:当一个地区经过长时间的干旱无雨,地下水位下降,上部一定深度内土体很干燥,这时下了一场雨,近地表土体已呈饱和状态,但向下一定深度内,土体仍很干燥,那就不可能把饱和土体看成初见水位,即使地表有水,这也不是地下水,而是地表水。

因此,我们认为潜水含水层的初见水位不可能高于稳定水位,并且稳定水位与初见水位的差值较小。

2.2承压水含水层初见水位

充满在两个稳定的不透水层(或若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重力水称为承压水。其中,上部不透水层(或若透水层)的底界面和下部不透水层(或若透水层)的顶面分别为隔水顶板和隔水底板,分别构成承压含水层的顶、底界面。钻进时,当钻孔(井)揭露承压含水层的隔水顶板就见到地下水,此时井(孔)中水面的高程称为初见水位。此后,水面不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稳定下来,不再上升此时,该水面的高程称为稳定水位。因此,对承压含水层而言,初见水位一般低于稳定水位,且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的差值较大。

3.结论

综上所述,初见水位不可能高于稳定水位,若高于是不合理的,与事实不符,资料不真实,会给设计和施工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般来讲,无论是潜水含水层,还是承压水含水层,其初见水位都低于稳定水位。潜水含水层初见水位与稳定水位的差值较小,且差值越小反映出潜水含水层的透水性越好。承压含水层初见水位于稳定水位的差值较大,并且差值反映出承压含水层的水头高度。

参考文献:

[1]任天培主编,《水文地质学》,地质出版社,1995

[2]顾晓鲁等主编,《地基与基础》(第三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上一篇:超声波无损检测在混凝土缺陷评定中的应用 下一篇:浅谈建筑结构加固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