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时间:2022-07-03 01:59:37

浅谈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内容摘要】发散思维是人先天存在的潜质,要想真正用好它,关键在后天的发掘、培养。鉴于此,作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在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中汲取营养,并结合舞蹈编导教学实践,就发散思维训练中应突破的几个方面和训练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发散思维 舞蹈教学 舞蹈编创

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范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在整个创新思维过程中,起到核心性、基础性和保障性的作用。它可以启迪人对待事物多方位、开发性的思维模式,对于人的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舞蹈编导是创作的主体,创新思维决定着舞蹈作品的好与坏。舞蹈编导教学是培养学生积蓄舞蹈编导创新思维的摇篮。因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近几年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从中汲取营养精华,并运用到舞蹈编导教学中进行尝试和探索。

一、发散思维及其在训练中应突破的方面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多向思维、扩散思维,是对同一问题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思索的思维方式。在发散思维训练中应该突破以下四个方面:(一)克服“附众”“认同”心理。“附众”“认同”就是附和大众,自己趋附其后。这种附众、认同的心理是发散思维的天敌。只有克服它,才有新颖的独创精神,别具一格的创新方法。(二)打破权威思维。自古以来,有人群的地方就有权威,权威是每个时代和每个地区实际存在的。人们对权威普遍怀有尊敬和崇拜之情,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人常常把权威神化和迷信化,这是很偏激的。在权威面前,要冷静客观对待,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不要让权威的观点成为束缚创新思维的枷锁。(三)避免经验思维。我们生活在一个受经验指挥的世界里,从小到大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各种现象都会成为我们的经验,并支配我们的行为。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这又有可能导致人们对经验过分依赖,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发散思维方式应该因时因势而发,一个问题多种答案,一件事物多种思考方式。(四)怕出错心理。有了怕出错的想法,就不敢多方面思考。在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中,很多想法是以往所没有的,是独创的,有可能是对,有可能不对,如果存有怕出错的心理,发散思维的窗口就无法打开。

二、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

训练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很多种,笔者结合专业特性总结了几种训练方法,并结合自己创作实践的作品进行阐述。

(一)三维透视思维法

三维透视思维,是指在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能够三维透视地进行思维,从宏观的角度去解决细微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新发明、新思路都是三维透视思维法的结果,如在农业方面,人们在玉米地种毛豆、甘蔗地里种花生。在绿化方面,人们建设屋顶花园,既节省占地面积又净化了空气。舞蹈方面也有这样的例子,舞者在舞台上表演时戴上耳麦,用嘴发出有节奏的呼吸声和口令作为自己的舞蹈伴奏音乐,这种方法很新颖独特,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在编导课群舞技法训练时,也可以做这方面的练习。首先确定一个主题,根据需要设定主要人物和群舞角色。群舞可以在舞台上呈现多种含义,如主要人物的内心情感外展、剧情环境的营造、剧情发展的推进、矛盾冲突的两个对立面,这几种功能可以同时在舞台上呈现。主要人物在群舞的衬托中点明了主题思想。舞蹈的伴奏音乐可以是演员的口令、击掌声、跺地声、拍击身体声,学生可通过反复练习编创出几组完全与众不同的舞段。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敞开想象,把几种不相关的事物与舞蹈组合在一起,让它们协调融合、相互共生。

(二)多面思维法

多面思维法,就是要求人们从多个方面考虑一个问题,发挥思维的灵活度和创意能力,思考问题不局限在一个模式和方面。例如一提起作画,人们就会想到纸和墨,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把它同所有可以想象的名词联系在一起,就会惊奇的发现,树、碗、陶器、黄金、羽毛、头发……都可以用来做成精美漂亮的画。又如,一提起芭蕾舞,人们会想到剧场艺术,而现在出现了很多不同承载形式的芭蕾――肩上芭蕾、冰上芭蕾等,这都是从多方面考虑问题的结果。在编导课堂上,教师可以利用多面思维法开发学生的思维,比如,在开发动作方面,把只符合上肢律动规律的动作打破,运用到下肢去做;只符合单面律动规律的动作,采取多个面的方式做;只符合直立面的动作可运用倒立、横躺、侧卧、仰卧等面去做。这样就可以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奇异动作。

(三)拆分组合思维法

拆分组合思维法是根据对象的某些部分,将它们分解或重新组合,进而产生一种新物质,达到创新。分解方面:比如现在有些青少年喜欢滑板,滑板以前是连在一体的,经过拆分创造出新的运动器械,人们去掉了中间的木板只留两个轮子分别踩在左右脚,这样大大提升了脚的灵活度,速度和方向也都改良了很多。组合方面:比如手机所具有的拍照、摄像、上网、收发文件等功能,就是通过组合法创造出的。

如今,不管是中国的古典舞、民间舞,还是国外的芭蕾舞和现代舞,它们都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融合了各个相关专业的长处,拆分组合演变成今天的表现形式。拆分法在舞蹈编导教学中,可用于主题动作的发展变化,如把一个八拍的动作可以拆开去做,留身体上肢动作、拆除下肢动作,留肢体左边动作、拆除右边动作等,这样的变化方式无穷无尽。在舞蹈创编课中,更多采用的是组合法。比如动作发展变化方面,基本上是在原有的舞蹈动作的基础上拆开重组形成的,不同舞种的舞蹈动作组合出新的舞蹈动作,不同运动轨迹和用力方式的动作也可以组合出新的舞蹈动作。通过舞蹈节奏、调度运用不同的动作组合,都能产生出意料之外的好效果。

(四)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就是指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改变人们的习惯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之。从问题的相反面进行深入的思考,能够树立新思想,创造新形象。在逆向思维中可运用以下训练方法:

1.习惯逆向思维法。所谓习惯逆向思维,就是打破传统习惯思维方式,用其他方式进行思考。在生活中,运用习惯逆向思维法产生的发明有很多。如在动物园里,动物关在铁笼里,游人在园内自由走动,欣赏动物,这是习惯性思维;而在野生动物园,动物可以随意走动,游客反而被关在汽车内参观欣赏,这是打破习惯逆向思维的结果。在舞蹈创编课程中,教师可以运用这种方式教导学生进行思考,不管是动作发展方面,还是结构处理方面都可以运用习惯逆向思维法。如在一套动作中,我们了解了力效走向和习惯的律动方式,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从反方向去发动它的运动,使它的力效和律动方向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新的动作,这样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处理舞蹈结构方面也可以采取习惯逆向思维法。如笔者创作的舞剧《奶奶的信》的结尾:由于家人所谓的“忙”,忽略了对奶奶的照顾,造成病重空巢的奶奶留下一封信,离家出走多日而全然不知。过年了,当家人来到奶奶家,发现奶奶留下的一封信时的一种心理表现处理,也是整个舞剧的结尾。按习惯方式人们认为这是一个悲惨的结局,应该给人以沉痛的忠告。但笔者在处理时把观众的视角拉回到“序”的场景,家人接听了奶奶的电话,都回到了奶奶的家,一家人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这也是“序”埋下的伏笔,划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这种处理方法,使整个舞剧结构安排合理,收到情感表达的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

2.换位逆向思维法。所谓换位逆向思维,就是交换所处的角色位置去思考问题。有些舞蹈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习惯于以自身的内心感觉和感受去左右自己的创作,投入太多个人情感,以至于当作品呈现在观众面前,观众难以理解,创作成了孤芳自赏。鉴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互换位置的方法去思考,注重从观众的视角和感受去创编舞蹈,无形中就要求编导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了解观众的需求,从而促使编导扩展编创舞蹈的视角。在舞剧《奶奶的信》中,笔者在筛选、凝练舞剧人物以及情感方面进行了换位逆向思维。按常规的定位法来说,舞剧中的人物――爸爸、妈妈、哥哥、妹妹应是观众眼中经过艺术加工后舞台上的社会人,观众和演员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这是剧场效应的结果。但笔者在提炼人物事件时,选择的都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每个年龄段现实中的社会人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并将其融入一体,让观众和编导一起在构思剧情,产生情感共鸣。

3.就弊生利逆向思维法。这是指利用事物的缺点,将缺点变为可用的东西,化不利为有利的思维发明方式。比如金属的腐蚀是一件坏事,但科学家利用化学原理进行金属粉末的生产或电镀等改变其用途,这就是就弊生利逆向思维法的一种应用。在舞蹈创作方面,编导可以用这种思维方式去研究创作,深入分析各舞种的局限性并将其弊化为利。如在中国民族民间舞中,蒙古族舞蹈相对来说下肢稳重、上肢灵活,编导可以多发挥其特点,让下肢更加的沉稳,甚至原地不动,把上肢的灵巧充分体现到极致,这样就能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如笔者创作的蒙古族男子群舞《骏影彪风》,在高潮部分采用了就弊生利逆向思维法,根据蒙古族舞蹈上肢要比下肢灵巧松活这一特性,把舞蹈中上肢手臂的绕腕动律,放大扩展并延续到胸颈以及头部,下肢以静小动作加以对比衬托,把蒙古族男子骑马飞奔的情形发挥到了极致。此外,还可以深入研究各舞种的局限性并进行开发,将其缺点变为亮点。美国现代舞之母伊莎多拉・邓肯就是克服芭蕾舞表演形式中的局限性,进行反芭蕾逆向思维而创造出了现代舞。这都是运用就弊生利逆向思维法的结果。

总之,发散思维是多角度、多方位和灵活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它同单一的、封闭的、僵化的思维方式相对立。它在分析事物的过程中,不限定一个方向、一个模式、一个框架,而是考虑事物的多样性、生动性、复杂性,从而使人的思维纵横交错,产生出多种多样的创新作品。一名优秀的编导编创的作品虽然是其文化底蕴、艺术造诣、生活阅历积累到一定程度厚积薄发的结果,但是也要重视技术方法。把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应用到编舞技法的课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操作意义,能够为培养学生多方向性、开放性的思维方式和创造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天津音乐学院舞蹈系

上一篇:发展城市经济与城市文明 下一篇:艺术教育在高校德育现代化实践中的功能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