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原因分析

时间:2022-07-03 02:29:54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舞弊的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是社会经济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然而这些年来,我国的会计信息舞弊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我国的会计信息舞弊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我国审计署自1983年成立以来,每年都审计出大量的违纪金额。从估计总体违纪金额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相比来看,1983年至1998年共16年中,有15年的估计总体违纪金额超过了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半,其 中7年的总体违纪金额超过了当年的国民生产总值,1998年的总体违纪金额更是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3.45倍。从财政部会计信息质量抽查的结果来看,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普遍,不少企业违纪问题十分严重。其中第一号公告中被抽查的110户酿酒企业,有102户有不同程度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第三号公告中在经社会审计机构审计的100户企业,有81户存在资产不实的问题,有83户企业存在损益不实的问题;第五号公告中抽查的159户企业有147户资产不实。另外很多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自从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上市公司申请配股的条件之一后,上市公司在净资产收益率上存在着明显的操纵行为。特别是上市公司当事人为达到提高分红数额、博取股东信任,刺激股票价格,表示营业或偿债能力强,隐瞒营业亏损,减低甚至逃避纳税等目的,披露虚假会计信息,以蒙蔽股东、债权人、银行和政府部门。尽管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会计信息是必须经过注会计师审计的,并且有专门的监督机构,但仍不能为社会公众所信任,邱学文(2000)于1999年上半年对100名社会公众证券投资者作了调查,33%的被调查者不信任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41%的被调查者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持“有疑虑但不确定”的态度。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激励和会计控制的弱化

会计是企业经营信息向投资者和贷款人传递的一种机制,因而是降低相关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一种装置,其原本职能是反映。然而会计的作用并非止于对经济现实的反映。在人的能动性之下,会计具有特定的衍生职能,即财务报告使用者利用会计信息对管理当局进行激励和监督的作用。所谓会计激励是指会计信息构成了高级管理层激励的重要信息基础,西方会计界对高级管理层激励问题主要坚持了两个基础:财务会计信息和股票市场价格,而股价也部分地反映了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所谓会计控制,一种策略是将会计的监督权下放给专门监督经理行为的人――董事和董事会,另一种策略是将之上升为法律、法规和准则。显然,激励的优化有利于鼓励管理当局“说真话”,而会计控制的优化能够为激励契约提供更加真实的信息。而实际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首先企业激励权安排不当、报酬水平低、领酬低的现象必然导致内部会计控制动力的缺乏和不足,为会计信息舞弊培植了难得的“土壤”。我国上市公司高层的奖励存在如下几个特点:(1)总体报酬水平存在明显的行业差异,各公司之间差异明显;(2)人均货币收入低,行业差异明显;(3)领取报酬的管理人员偏小,存在“零报酬现象”;(4)董事长、总经理总体年度收入过低,个别差异悬殊;(5)报酬结构不合理,形式单一等。这充分揭示了公司高级管理层中的激励不足和激励空缺的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将直接影响相关主体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动力。这是因为:在国有股权占较高比例的情况下,董事决定经理的报酬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经理自己决定自己的报酬。何俊(1998)对“内部人控制”的研究也能佐证公司内部激励权安排的现状。他将内部董事人数占董事会人员总数的比例定义为“内部人控制”制度,其研究发现1996年底的530家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制度为67%。而且,进一步研究发现,公司的内部人控制程度与股权集中程度高度相关。所以,在董事会与总经理之间的激励权的安排上,激励权实际上主要是经理层把持。这时,非经理人员的董事根本就没有动力去监督经理人员。即使国有股权的比例较低,但在董事的领酬比例只有51.48%时,不领酬董事监督经理人员,完成其职责范围内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动力也会不足。就监事会而言,由于监事会的人员一般较少,其实施内部会计控制的动力就比较有限,再加上监事的领酬比例也比较低,只有60.18%,在利益相关度不高时,其承担内部会计控制的动力有限。同时由于现行公司法没有赋予监事会的激励权,而且监事会的报酬也大多由经理们决定,使得监事会没有动力也没有能力监督董事和经理的违法违规行为,无法获得足够的知情权,完成其监督公司财务,监督董事、经理的违法违规行为的职责。

其次,企业内部、外部会计控制乏力。主要表现为:(1)公司董事兼任经理的现象比较普遍,直接影响董事监督经理及其财务会计信息生成的力度和效果。(2)现行公司法尚未规定公司必须和建议建立审计委员会和类似的专门委员会,而公司都愿意按照法律要求以上市,而不愿意设置建立审计委员会和类似的专门委员会。(3)按照内部会计控制框架,公司理应设置内部审计部门,专门对会计信息的舞弊和其他违法规避行为进行审计,但实际情况难以令人满意。(4)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一是民法通则“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忽视了会计信息舞弊的特殊性,不利于中小投资者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二是公司法和证券法中即使有对虚假财务信息的编制者、提供者必须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规定,但缺乏对应的实施细则,其操作性极差,实际上对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涉及的高级管理层、相关中介机构的处罚只涉及到行政处罚,最多只涉及到行事责任,而对具有威慑力的民事责任则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

二、《会计法》对会计信息舞弊的责任安排还不完全有效

1985年和1993年的《会计法》要求会计人员以各种形式监督企业的经营者,大量事实证明是不符合企业所有权安排要求的。1999年的《会计法》则以自由检举制度代替强制报告制度,显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也就是说,会计监督只能是在企业经营者的授权下,代表企业经营者对企业中的其他生产者进行的监督,而不是对经营者的监督。它明确规定了会计信息舞弊责任人的处罚条款《见1999年10月31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按照这些条款,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由于会计信息舞弊都可能承担刑事责任,但我国刑法和有关补充规定中还没有明确这一点,真正对有关人员进行刑事处罚比较困难。单位负责人只有在“授意、指使、强令”生产并披露失真的会计信息时,才负有法律责任,这无形之中缩小了单位负责人承担违约支出的范围;一般来说,单位负责人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生产并披露失真的会计信息,会计人员很难对其举证,单位负责人承受这种惩罚的可能性不是很大;即使承担这种责任,区区的5000元以上50000以下的罚款又能算得了什么,况且罚款一般不会涉及到自身的利益;由所在单位给予行政处分更是行同虚设,因此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拥“天然的控制权”;由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或许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可惜的是,《会计法》没明确指明“有关单位”到底指哪个或哪些单位。应该说单位负责人接受惩罚的力度不大,所承担的违约支出真正能实现的也很小。所有这些都不足以让单位负责人停止生产与披露失真的会计信息。

三、上市公司独立审计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

关于我国上市公司独立审计制度的规定,散见于《公司法》、《证券法》、《注册会计师会》、《上市公司章程指引》、《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等法律法规之中。其中,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对上市中聘用及解聘会计师事务所、所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权力、报酬等事宜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实际上我国上市公司的独立审计制度还存在明显的缺陷。(1)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独立性较差。在上市公司中,董事会及经理层控制着公司的决策权和经营管理权,其权力日益膨胀。权力制约的失衡导致董事和经理、违法经营、侵犯公司及股东权益的现象比比皆是,因而上市公司审计的主要对象应该是董事和经理。有鉴于此,会计事务所的聘任及解聘程序应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受董事意志所左右,以免审计监督流于形式。而我国《上市公司章程指引》只规定公司聘用会计事事务所由股东大会决定,由于股东大会实际上受大股东及董事会的控制,这就意味着被监察人(董事会)实际上操纵着监察人(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和解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因此就大打折扣。(2)对会计师事务所的资格限制过于宽松。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从事上市中独立审计的资格亦有所限制,但这些限制主要表现为禁止不具备证券从业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以及与上市中有厉害关系的注册会计师执业,至于其部分成员属市场禁入人士或利害关系人的会计师事务所则不在禁止之列,这种限制显然过于宽松,有损于独立审计的公正性。(3)会计师事务所的调查权受限制。会计信息有时候不能真实、准确、完整地反映中的财务状况,会计事务所为搜集证据,履行审计职责,应该有权调查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业务及财产状况。但我国《上市公司章程指导》并未明确规定会计事务所可以调查公司及其子公司的业务及财产状况,虽然理论上会计事务所可依《独立审计准则》及行业惯例为之,但这种行业惯例及行政规章的强制效力毕竟有限,以致在审计实务中,上市公司及其子公司拒绝会计事务所调查其业务及财产状况的事例屡有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的质量。(4)我国《注册会计师法》等法律法规,对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责任的规定含糊不清,尤其是对损害赔偿责任的归责原则、责任构成要件、过错程度(一般过失、重大过失或疏忽、欺诈等)、免责事由、赔偿限额等均未作规定,以致在司法实践中有关案件因法律依据不足,只能由法官自由量裁。这既不利受害人及时获得民事救济,也无助于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在达到职业谨慎标准的情形下依法免责。

四、会计市场失效

会计是提供会计信息的,会计信息是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商品,在市场经济中要取得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必须同时实现交换价值,即必须通过交换过程才能取得会计信息。在交换过程中,会计信息供求双方平等协商互相选择的场所,就是所谓的会计市场。会计市场失效是指会计市场生产的产品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不等于社会需求的最佳量,无法最大限度的满足需求主体的最佳需求而导致决策失误。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产品资源配置失效,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场合,假冒伪劣的会计信息和会计服务充斥会计市场,质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2)因为会计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因此在生产会计报告时,公司会计报告的生产者往往就不考虑非购买者的需要,这样势必导致会计报告的“生产不足”。(3)道德危机、逆向选择和信息不对称。

造成会计市场失效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会计市场内部因素的影响。包括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会计准则的应用存在主观随意性、会计自身特点的限制和会计基础工作薄弱等因素的影响。(2)民间部门的协调失效。在产权制度完善的时期,考虑到民间审计部门在信息和激励方面所具有的重要的比较优势,解决会计市场失效应该被看作是民间审计部门的责任。(3)会计改革以来,新的经济情况不断出现,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建立健全,使得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同时,已有的制度法规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指定的,不免带有一定的主观性,由此生成的会计信息与客观实际情况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出入,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实。

(作者单位:上海电力学院经济管理系)

上一篇: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若干思考 下一篇:公平、效率与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