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题跋

时间:2022-07-03 01:00:09

《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题跋

《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为刘峨士(奉璋)先生作于1945年3月。图长二三九.七厘米,纵三三.三厘米;纸本,无设色。由于年深日久,原图底色已变成棕黄。1944年“黔南事变”爆发,原藏于安顺华严洞的八十馀箱故宫国宝奉命紧急转移至重庆巴县飞仙岩庋藏。原故宫博物院驻安顺办事处主任庄严(字慕陵)为纪念在安顺的那一段难忘岁月,特委请同在安顺华严洞守护国宝的同仁刘峨士先生绘就此图。落款为“乙酉春三月为慕陵道兄写华严洞图 峨士”,引首“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九个篆体大字,为时任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先生所书。图成后,庄严先生视若至宝,随身携带,遍请师友题跋。此后一直珍藏在身边,在他生前从未披露。直到他去世多年后的2010年,方由其子、台湾著名摄影家庄灵先生撰文介绍,并首次发表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主办的《紫禁城》杂志。笔者闻之,经与庄灵先生多次洽商,蒙其慨允,寄赐原图电子版并诸贤题跋,刊于安顺《黔中文化》第十七期特刊。2015年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之际,贵州省文史馆王尧礼先生选编《民国贵州文献大系》第七辑暨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专辑时,将此图收入此辑中的《抗战贵州画录》。以下即该图原题跋释文及题跋者简介。值得一提的是,题跋者中,一位“习安张敬”为安顺人,即著名西南联大校歌的作曲者张清常之姊;另一位孙姑为贵阳人,是庄严夫人申若侠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就读时的同学。杜应国谨识

马衡题跋

城南十里路回环,百折烟岚水一湾,却喜青衫迎马首,华严洞口读书山。

华严洞外山甚秀折而无名,县人赵氏聚族居焉;余岁试安顺,赵氏子弟获隽者文武各二人,因以读书名其山,从所请也。

百折山已深,遵岩复千转。山扃深万仞,欲往怯途远。洞门蜡炬掷两头,直下无底光难留;奋身一掷若飞鸟,回视偏惊洞门小。土花蒙蒙绿满衣,巨石碍路如双扉;牵衣屈曲入扉罅,飞瀑偏从两肩下。危崖覆釜下转空,大声如钟疑蛰龙;孤筇欲拄不得拄,地底陡复冲天风。穷路断天愁晚,半寸烛中人复还。高低三里路蜿蜒,出履平地同登天。当时谁把华严说,已觉丰于太饶舌。我欲摩崖易旧名,读书山畔藏书穴。初一日出南门至华严洞,持烛入三里许。

安顺华严洞虽为黔中名胜,而无故实可言,有之自洪北江始。抗日军兴,故宫文物庋藏于此,以避寇氛。余曾题名洞中纪其事,是可与鲁壁同垂不朽矣。 慕陵吾兄属题,因录北江诗二首于右 叔平马衡

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等。著名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是继吴昌硕之后的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早年在南洋公学读书,曾学习经史、金石诸学。精于汉魏石经,注重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曾任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主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52 年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过燕下都遗址的发掘,对中国考古学由金石考证向田野发掘过渡有促进之功,被誉为中国近代考古学的前驱。编有《汉石经集存》《凡将斋印存》等,著《中国金石学概要》《凡将斋金石论丛》等。

马衡与庄严有师生之谊,但在文物迁台问题上却持相反立场,故一直留在大陆。北平解放后继续留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52年,调任北京文物整理委员会主任委员。1955年3月在北京病逝,终年七十四岁。去世前,他曾将自己多年收藏的大量甲骨、碑帖等文物捐给故宫博物院;去世后,家属又遵嘱将家藏的金石拓本九千馀件悉数捐给故宫博物院。

抗战时期,马衡曾于1943年莅临安顺检视文物保管情况,并在华严洞中题词留念。后因年深日久,字迹因风化、漫漶,模糊不清,今人不察,误为庄严先生题词,盖因其中有“庄尚严”三字故也。此事经央视报道而为远在台湾的庄灵先生获知,乃有2004年再赴华严洞寻访父迹之举。几经曲折,终在洞门石壁一侧找到这一宝贵墨迹。但见残馀字迹为“……马……伍……自陪都……理故宫书画……其事……庄尚严郑……也”,其基本意思尚不明晰。尤其是题词中出现父亲自己的名字而非落款,这一不符常规之举令庄灵先生产生了疑虑。正是这一疑惑,使庄灵回到台湾后,迫不急待地打开了家藏而一直未多加注意的《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希望从中寻找一些求证的依据。果然,在图后父亲的第一段题跋中,已明确记载洞中题词为马衡先生。至此,一桩悬案终得了结。后据有关专家根据照片反复推敲、考证,可将马衡题词的内容还原如下:“卅二年鄞邑马衡偕伍蠡甫自陪都来整理故宫书画与其事者庄尚严郑世文也”。

此亦可算故宫国宝留给华严洞的一桩轶事罢。

徐炳昶题跋

吾国西南,山川阻深多奇境;然因都人士至其间,故少有知者;但如石船山阳明洞之类,则地以人重矣。黔南安顺南五里许有华严洞,风景佳绝,抗战期中慕陵先生保管国宝,藏于是洞中,以避敌人之残毁;事后又请友人作图,以存纪念;则斯洞也,将与石船山阳明洞,永远存留于邦人君子之记忆中,不待言也 。 民国三十五年六月徐炳昶题于陪都南山故宫博物院办事处

徐炳昶(1888~1976)河南唐河人。字旭生,笔名虚生、q庵。早年到巴黎大学留学,后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教务长。1927年出任我国与瑞典联合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中方团长(外方团长为斯文赫定)。历任北平大学女子师院院长、北平师大校长、北平研究院研究员、史学所所长、西南联大教授。曾主持宝鸡斗鸡台遗址的发掘工作。1949年后,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著有《斯文赫定小传》《徐旭生西游日记》《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译作《欧洲哲学史》《你往何处去》等。

庄灵先生曾在文中写道:

徐炳昶先生是父亲的老朋友,据父亲北大老同学也是故宫老同事常惠(维钧)老伯的长公子常韫石(后改名葛彦)大哥告诉我,当年父亲初进故宫并且结婚成家后,住在什x海旁边白米斜街的三槐堂(张之洞故居);和他同住在一个宅院的,除了常世伯一家,还有徐炳昶先生。而据笔者所知,曾与张伯驹、徐悲鸿、沈尹默、吴湖帆、启功、蒋廷黻、傅斯年、胡适、梁思成诸先生一道担任过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的徐炳昶先生,在民国二十一年(1932)曾任我国与瑞典合组“西北科学考察团”的中方团长,外方的团长则是斯文赫定博士(Dr.Sven Hedin)。

朱家济题跋

双隐华严洞,八年尘外人。丹青课令子,林壑供闲身。瓮有新醅酒,堂罗自抱薪。郫笥邀我醉,尽味故情真。

民国三十四年在蜀奉和墨林伉俪唱和之作,越两年书于南京冶山山侧之不系舟。同学弟朱家济

朱家济(1902~1969)浙江萧山人。字豫清,又字虞清、馀清。著名书法家和书画鉴定专家。高祖朱凤标,为清朝大学士,人称“萧山相国”。父亲朱文钧,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会委员,亦是著名的书画、文物鉴定家和收藏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在南开中学、北平大学和故宫博物院任职,抗战时随古物南迁,后又供职于重庆粮食部。1953年受聘为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兼研究组组长,长期与沙孟海先生共事。1963年应潘天寿先生之邀受聘为浙江美术学院教授,主讲书法和古典文学。其书真、行、草兼擅,作品俊丽清健,自成一格。有西泠印社整理出版的《朱家济行楷六种》行世。

邱倬题跋

阆苑缥缃千万轴,远涉重洋光寰宇;神灵呵护返神州,敌骑纵横遍中土。千年文物费珍藏,老庄老运惜护将。流离转徙一而再,万水千山黔贵湘。安顺城外华严洞,层峦叠嶂碧翠耸;自昔山以读书名,山中隐有读书种。庄公自号慕陵者,抱璞守真谦然下。伉俪相敬拟梁鸿,咏絮高才不让谢。小楼一角几清明,垂杨几树晚风轻。自有赵家唱随乐,不展封侯万里心。

史有博陵刘氏子,丹青妙笔光画史。钩玄稽古饱浸淫,胜水名山纪素纸。忆昔江干垂钓时,徜徉山水意迟迟。纵情谈笑空今古,捻髭豪吟进酒卮。忽得倭寇扰黔边,国宝转转巴蜀迁。水竹居边清濯缨,向家坡上足流连。一从倭奴纳降后,朝天宫外重邂逅。把臂欣然揽胜图,我作长歌君击缶。长歌击节呼乌乌,曾有鸡鸣狗盗徒。世乱缤纷宁有极,回首当年梦有无。

民国三十七年一月末,莪士茂才以书来,谓为庄慕老所绘《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当有题咏,否则登门坐索如岁债。然题咏者多矣,曾何足列前贤之末;顾两方情谊,又不可却,爰为作歌如右,以志历年心情,并求慕老暨若侠师指正为幸。文债已偿,将有海上之行也。弟允起邱倬记于秣陵雪后

邱倬,字允起,生平无考。庄灵先生文中亦仅有如下交代:“对于邱倬先生,笔者完全没有印象,似乎也不是和父亲经常有往来的熟朋友;推想很可能是刘峨士先生的知交,在回到南京后相逢,因而特别拜请他题写的。”

欧阳道达题跋

读书山上白云深,宝器无虞劫火侵。好约诗僧同酒伴,华严一卷足参寻。

南窗寄傲意洋洋,一枕华胥百虑忘。濯足濯缨随所愿,洞前流水即沧浪。

北平故宫南迁文物于抗战初期分迁川湘陕以避寇氛。其迁湘者,旋再移贵阳,三迁安顺华严洞。辗转播迁,吾友庄子慕陵始终主其事。时余次夷陵料理入川文物,诗篇往复,各摅离怀,相与慰藉。尝有“几经跋涉几呼天”之句,谬荷老友称许;芜句固不足道,惟当时处境艰难,虑深心危,于焉可见。居华严洞后,身心稍可将息,山水清幽,足洗征尘,典守公暇,寄傲怡情,亦颇自得。寇退烽靖,文物行将还都,刘子莪士乃为作图写景,留证往事,师友相知各有题词,金声玉振弥足珍藏,犹复采及葑菲,付纸索句,窃幸附骥,不敢藏拙,爰录旧作藉答。 雅意即祈哂正 卅五年国庆日欧阳道达

欧阳道达(1893~1976),原名欧阳邦华,安徽黟县人。十九岁入苏州东吴大学预科学习,后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任北大预科讲师和研究所助教。1924 年参加“清室善后委员会”清点故宫文物。后任故宫博物院文献馆科长。“九一八事变”后,故宫文物南迁,欧阳道达为重要的负责人之一。“七七事变”后,转移到南京的国宝再次分三路西迁,欧阳道达为中路主要押运人之一,并在文物运抵四川乐山后出任故宫博物院驻乐山办事处主任。他与那志良、徐森玉、庄严等,均为抗战时期随国宝不断流离、迁徙的重要典守人。1949年后,留任南京分院办事处主任。1954 年调回北京,任故宫博物院档案馆主任。1976 年逝世,享年八十三岁。著有《故宫文物避寇记》一书,是记录国宝南迁最重要的史料之一。该书完成于1950年,但直到2010年方由紫禁城出版社整理出版。

傅振伦题跋

民国十三年清废帝溥仪出宫,明年于其地设故宫博物院。吾国历代珍异,胥及内府,故宫宝藏遂为世界冠,实中国文化艺术资料之渊薮也。周礼春官天府一职,掌祖庙之守藏,凡国之玉镇大宝器藏焉。凡官府乡州及都鄙之治中受而藏之,以诏王察群吏之治,若迁宝则奉之。盖古之王者迁都则宝亦迁,所藏图书文移亦奉以俱去。民国二十五年日军阀侵占我东北,势迫平津,故宫精品辇载迁金陵,盖亦周官迁宝之意。又六年卢沟桥变作,南京朝天宫所存文物悉数西移,其精华流徙辗转凡历五地,曰长沙、曰桂林、曰贵阳、曰安顺、曰重庆,而留华严洞时日最久。华严洞峰峦秀邃,为邑形胜;清洪亮吉题曰“读书山”,有会诗寮在城南三里崇仁里,有马路可达。其洞有关庙佛堂,殿阁壮丽;洞长里许,有溪贯通,冬温夏凉。入口处营两库,可纳数百箱,故宫文物即储存于此。崇仁里附近山水与桂林相类,以形势言,有朝阳、紫云、笔架等峰,青苗人寨子散处其间;田畴肥沃、民物富庶,盖一世外桃源也。友人北平庄慕陵兄,自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服务于斯,古物之由平迁沪保存,由沪运往英国展览,与夫由沪而京,由京而湘桂黔,以迄运至陪都,举凡装箱、押运、保管、典藏,无役不从;盖二十余年来,诚无日不忙于装箱移动。说者谓老庄老运好,虽云双关之戏言,亦纪实也。慕陵自偕文物入黔,初居省城灵光路。二十七年秋,敌机轰炸筑郊,马叔平师主移入洞中以避之,时慕陵与朱豫卿、曾济时诸同学及余,遍历城郊寻访岩窟,苦无善地可供庋藏,终得华严洞于安顺;近城寨治安无虞,通公路往来便利,洞室深广可藏文物,可避空袭,而迁居之议遂决。慕陵喜其地民俗朴实,风景清幽,六载山居,无异世外。三十三年寇氛入黔,间关来蜀,因请同僚刘君峨士绘图纪之;图既成,并世贤达多有题跋。慕陵与余共事见,且尝同寓华严洞,属书其后。余维吾国文物曾运英公展,而欧美人士于吾文化艺术始更加认识;此次抗战国宝播迁,冒绝险而终保全,历艰难而无恙之,二者慕陵均躬主其事,有功文化,为吾党光。夫人申若侠女士学优能文,家计初非所习,及与慕陵流亡西南,支持家务井然有条理,辛苦备尝,甘之如饴;洎偕隐安顺,藿食泉饮,耕前锄后,大有渊明与瞿氏夫人风度。四子申、因、础⒘椤=衲甏汗使入川,文物将集中重庆,余访慕陵于向家坡不系舟,诸世兄所作画皆有佳趣,实环境与家教有以启之也。凡此者皆不可无记,以为示范,因赘数语以报之。中华民国三十五年端阳,同学弟新河傅振伦敬记于北碚修志馆

傅振伦(1906~1999),字维本,河北省新河县人。著名史学家、文博专家。192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史学系。历任北京大学助教、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科员、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讲师、国史馆编辑、北碚修志馆馆长、东北大学历史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等。抗战军兴,国宝南迁,傅氏作为重要的典守人员之一,曾在贵阳、安顺两地工作有年。1949年到北平历史博物馆工作,担任保管部主任,兼任北京市文物调查研究组组长、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1959年调中华书局任编辑,1979年回到中国历史博物馆任研究员。

傅振伦一生研究广泛,著述宏富。其领域涉及历史学、目录学、档案学、方志学、文物学、考古学,民俗学、语言学,以及科技史、陶瓷史、军事史等等诸多方面。代表性著作有《中国方志学通论》《中国史学概要》《博物馆学概论》《刘知几之史学》《中国古陶瓷论丛》等。他是当今为数不多的能在众多科研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著名学者之一。曾先后主修了《新河县志》《北平志》《河北通志》和《北碚志》四部志书。其中《新河县志》是他早期方志思想的结晶,体现了他在志书体例与撰修手法上的创新,被公认为近代新型方志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庄严题跋

读书山华严洞杂记

“读书山”三大字洪北江书,木刻髹漆,悬于庙内前厅,年久失修,余与森老曾解私囊为之重漆贴金,并记年月于后。

居安顺时余好题名,每一登临必有爪痕,华严洞附近诸山尤多,独于是洞不着一字,人以洞主呼我,我亦暂以洞主自居,遂两忘也。今事过境迁,岂可再得乎?三十二年叔平师因事至安小住月馀,一日酒后忽发逸想,老头子竟攀梯登三丈许,亟大书百余字,可作纪念。

余在安顺时,颇思为山作志。盖山以存国宝而传,国宝以人维护而存,人以书而益彰。此志如成,名山名物名士永留于人口矣。惜有志未成,读此图者可代志观。以山中毫无文献可言,古物蒙尘来狩斯洞,诚山中一大事也。

古物在洞建木屋以防潮润,其形式稍仿正仓院,闻余离后为县政府拆除。余之事事仿古已为好事,孰知竟有好事过于余者。然其贤不肖为何如耶?墨林严

庄严(1899~1980),字尚严,号慕陵。吉林长春人。历任故宫博物院古物馆第一科科长、安顺办事处主任、巴县办事处主任,博物院古物馆馆长及副院长等职。1920年入读北京大学哲学系,1924年毕业后,经北大教授沈兼士推荐,担任“清室善后委员会”事务员,进入故宫,清点溥仪走后留下的宫中文物。所谓“宣统出宫我入宫”,从此,终生与文物打交道,再未离开过故宫博物院,直到1969年从博物院副院长任上退休为止。所以,他后来戏称自己是“白头宫女”,“从一而终”。细省其一生履历,说简单也简单――几乎终生都是为故宫古物服务;说复杂也复杂,这就是自抗日烽火一起,就未曾安宁,犹如邱倬先生的题诗:“流离转徙一而再,万水千山黔贵湘。”庄严先生一生最大的传奇,就是携家带口,跟随故宫国宝风尘仆仆,一路颠簸,不断迁移。自平而沪,自沪而(南)京,再汉口、长沙、贵阳、安顺,而后又迁巴县、重庆、南京,直至最后迁台。其中,在安顺的六年,可以说是其长达十数年的辗转流徙生涯中最平静、安稳的时光。虽说生活清苦,“环堵萧然”,但正如傅振伦先生题跋所言:“慕陵喜其地民俗朴实,风景清幽,六载山居,无异世外。”所以朱家济先生的题诗:“丹青课令子,林壑供闲身。瓮有新醅酒,堂罗自抱薪。”正道出了其辛苦备尝而甘之如饴,陶然自乐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在烽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战乱中,这一群国之重器的守护人,呕心沥血,恪尽职守,终使国宝得以保全,毫发无损,所谓“冒绝险而终保全,历艰难而无恙之”,作为以身家性命而相许、相随的护宝人,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高兴而足以快慰平生呢?是以庄严先生对这一段特殊经历格外珍视,难以忘怀,除了请同样对安顺十分熟悉的刘峨士画下华严洞图外,还遍请师友题跋。度其用意,无非是以安顺或华严洞为载体,借以将那一段烽火岁月记录下来。尽管与真实的经历相比,这些题跋只当得只字片言,然雪泥鸿爪,一个时代的印记却再也消抹不去了。更兼这些题签人的特殊身份,他们笔抵千钧,言之凿凿,无形中达到了图文互构、互补的效果,使整幅手卷就仿若一部“历史图志”,承载着历史的重量,文化的重量,以及生命的重量。这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励乃骥题跋

嵯峨读书山,秀气此锺毓。世变逼人来,来处洞k屋。卖作文物奴,晨夕多栗六。苜蓿上阑干,生活时窘蹙。何事可解忧,唯有把书读。低声似,高吭振空谷。刘生善写真,挥毫成斯幅。徐贲庐山图,风流不复独。

民国二十六年七月抗战军兴,北平故宫南迁文物,为安全计,先选精品八十箱,由庄慕陵学长率属西移湘省后,又经桂入黔,储于安顺华严洞。洞前有楼,即由故宫博物院借作办公之用;有“读书山”三字匾额一方,为阳湖洪稚存督学贵州时所题。二十八年夏,余奉命至安顺办理建筑仓库事务,得与慕陵昕夕相共;每当公毕,非偕游于畎亩,即流连于琴尊。而慕陵好学不倦,苦志耽吟,遂使读书山上不复寂寞。惜相处仅月馀,余又奉命赴苏联办理书画展览事宜;人事纷纭,风尘仆仆,不能再闻读书声矣。三十五年冬,余自渝南岸百子桥移居向家坡,复得与慕陵比屋而居,时相过从,虽之遇合,亦香火之缘深;回忆前尘,恍如一梦。顷慕陵因东归在即,出刘峨士君所绘之华严洞图属题,勉作俚句以志鸿爪,即希哂政。 弟励乃骥识 三十六年三月十三日

励乃骥(1897~1969),谱名先渊,字善湛、潭深,号德人,浙江象山人。肄业于北洋大学特别班,旋改采矿冶金门。1920年转北京大学毕业,先后任中学教员,省教育厅视学、科员、宁波省立四中校长。1935年受欧阳道达影响,入故宫博物院参与文博工作,并任总务科长。尔后,赴苏举办莫斯科中国艺术展览会,受聘为鉴别古物专员。抗战时期,亦成为南迁国宝的守护人之一。抗战胜利后,出任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院长。1949年后,历任上海中学、新沪中学教员,上海文史馆馆员。长于考古和文物鉴定。著有《世界代数学》《新嘉量》《释废》《九章算经园田注释》等。

向达题跋

二十四年冬,余遇慕陵于英伦;二十五年慕陵随故宫古物返国;二十六年夏抗日军兴,故宫古物转徙于西南乱山深处,慕陵举室以从。二十七年秋,余自欧东归,自香港取道安南,经滇黔返湘,在贵阳相遇。二十八年夏余自湘至桂,复取道贵阳去昆明,时慕陵居安顺之华严洞,守护古物,寂处深山。安顺为旅途所必经,遂驱车往访,并得见森玉前辈。四壁萧然,案头唯梵典数卷,为之慨叹,留连者久之。入滇以后,饥来驱人,转徙靡定,遂疏音问。三十六年冬南来,慕陵亦已至京,古物且复归冶山矣。慕陵及余两鬓俱斑,追怀寒梧夜话,如同隔世。而十年离乱,承平无日,余即返旧京,更不知何时可以重晤,因题数语于华严洞图后,藉志因缘。 三十七年七月一日向达谨记于南京之半山园

向达(1900~1966),字觉明,笔名方回,有时署佛陀耶舍。湖南溆浦人。土家族。著名历史学家。1919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入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1930年任北平图书馆编纂委员会委员,着重于敦煌俗文学写卷和中西文化交流等领域的研究,完成力著《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奠定其在学术界的地位,从此在中西交通p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卓然成家,为中外学界所瞩目。翌年刊出《中西交通史》,受北京大学历史系之聘,讲授《明清之际西学东渐史》。1935年秋赴欧洲,访求中西交通史、敦煌写卷、汉籍及俗文学写卷等重要资料,1938年秋,携带数百万字资料返国。返国后,先在迁到广西宜山的浙江大学史地系任教,不久转任昆明西南联大历史系教授兼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导师。1941年,国立中央研究院组织西北史地考察团,向达代表北京大学于1942年春到达敦煌,考察了莫高窟(千佛洞)、万佛峡等。返重庆后,发表《论敦煌千佛洞的管理研究及其连带的几个问题》。1943年7月至1944年,向达作为西北科学考察团历史考古组组长,再赴河西,除对敦煌地区诸石窟留下了重要记述外,写成多篇有关敦煌和西域考古方面的论文初稿,即后来陆续发表的《敦煌藏经过眼录》《西征小记》《莫高榆林杂考》《两关杂考》《唐代俗讲考》等,均属具有开创意义的研究。1949年后,任北京大学一级教授p图书馆馆长p中国科学院历史所第二所副所长、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历史研究》及《考古学报》编委等职。1959年以后刊出了一系列中外交通史资料,并发表有关中西交通p南海交通p敦煌学方面的论文多篇,出版了倾注多年心血的《蛮书校注》。1966年“”爆发,向达备受迫害,于11月24日病重逝世。

庄严续题

觉明文中所谓寒梧者,余旅英伦客舍之译名也。忆在寒梧馆时,距大英博物院甚近,每与觉明晤谭必在是处,纵览世界古物,上下其议论。入夜必饮于顺东楼。探花价高,吾式不去也。如是者几八阅月。于今思之,真乃恍如隔世。尚严

劳痔獍

灵境曾依七载心,忽惊霜鬓渐相侵。怜君一枕蓬壶梦,曾赏华严梵外音。

楼阁高森接莽苍,分明砚几尚成行。画中无限平生意,独立中原向夕阳。

自中原板荡,夷祸交侵,十五年来播迁者三四,却忆当年小住蓟门,深巷苦茗,殆若羲皇上世矣。倭祸初起,慕陵兄避地安顺者七年,虽君子环堵萧然,而春秋佳日,犹不废琴书之乐。清斋故洪北江所居,每摊书吟会,未尝不与古人神游也。刘君峨士辄为图以志其盛,一丘一壑皆得其真。自慕陵出黔山,下三峡,又复七年,今皆避地鲲邦,虽意兴不减当年,而霜鬓侵寻人皆老大,追思畴昔虽欲感而无从也。今夏于役台中,幸与慕陵相见,获睹斯图,为赋小诗二章志之,未知七年后能复睹太平否 谨跋数语并祈慕陵学长老兄教之 弟贞一劳

劳郑1907~2003),字贞一,湖南省长沙人。1907年出生于陕西省商县,193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从事研究工作。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1949年去台,兼任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教授。1958年当选为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1962年到美国加州大学任教授。1975年从加州大学退休后为荣誉教授。1982年被聘为台湾大学历史研究所客座教授。

劳忠簧治学甚勤,曾在甘肃西部的敦煌及宁夏的居延海做过古文物考察王作,行迹直达新疆东界;还到过四川及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抗战前后在南京住过一段时间,对中国的西南和南方有深入了解。其研究主要着力于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以及秦汉官制、敦煌艺术、居延汉简等。代表著述有《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秦汉九卿考》《居延汉简考释》《汉晋西陲木简新考》《秦汉史》《魏晋南北朝史》《敦煌艺术》《成庐诗稿》《劳盅术论文集》等。

董作宾题跋

山高水长

辛卯夏与贞一同客吉峰,获观此图,为集契文,用志鸿雪,仿文武丁世瘦金体也。慕陵学长一笑。弟作宾

董作宾(1895~1963),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又作雁堂。河南南阳人。作为著名学者、一代甲骨文研究大师,董作宾的贡献是多方面的,除了考古学外,他在殷商史、文字学、书法及篆刻艺术方面,皆是卓有贡献,世所公认的大家。

董氏早年即因喜好篆刻而与甲骨文结缘并产生浓厚兴趣。1922年到北京求学期间,受到时任北京大学教授的徐炳昶先生赏识,乃介绍他入北京大学旁听语言学。1923年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重点研习甲骨文,1925年毕业后获史学硕士学位。同年至福州,任协和大学国文系教授,翌年改任中州大学文学院讲师。1927年南下广州任中山大学副教授,1928年受聘为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编辑员,多次参加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掘。1932年升任史语所研究员。3月,他发表了《甲骨文时代研究例》,最早提出甲骨断代的十个标准,主持了殷代帝王世系年谱、殷先王称号、殷帝姓氏、出土物墓葬地段、异域地名、铭文所述人物、铭文语法结构、铭文表意标准、铭文书写形态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使他成为当时中国最著名的考古学家之一,与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一并被誉为“甲骨四堂”。抗日战争时期,随史语所相继迁往长沙、桂林、昆明、南溪,并主持该所工作。1945年编著出版的《殷历谱》,被誉为纪念碑式著作。1948年当选为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去台,受聘为台湾大学文学院教授。1951年出任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一首歌谣整理研究的尝试》《卜辞中所见之殷历》《甲骨文断代研究例》《殷墟文字甲编》《殷历谱》《西周年历谱》《殷墟文字乙编》《中国年历总谱》(中英文对照)《中国上古史年代》等。

张敬题跋

(南吕一枝花)千岩万壑图,翠柏苍松径;青溪拖玉带,苗寨布荒茔。好一派水秀山明。八年来避难随缘住,一朝里归途若梦行。你堪夸走北征南,俺则叹离乡背井。

(梁州第七)漫收拾洞天福地,尽流连石室山城;桃源世外三生幸。云深藏宝器,风静送梵声;有登天眼界,看绕地围屏;泉活活鸟语嘤嘤,树森森石叠层层,任天时寒暑阴晴,任人间喜怒哀憎,任尘寰得失衰兴;漫惊,莫凭,闲拈毫且自点丹青。万劫火,一朝胜,回首西南山水程,画意诗情。

(尾声)逃荒海隅情难定,故里音书水上萍,怀远思亲空画饼。对图,泪零,和俺那梦儿里家园两厮证。

甲午端阳题《安顺读书山华严洞图》写奉慕陵先生正拍 习安张敬未是草

张敬(1912~1997),字清徽,女,贵州安顺人。因父亲在在参议院担任要职,十岁即移居北平,就读北师附小高特班。出身书香世家,家学影响,幼年即熟读诗词歌赋,能随口吟诵,才华横溢;好昆曲,又喜书法,作书好悬腕,下笔雄厚婉转,自成一格。后遵父命考入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国文系主任即为周作人。毕业论文以李太白为研究对象,因卓具创见,复以此论文考入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不意就读北大期间,适逢抗日战争爆发,北大迁往昆明,与清华南开三校合并为西南联大,张敬亦随校迁往昆明。在昆期间,得识陈雪屏、谢冰心等著名文士,并得识夫君林文奎先生。1941年二人在联大校长梅贻琦府邸成婚。婚后不久即因家计,不得不中断学业,转往成都燕京大学任国文助教,后擢升讲师,复于金陵女子大学、齐鲁大学兼课。

抗战胜利,携家小辗转至南京,复返北平。1949年赴台。1951年应台静农先生之聘,至台湾大学中文系任教。后复执教于台东吴大学,讲授戏曲课程,桃李遍及各地。此后台湾各大专院校戏曲教授泰半出其门下,实为开辟台湾戏曲学术研究领域之先驱。 1989年首赴大陆探亲,回到阔别四十年后的北京。手足重聚,百感交集。返台后有《还乡曲三十韵》之作,内有“盼到还乡不见乡,还乡事事断人肠。城郭人民皆非是,饮食起居少旧章。”“驱车径赴琉璃厂,黯然不见翰墨香”,“我在异乡为异客,还乡视我犹异乡”,“飘零海角余生在,归心何向问穹苍”等句,可见其心绪之一斑。所著皆与戏曲、传奇有关,如《元明杂剧描写技术的几个特点》《南曲联套述例》《吴炳粲花五种传奇研究》《诗词在中国古典小说戏曲中的应用》《论李笠翁十种曲》《南宋词家咏物论述》《论净丑角色在我国古典戏曲中的重要》等。另有专著《明清传奇导论》《清徽学术论文集》二书行世。

附记:

笔者阅及张敬先生题跋,看到落款“习安张敬”,不免愕然:笔者忝为安顺人,且已年过花甲,却从未闻此大名。及至从互联网上搜到有限资料,得知作者为女性,惊异之余,禁不住大起钦服。待进一步了解了其身世背景之后,终觉释然。先生出身书香世家,幼承庭训,深受浸淫,少时即能随口成诵,才华横溢。无怪那一曲《南吕一枝花》写得如此的通畅、练达,一气呵成,几无雕琢痕迹;尤其结尾那几句:“逃荒海隅情难定,故里音书水上萍,怀远思亲空画饼,对图,泪零,和俺那梦儿里家园两厮证。”仿若心底流出,哀婉低回,伤痛何极?!其沉郁凝重,直追孔尚任《桃花扇》中那一阕《哀江南》名曲,诚不愧大家手笔。

又:据网上资料言,张敬之父曾在参议院任要职,好奇之馀,查获民初曾任参议院议员的安顺籍张姓人士为“张金鉴”,备注“鉴或作炜”,未知是否即此人?姑存疑俟考。

罗家伦题跋

万壑千崖里,连城希世珍。不劳神鬼护,靠这一群人。

慕陵道兄偕故宫、同人维护国宝,避迹华严洞以后,辗转而至北沟。文物英华安然无恙,此人力非天意也。罗家伦书

峨士擅丹青,生前愧未识。离乱丧人才,展卷三叹息。家伦再题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江西进贤人(祖籍浙江绍兴)。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的命名者。少承庭训,习读文史,后曾就读于南昌英文夜校、上海复旦公学。1917年以作文满分考入北京大学,在校期间与傅斯年、康白情等发起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影响仅次于《新青年》。中成为著名的学生领袖,撰写《北京学界全体宣言》。1920年赴美留学,先后于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深造。嗣后赴欧游历,先后在英、德、法几大名校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等悉心研读七年,专治历史与哲学。1926年归国,任教于国立东南大学历史系及附中。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国立清华大学,罗氏出任首任校长。1932年调任中央大学校长,广揽名师,增设学科,兴建校舍,提出“诚、朴、雄、伟”的学风,把“创造有机体的民族文化”设为中大使命。经数年苦心经营,终将中大打造为令不少青年学子趋之若鹜的著名学府,在当时的全国名校联考中,竟有三分之二的学生以该校为第一志愿。1941年调离中大,曾出任滇黔党政考察团团长、西北建设考察团团长、监察院首任新疆省监察使。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筹备会议代表、首任驻印度大使兼世界各国驻印使节团团长。1949年去台,先后出任总统府国策顾问、中央评议委员、党史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等职。1969年12月25日逝世于台北,终年七十二岁。

孙姑题跋 庄严抄

春秋往复,感避地南迁,岁月奔速。七载登临此境,翠峰如簇。天生奇绝华严洞,远秦人,暂时栖宿。作书观画,薰香摘艳,秘文珍读。爱是处,山深静肃。听门外清溪,四季流绿。更乐齐眉梁孟,满庭兰玉,广文馀暇醉茅酒。月明时,几杯惊俗;檀郎才女,吟诗倡(唱)和,此图难足。题华严洞《桂枝香》。

孙姑,女,字叔昭。贵州贵阳人。其详细生平无考。据网上零星资料,仅知其为国立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国文系第四期(1925年)毕业生(女子高等师范于1928年改为北平女子师范大学),与庄严夫人申若侠为同学。孙尧姑(“”为“尧”的古体)在校求学期间,恰是鲁迅任教于北平女师大之时,故与鲁迅有过交往。如《鲁迅日记》1925年9月6日记载:“上午孙尧姑来。”《鲁迅全集》编者注释:“孙尧姑,字叔贻,贵州贵阳人,1925年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毕业。”鲁迅逝世后,孙尧姑曾写有《回忆北京时期的鲁迅先生》一文。

此外,贵阳市门户网站“中国贵阳”载有关于孙尧姑的简单资料,兹转录如下:

民国初年,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在全国享有崇高声誉,但录取条件非常严格,贵州长达数年无人考取该校。1921年秋,贵阳籍女学生孙尧姑以自学完成学业,被该校录取,为贵州实现了零的突破。这是贵州省一件大事,省长公署下文通令全省知晓,并发给护照,赠送路费,市民颇觉荣耀。孙尧姑从北师毕业后,在北京中小学兼课。抗日战争爆发时回贵阳,任女中国文(语文)教师。解放后在贵阳市第一中学任教,二十世纪七十年代逝世。

庄严补题

右孙姑女士作。孙女士贵阳人,与老妻申若侠北京女师大同学也,抗战时又同任教黔江中学,此词即制于彼时。草稿未及写于卷中,顷无意搜得,至补录之。时六十二年岁在癸丑端午后一日。六一翁漫识

注:末段庄严先生题补文字,原图卷未见,系自庄灵先生文中得之。

上一篇:哇!好黏好黏的非洲羊角豆 下一篇:抗战时期大夏大学学者与贵州少数民族社会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