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时间:2022-07-03 05:44:00

浅析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

摘 要:通货膨胀是市场经济下不可避免的产物,是普遍存在的宏观经济现象。不过,早期的对通货膨胀的大多数研宄的研究背景都是处于封闭经济条件下的,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的贸易开放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对外贸易的规模不断扩大,进出口商品结构、市场结构不断变化。与此同时,中国的通货膨胀也经历了巨大的波动。对比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通货膨胀的发展变化和贸易放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看到,随着贸易放的进程的不断推进,国际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我国的通货膨胀的形成和变化发展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每当世界经济出现危机,国际贸易出现下降的时候,中国的通货膨胀形势都会出现显著的变化。因而有理由认为贸易开放在中国的通货膨胀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贸易;通货膨胀;影响

一、通货膨胀定义及识别

1、通货膨胀的定义

通货膨胀的定义,西方经济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论,但大体可分为"物价派"和"货币派"。"物价派"学者如保罗・萨谬尔森(Paul A. Samuelson)等人的观点是,侧重通货膨胀造成的后果,从一般物价水平持续普遍的上升来定义通货膨胀。而以货币主义领军人物弗里德曼(MJ Friedman)为代表的"货币派"则从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出发,认为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源于货币数量的发行超过社会产出的增长率,也就是流通中的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际的货币需求量。但是"货币派"的定义有一定缺陷,如无法解释众多发展中国家产生通货膨胀的原因,难以科学地测定货币需求量等问题。因此,西方经济学文献中,"物价派"的关于通货膨胀的定义使用的较为普遍。

综合起来看,通货膨胀是一个价格总水平持续上升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货币价格持续下降或货币不断贬值的过程。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第一,通货膨胀定义中的"价格总水平"是包括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而非个别商品或服务的价格水平。第二,通货膨胀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上升过程,而不是短暂性、偶然性地上升。第三,由于政府管制的存在会使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表现得不充分,因此,有必要对公开的价格总水平上升和变相的价格总水平上升进行区分。

2、通货膨胀的分类

根据新凯恩斯主义的通胀率理论通货膨胀主要有三种形式:需求拉动型通胀,又称超额需求通胀,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整体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理论认为通货膨胀就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成本推动型通胀,是指在不存在超额需求的情况下由于供给成本的提高而引起的价格水平的持续和显著的上涨。来自供给方面的冲击主要是指受国际市场供给数量和价格的变化,劳动生产率变化以及农业的丰欠而造成的"工资推动"或"利润推动"。固有型通胀,是指由合理预期所引起的,通常与物忧^资螺旋有关的。工人希望薪酬持续提高,其费用传递至产品成本和价格,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固有型通胀反映的是已发生的事件,因而被称为"残留型通货膨胀",又称"惯性通货膨胀"。

另外,通货膨胀还有输入型通货膨胀和北欧模型等形式。输入型通货膨胀。针对"输入型通胀"理论的研宄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Phillip Cagan (1980)认为"输入型通货膨胀"是一种"国外冲击因素,并且他不能被国内的货币约束及时控制住"。Michael R-Darby (1981)将输入型通货膨胀定义为"这种物价水平普遍上涨的趋势是由超过供给的有效需求的异常流入,或不断增加的进口成本引起的"。其本质就是反映国际因素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核心内容是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机制和效应。由于输入型通胀是开放经济环境下的产物,一般来说,经济开放程度越大,其发生的概率也就越高。北欧模型。瑞典学派的北欧模型是非货币主义关于通货膨胀国际传递分析的最为完善的理论模型,又称"经济放型小国的通货膨胀模型"或"斯堪的纳维亚模型"。1970年由挪威经济学家奥克鲁斯特(OddAukrust)提出,分析对象是国际贸易中的小国,即对外经济依赖性强但无法影响世界市场价格的小型开放经济或海岛经济的通货膨胀问题。

3、通货膨胀的判断标准

人们通过编制各种物价指数来测度价格总水平的上涨程度,以判断是否发生通货膨胀,以及确定通货膨胀的高低程度。现在西方各国为了测度通货膨胀水平,而采用的物价指数主要有消费物价指数(CPI)、批发物价指数(WPI)和国民生产总值折算数(IPD)。我国较为常用的价格指数主要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生产价格指数(PPI)。此外,还有一些其它的价格指数。

根据国际惯例,当CPI大于3%的增幅时,认定为是温和的通货膨胀;而当CPI大于5%的增幅时,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当cm大于6%的增幅,就是恶性通货膨胀。西方主流观点认为通货膨胀率为0可能会伴随较高的失业率和较低的产出水平,因此一个可预期的缓慢上升的物价水平能够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也就是说温和的通胀对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好处。而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学者,如陈彦斌(2008)提出,把4.5%作为我国的通货膨胀警戒线,因为我国经济发展较快,因此不能用发达国家3%的通胀率标准定位为温和型通货膨胀。因为他们认为,在高经济增长率的条件下还把通胀警戒线定为3%会给经济发展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二、通货膨胀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产生

通货膨胀用最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超额的货币追逐有限的商品"。进出口贸易作为一种"货币和商品的国际运动"必然会作用于我国的货币和商品供求,进而影响其一般物价水平。众所周知,商品和货币都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且在步步升级的科技革命中逐渐向深、广两个方向发展。事实上,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生产的增长速度。90 年代前,世界生产每增长1% 所引起的国际贸易增长为113%,进入90 年代后所引起的贸易增长率上升到2%。至今,国际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并行发展,互相促进,共同成为世界经济和各国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成为国际通货膨胀的主要媒介和枢纽。

进出口贸易得以影响通货的最深层的机理就在于各国不同的社会发展水平,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国别价值与国际价值的差异。商品价值量是由世界劳动的平均单位决定的,即由生产这种商品的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进出口贸易中商品的价值以国际货币计量,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一般来说,只有在生产该商品的整个国际社会劳动生产率发生重大变化时才有一定的跃迁。商品的国别价值则常直接以该国货币来表现和计量,具有不少的不稳定因素。那些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的装备水平、劳动者的熟练程度以及生产组织管理水平都相当高,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加速发展使其劳动生产率几乎永远处于领先水平。

从社会总体来说,世界商品总供给不断扩大,货币总供给随着价值总量增加也不断增加,但这种增加量在发达国家与我国之间的分配是不公平的。发达国家主要生产高科技垄断性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这就使其在总价值分配上处于绝对优势,使相当一部分增货币以高价商品出口的途径传递到我国;反之,我国多是些"量"的扩张,很少有"质"的飞跃,多为了国内资本积累超额发行货币,为"促进出口"使本币贬值,从而不仅没能改善其贸易条件,反而引入了通货膨胀。进出口贸易收支改变了外汇储备量,影响国内货币供给量,进而间接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正因如此,至今发达国家能在社会生产总值低速增长的情况下保持较低的通货膨胀率;而我国却在社会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的情况下都难以降低过高的通货膨胀率,进而出现经济增长率递减趋势与通货膨胀率递增趋势同时并存的局面。

三、进出口贸易对通货膨胀的影响

1、贸易差额导致的货币供给量变化

一国对外贸易的差额会影响本国的外汇储备量,使中央银行的货币资产结构发生变化,形成外汇占款;而外汇占款的增长或减少,会影响本国货币投放总量变化,进而影响国内通货膨胀水平。其传导机制是:进出口差额--外汇储备--外汇占款--货币供给量--国内通货膨胀水平。从国际收支来看,我国对外贸易和直接投资长期呈现出双顺差状态,2012年底,进出口差额为1831亿美元,同比减少了6.4%,近两年我国的对外贸易顺差虽然有所收窄,但在2011年上半年仍实现了449.3亿美元的顺差。高额的贸易顺差直接导致了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增长势头,央行公布的2011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显示,我国外汇储备余额截至6月末已飙升至31975亿美元,同比增长30.3%。分析机构数据显示,这是外汇储备增幅自2008年10月以来33个月中首次超过30%。面对高额的外汇储备,国家必须在市场投放相应的人民币,高达3.2万亿的外汇储备形成了巨额的外汇占款,随着外汇占款的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量随之增加,引发物价上涨,给我国带来巨大的通胀压力。

2、进口贸易与劳动生产率传递的路径

中国开放的过程其实体现在出口劳动密集型、技术含量低的商品上,而进口的通常是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型的初级产品和工业生产必需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外溢效应带来的技术改善,并未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在国际市场上以低价格优势为最大竞争力的特点。这也就决定了中国进口的商品或者服务价格相对更高于国内价格。所以,国际市场上石油、原材料等价格上涨时,导致国内进口这些基础产品的价格增加,从而引起国内生产产品价格上涨。在关税水平一定的时,不存在关税水平减低对进口价格的抵消效应,所以进口额的增加将对国内通货膨胀造成正向的影响。

对外开放带来了生产要素的跨国界流动,而隐含在进口商品中的先进技术和工艺也能较好地被国内同行业通过"干中学"的模仿而吸收,进而被推广,这样通过进口能较好地影响和提高国内劳动生产率。生产率的提高降低了生产的单位成本,从而也有利于抑制价格的上涨。与此同时,由于前期国内劳动力市场处于过剩状态(主要是非熟练劳动力),但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在产业升级中政府也采取了培训、教育非熟练劳动力的措施,这样不至于因为对外开放而导致某些类型的劳动力效率不能提升而影响国内物价水平,但是由于没有对服务贸易进行分析,所以服务贸易带来的影响通货膨胀可能为正。因此,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通货膨胀水平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3、加工贸易方式

贸易方式多样化是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一大特点,这也是发达国家凭借其现代科技占领国际贸易优势的一种手段。但是,我国的国际贸易方式比较单一和落后,这就使其对外贸易的活动领域、规模以及竞争能力都相当有限,外贸的经营管理水平又差,特别是非价格竞争能力低,因而多依赖价格竞争方式:抬价进口,压价出口。目前,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和加工贸易出口比重高达97%(各占一半左右),其中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贸易额就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37%(其中出口比重为 28%)。加工贸易表面看起来不影响国内物价水平,其实,除外商提供主要原材料和零配件外,我方投入了大量劳动力、水电、厂房、设备及部分辅助材料,这必然通过"前向连锁"和"后向连锁"影响国内的工资、水电费及相关设施物料的价格。租赁、互购及补偿贸易在购进机器设备和技术时常高估价格,若引进的技术设备能充分发挥作用,就不会出现多大问题,否则,从多方面减少国内商品供给,同时增加货币需求。在易货贸易中也因贸易地位的悬殊而产生种种不等价交换现象。由于科技落后、信息不灵、市场不完善、国际信誉不高,使其在包销、、寄售、拍卖及招标投标交易活动中常处于不利地位,更不敢接近商品期货市场,从而处处为通货膨胀敞开着大门。

四、防范进出口贸易引发通货膨胀的对策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这将导致前述的两国贸易模型更加符合现实,总供给总需求的相互影响将继续深化,并且根据国际经验,中国的重工业发展还有15年左右,而中国对国际资源的依赖也至少不会少于10年,所以在国际资源的价格将继续攀升的情况下,防范供需对通胀的影响和成本对通胀的输入显得尤为迫切:

1、加快对外贸易结构调整

加快对外贸易的结构调整,尽快完善出口措施。要调整出口补贴的方向,将出口补贴的重点转向产品价值链的研发环节,调整现行的科研和技改政策,推进国内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促使我国产业获得动态的比较优势;要加强宏观调控,进一步整顿出口秩序,加快建立市场经济的价格运行机制,尽快形成与国际接轨的价格体系,加强对出口企业的协调管理,避免因出口企业低价竞销而引发贸易摩擦,导致出口市场和效益的流失;要强化中介组织的功能,为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应提高现有行业协会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涉外的律师、会计、审计服务体系,同时加强外经贸管理部门及海关、外汇、保险、银行、商检等机构的网络化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率、规范化的服务。

2、参与进口定价权

争取进口商品定价权和进口市场多元化。虽然中国是许多大宗商品的原料主消费国,但当前中国参与国际市场商品定价权的能力有限,所以中国应该利用自身在国际市场的地位逐步寻求国际市场价格定价机制的话语权,并能通过建立相应的联合市场和大宗商品的期货市场等,寻求自身进口价格的合理性,政府和商会、协会等应积极努力开拓低成本国家的进口市场,实现贸易地理方向上的进口市场多元化。

3、加强国内价格监测预警

加强国际国内价格监测预警,完善关键物资储备体系。中国的价格监测主要着重于国内市场,而更多地忽视了对国际市场关键产品价格的监测和预警。在没有实力决定国际价格的情况下,利用对国际商品价格的正确判断来引导进出口策略和国内相关物资的生产储备是一个很有效的抵制通胀输入的措施。价格的上升并非在一夜之间,有其发展的阶段过程,但是一旦发生,调节手段传导到商品价格会有或多或少的时滞。以目前持续上涨的农产品为例,中国的农产品价格预警体系缺位,而农副产品具有先天的生产周期,所以在反通胀中便处于了不利位置。同时,为了保障国家安全和人民生活,对于石油、粮食等重要物资必须进行国家战略储备,从而在发生突发性事件时控制国内物价,减轻国际通胀的冲击。

4、建立商品价格调节基金制度

价格调节基金是政府为了应付某些商品突发性的市场价格波动,专门筹集建立的用于调控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价格的专项基金,它是供需决定价格下的有效补充。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体系,比如美国的价格支持补贴制度和日本的价格平准基金制度。在应付国际通胀传导方面,完善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可以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国家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并未能有效完善和全面启动,所以价格管理部门应当在借鉴已实行此制度的地方政府的经验教训,尽早在基金的征收、入库、使用、监管四个方面进行规范,从而使它在抑制通胀输入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5、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通货膨胀已经成为国际现象,在世界经济联动效应下,仅凭一国国内的调控无法完全有效地实现经济平稳的目的,所以国际上的协同合作是极其关键的。对于中国来说,人民币升值是一个良方,虽然它也会有相应的副作用,比如抑制了出口,但是如果政府能有效地降低储蓄率和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这将会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既有效抑制了通货膨胀,又改善了经济结构,用名副其实的三驾马车均衡地拉动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余珊萍.论开放经济下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J].东南大学学报,2002,(3).

[2]黄宪慧,韩海波.中国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基于因果关系的检验[J].经济理论研究,2006,(1).

[3]游德升.我国进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经济师,2007,(6).

[4]刘华,卢孔标.进出口贸易与通货膨胀的国际传导--基于中国数据的实证检验[J].金融与经济,2007,(10).

[5]温浩,朱建勋.我国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货膨胀的影响[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3).

[6]田文.进出口贸易对国内通胀的影响路径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8).

[7]毛诗琪,熊德平,薛雯雯.通货膨胀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分析[J].价格月刊,2011,(7).

作者简介:张梦,西安外事学院2010级学生。

上一篇:青少年音乐教育的误区与偏向分析 下一篇:地方高校创业教育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