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李白的消极避世思想

时间:2022-07-03 11:09:33

谈李白的消极避世思想

【摘 要】生活在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以及自幼接受的儒释道各家教育,使得李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复杂性。素被人们称为“谪仙”的李白,思想中的些许消极避世成分,掩盖不了他“功成身退”的主导思想,他的落脚点,在于“功”,不在于“退”。

【关键词】李白;消极避世;积极入世

生活在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着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以及自幼接受的儒释道各家教育,使得李白的思想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儒家的“兼善天下”的思想,使他有“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的抱负,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赠韦秘书子春》二首其一)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儒家的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想容,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了起来,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但狂放自信如他,也有不如意的时候。国家的强大,鼓舞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了他拯物济世的热望。他在许多诗歌里借历史人物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他甚至幻想过一种君臣之间互相礼让尊敬的平等关系。当他意识到这种想法不现实时,他又极力称赞那些功成身退的清高人物。在受吴筠推荐,唐玄宗下诏征服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时可以想见得,当真治理向破灭时,“吾噫出西京”的绝望心情是沉重的。“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书情题蔡舍人雄》),离开长安再次开始漫游生活。从他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不愿出世的,可以说,入仕报国才是他的本心,他是有雄心壮志的,或许他在某个不顺义的时刻会像我们常人那样发一下牢骚,但他也会马上笔峰一转附一句充满自信与希望的诗句以挣正气,传递给人一种正能量。

《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梦境的自由美好,加强了他对现实中权贵的憎恶和反抗,求仙神话是神往的,但是他也明白这种生活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排遣忧愁的手段,有人把这首诗归入消极避世一列,在我看来是极不合适的。“我本不弃世,世人自弃我。”他也只是在不得已的时候只能寄情山水罢了,他在《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把这种悲愤痛苦难以排遣的心情,抒发到了极致:“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这首诗起落无际,断续无端。仰怀古人,壮思欲飞;自悲身世,愁怀难遣。好像整个人生只有驾着扁舟遨游江湖一条出路。是人在坎坷仕途上的茫然失路的强烈痛苦在《行路难》中表现的非常直白,“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似乎是对自己迷茫前途的一种无奈的呐喊,但是,这种苦闷却在结尾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消失殆尽。在《梁甫吟》中“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倏烁晦暝起风雨。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悲愤声中充满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直到诗的结尾,他一直高扬着胜利的信心“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风云感会起屠钓,大人臬兀当安之!”

李白一千多年来被人们称为“谪仙”“诗仙”,但是他到底还是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其中心思想更完全是在从政而不在隐逸求仙。有时他思想前后矛盾,在《登金陵冶城西北谢公墩》中说“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在《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中却说“若待功成拂衣去,武陵桃花笑杀人”。从这种矛盾中可看出他的确是“好神仙非幕其轻举,将不可求之事求之。欲耗壮心,遣余年也。”可见其隐逸是在求仕之心不成时,打发时间的无奈之举。孔子说:“天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玄宗天宝年间,正是唐由有道向无道转变的过渡时期,天才诗人李白此时该隐还是该现呢?是要贫且贱呢还是富且贵呢?这种矛盾纠结在他心里,最后通过痛饮,以一首《将进酒》发泄出来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死给人一种及时行乐的庸俗思想,然则一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信心转眼代替消极悲叹,将消极思想一扫而光。

消极避世绝非李白本意,或是一时无奈之举,他的诗作中,更多地还是展示在他的报国爱民方面。李白对国家强大统一非常关怀,他像盛唐边塞诗人一样,对保卫祖国边疆的热血战士做过热情的歌颂,如《塞下曲》之一写到“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用“横行负勇气,一战静妖氛”(《塞下曲》其六)鼓舞前方士气,用“玉关殊未入,莫长嗟”(《塞下曲》其五)安慰后方家属,无不体现其爱国精神。安史之乱面对国家的危难“试借君王玉马鞭,指挥戎虏坐琼筵”(《永王东巡歌》),被捕入狱后,“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这种全不计个人得失,一心以国事为重,不以己悲却以国事忧的博怀,堪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宁苦身以利人”的大无私的爱国爱民精神相媲美。

总之,单说李白的思想是消极避世的,是一种片面的说法,我们从他的诗歌中,不仅有看到他失意落寞时悲吟,更多的是他狂放不羁恣意潇洒的处世之道和乐观向上爱国欲救国的人生态度,再有,就是他的隐逸求仙的外表下留露出的对人民的同情,对误国害民的乱臣贼子的痛恨之情。

【参考文献】

[1]游国恩.中国古代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谈布龙菲尔德《语言论》中的语义思想 下一篇:谦语在医患关系中运用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