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复杂论的局限与反思

时间:2022-07-03 06:05:53

教学复杂论的局限与反思

【摘要】教学在理论的语境中,被构造成一门科学、一门艺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三种取向是对“教学是什么”这一问题的侧面回答。三种取向对教学的理解有着自身存在基础与局限。把教学当成科学导致机械论,把教学当成艺术则导致了空泛化,当成复杂系统则彻底的物化了教学。教学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需要从各类理论规定中脱离出来回归其实践性与现实性。

【关键词】教学科学;教学艺术;教学复杂系统

教学是什么?这是一个关于教学本体的发问。对它的回答关系到对教学的理解,也关系到整个教学理论的建构和现实的教学实践过程开展。当前对于理解教学是什么主要有三种声音:教学是一门科学,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们各自的产生有着独特的背景,理解这三种取向的局限及相互关系有助于对教学研究提供一个清晰的思路并批判的给当前的教学论研究定位。

一、教学作为复杂的系统概述

20世纪70-90年代,“涌现了一大批自然科学前沿的理论――耗散结构论、协同学、超循环论、混沌与分形理论等,它们中的概念、原理和思想被发现具有共同性,即都是从不同方面研究从简单到复杂特性的自组织系统和过程,如事物从无序到有序的耗散结构过程,多组分的竞争和协同过程,开放性,演化的多样性,混沌和分形在时间和空间中的结构复杂性,等。”与传统科学范式的线性、均衡、简单还原不同,复杂性科学致力于研究非线性、不均衡、复杂系统带来的新问题。

一般认为复杂性系统具有以下特征:①非线性(不可叠加性)与动态性;②非周期性与开放性;③累积效应(初值敏感性);④奇怪吸引性;⑤结构自组织性(分形性)。

复杂性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开始用这种思维描述和理解世界。在复杂性科学范式下,课堂教学具有相应的特征。

(1)非线性的,在教学系统中由于各要素相互联系、彼此影响,任何微小的变化都可能对整个系统产生影响。

(2)自组织的,课堂中师生多个作用者发挥着各自的主动性,并非被动地接受他人组织好的知识系统。

(3)不可还原的,教学作为一个整合性的活动不能用还原的方法拆解为各个组成要件。

(4)开放的,教学系统作为社会系统、教育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不断地保持着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

还有很多特性包括教学系统是非确定的,无序的,偶然性的,混沌的等等。教学几乎具备了复杂系统的一切特征。这种特征的出现是滞后于科学语言的出现的,即在复杂科学的语言习惯、概念体系还没建立之前,研究者是不会用这样的语言来描述教学的。所以,用复杂科学的语言来描述教学现象是一种语言借用。

它在表达教学的复杂性上有着独特的作用。指明了教学作为人类活动是一个人、环境、时空相互作用且充满偶然、不确定的、不可预测的复杂活动。对于消解教学中的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有着强有力的冲击。也便于教师在进入教学之前能够带着“危机意识”,准备好去迎接与处理课堂中的变数。

二、教学视作复杂系统的局限

借用系统科学对教学进行“深描”可以说是理论粗糙地套用的结果。是对科学的无目的的崇拜的结果。形形的科学词汇开始蔓延到渗透到教学语境中。

学校就是一部分人以教师角色,一部分人以学生角色为共同的教育教学目标的“聚集”、教学中的信息流被解释为特定“教学场”中的“流”,学生作为“信息节点”也是信息场、教学中可观察到的媒体被称为“积木”。“奇异吸引子”将系统导向不平衡的状态,“收敛吸引子”使课堂倾向于静止和平衡,因而奇异吸引子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在这种概念的建构下,教学其本身的意义其实已经消解了,它不再是教育意义的教学,只是一种人类活动――和其他一切人类活动没有区分的活动――被一种理论所解释。因为这套系统科学的“语言”已经被用来描述与解释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不需要概念的变化。可以说这是一种僵化的语言习惯或者是研究习惯所造成的。

系统科学“语言”对教学的描绘愈发的深刻,对教学就愈发的远离。它远离了日常的教学语言,也远离了教师、学生等教学中的生命体。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教与科研人员或教学服务人员,只有掌握了一个脱离生活实际的系统科学的语言,才能真正的了解那些突兀的概念的意义,而且这种理解是在一个严格的科学语言下的理解,是被系统科学这个体系所规范化了的语境中的理解,知识在此异化了。

三、教学复杂论的反思

教学被当成复杂系统则走进了一种精确化科学语言描述教学的道路。它是在系统科学的理论温床上生长出的。借用了科学发展所带来的新概念与新视角来审视这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活动。而后者走进的是科学至上的“物境”。

教学是人类的一种复杂的社会实践,能用复杂科学来进行一定程度解释,但并不意味着教学就是复杂,需要套用复杂科学的话语进行描述和解释教学现象和规律。

参考文献:

[1]吴彤.复杂性和非线性研究及其哲学问题评述[J].哲学动态,1999(12):31-34

[2]宋学峰.复杂性、复杂性系统与复杂性科学[J].中国科学基金,2003,(5).

作者简介:

江超(1989~),男,重庆垫江人,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从事课程与教学论研究。

上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法浅析 下一篇:如何让学生在初中体育教学中体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