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

时间:2022-07-03 09:27:34

浅谈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169-02

摘 要 本文主要探讨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审计的历史发展的回顾与发展,进而理清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及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 审计 社会经济结构

1991年国际审计准则委员会给出的审计定义是:审计是指对某一企业的财务报表或有关的财务信息进行的独立的审查并进而发表意见。当然,这个定义也许并不完整,但它指出了审计的最基本的活动是对财务信息的审查与发表意见。其他的活动如评价、咨询等都是从基本的活动中发展而来的。而社会经济结构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从审计的历史发展看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

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及经济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的产生

审计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生产力低下的原始社会是不需要审计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剩余产品并为少数人所占有,而财产物资的所有者往往不能直接管理和经营这些剩余产品而委托他人代为管理和经营。为了保证委托经营的财产的安全完整,就需要另有他人去了解经营者是否忠于职守、财产物资是否安全完整,等等。这就是最初的审计活动,它萌生于奴隶社会,因为只有到了奴隶社会,才会有少数人占有剩余产品。

我国审计大约产生于奴隶制的西周时代,其主要标志是主持审计工作的“宰夫”官员的出现。宰夫的职责是全面审查各官府的财政收支,监视群吏执行朝法并向上级乃至帝王报告。但宰夫自己并不负责任何财务及财政收支。

西方国家的审计,同样萌生于奴隶制度下的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审计人员以“听政”(audit)的形式,对掌管国家财务和赋税的官吏进行审查。这种“听政”实质上就是一种经济监督工作,即萌芽状态的审计。

2.审计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审计也发展起来。在奴隶社会中,经济不发达,剩余产品很少,因此,审计只是一种附属的工作。审计的规模很狭窄,同会计往往合二为一。如在西周的宰夫一职,从属于小宰、大宰,并非一个独立的审计机构。到了封建社会,社会经济结构进一步复杂,审查规模进一步扩大,简单从属的审计工作无法满足需要。在中国的秦汉时期,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实行中央集权制。国家的法制比西周时代更为健全,同时会计核算也得到加强,审计开始同会计分离,逐步趋向独立。故考证,在秦汉两朝,国家的中央政府设置御史大夫的官职,主管全国民政、财政和财务的监察工作。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标准都必须呈报御史大夫审核,这就是所谓的“上计”制度。在今天看来,“上计”制度就是审计监督制度的雏形。

而西方的封建社会经济远不如中国发达,相应的那里的审计活动、审计制度也远不及中国活跃和健全。

3.现代审计的诞生

尽管古代审计制度中国比西方更健全完善,但现代审计则诞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经济结构变革所决定的。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极大的解放了生产力,生产规模比封建时代大为扩张。这就促进了经济管理的发展。而审计作为经济管理的一部分,也相应发展起来。与此同时,社会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小农经济结构被扬弃,而代之以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经济结构。社会经济结构变革的最明显的标志就是股份公司的出现,从而导致两权进一步分离。公司股东为了保护自身的经济利益,专门聘请会计专家,对公司帐目进行独立审核,以查实公司的财务状况及利润数额。这些独立从事查账业务的人员,被称为“注册会计师”。1862年,英国修订后的公司法正式规定,股东可以聘用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审计人员”对公司的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进行审查,并提出查账报告书,供股东查阅。这种审计的特征是:它开创了由与被审计者无利害关系的第三个人对财务报表进行独立的审查鉴证。

二、从现代审计的发展看审计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关系

现代经济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在更大规模上的分离。这一点使现代审计的职能、作用和规模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纵观审计的发展史,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是审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和前提。然而这并不足以充分解释审计的根源。如果所有的公司经理和政府官员都能全心全意的为股东、为人民服务,那样审计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客观事实并非如此,这是因为资产所有者的目标和经营者的目标并不一致。所有者是通过资产的经营管理达到利润(效用)最大化,而资产管理者的目标则是使其自身的利润最大化,而这个利润是其获得的报酬的利润与其付出的努力的负效用之和。由于两者的目标不同,所以常常会发生冲突。虽然在现在的委托――理论中,通过使管理者的报酬等于其努力的边际成本,也等于他努力创造的边际利润,双方能达到一种均衡,双方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这种均衡往往只存在与理论之中,因为,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并非完全有效率。低效率市场的存在是因为信息不完全或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当人为委托人工作时,工作的成果同时取决于投入的努力和不由主观意识决定的各种客观因素,且这两种因素对委托人来说无法完全区别时,就会产生人的“道德风险”。人的努力状况只有其自身清楚,所有者很难直接观察到,这就形成了一种信息不对称情况。

如果人对工作有很高的忠诚与责任心,就不存在道德风险,或者人类社会到达了这样一个阶段,劳动本身成为第一需要或愉快的消费而非谋生手段,那么也不存在这样的问题。在这之前,只要存在两权分离,这个问题就必然存在。那么在市场经济的体系中,这个问题应当如何解决呢?首先,劳动力的市场机制约束了经营者的道德风险。尽管道德风险难以观察,但在一段较长时期还是会逐渐暴露出来。一旦暴露,对经营者来说就不是一件好事了。其次,还可通过报告制度、激励机制、监督体系来解决信息不对称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要使这些机制有效的发挥作用,就离不开审计活动。

首先,来看报告制度。企业的财务报告是有经营者编写的,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书面文件。这是纠正不对称信息以及考核经营人员业绩的客观依据。更重要的,这是投资人进行决策的基础。但是,由于报告由经营者编写,难免会有溢美之词,甚至会由误导或虚假的信息。因此,财务报告应当由与企业无利害关系的第三者进行独立坚定,以保证财务报表真实公允,这就是审计存在的根本原因。没有审计,很难保证客观公允的财务报告。

其次,来看激励机制的实施。有效的激励机制同样离不开审计。众多的激励机制将企业的利润同经营者的奖励挂钩,企业的利润越高、经济利益越好,经营者的报酬也会水涨船高。但是,这种激励机制也给予经营者欺骗的动机。他们常会人为的调节利润水平,使自己获得较多的报酬,而这是以降低企业价值为代价的。由此可见,无利害关系的第三者的独立审计,是使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效力的必要措施。

最后,审计不但是整个监督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其他监督控制措施成功实施的必要条件。例如,经过审计的财务报告和其他信息给监事会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董事会还可以委托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检验经营管理方针的合理性、有效性,等等。

此外,在现代社会两权严重分离的经济结构下,信息不对称越来越向资产管理人倾斜。众多股东只能依靠有限的资料,如中期报告和年度报告了解企业状况,进行投资决策。这样监督成本必然越来越高。由独立、专门、有经验的作为第三者的人员代表股东的审计是降低监督成本、提高监督效率的有效途径。企业规模越大、股东数目越多、股权越分离,审计在降低审计成本的作用就越明显。这就是现代审计发展成熟的根本原因。

参考文献:

[1]董佳.关于审计期望差距问题的探讨.交通财会.2009.7.

[2]穆蓓.小议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的集权与分权.财会研究.2008(15).

[3]卢天如.企业年报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财会研究.2001(09).

上一篇:对会计信息化的民企集团财务控制的研究 下一篇:如何加强石化公司内控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