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顺马帮传奇

时间:2022-03-24 10:00:24

成队的驮马称为马帮。著名作家蹇先艾先生曾经在其作品《贵州道上》提及过马帮:“一条两三尺宽带小路,恰好容得过一乘轿子通过。有的山路过于繁复了,远远便听得见大队驮马的过山铃在山峪中响动,始终不知道他们究竟在何处。”

幼年时候我就曾在安顺的大街上见过大队的马帮。那是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期,他们过路时,街上的人家皆开门伸颈而望。马哥头上大多披着一口钟的羊毛毡,身着靛兰染的衣服,衣襟上一大排布钮扣。背心呢,极像时下年轻人中流行的牛仔背心。再看那马队,带头马打扮得漂亮极了:马鬃梳了辫子,额头上按了一面小圆镜,镜边是红色的丝带,彩色的缨络,远看近看,色彩鲜亮、明快。其脖下挂一对大铜铃,走起路来叮咚作响,声音极其清脆悦耳。排在后面的驮马,脖子上清一色挂着串铃,一动身一片叮铃声,和着得得的马蹄声,极富音乐感。马背上驮着货物,还有简单的生活用品、炊具。马鞍上常贴着“人马平安”、“一帆风顺”等内容的红纸条。

过去安顺马帮多而声明远播,留下了不少传奇故事。

清光绪年间,英国布莱特商会《中国之行报道》一文中就描述说“在我们经过贵州省的旅途中……在每一条商运大道都遇见一长队驮着印度棉花或成捆土布的骡马运输队。”文中还提到,“在安顺府……每周产布几千匹,原料为汉口和华山的棉花以及由香港经百色运来的大量孟买和日本棉纱。”

除了运出手工产品,马帮们还要运出安顺的猪鬃、五倍子、药材等土特产,最重要的是当地不产的生活必须品(盐巴、棉花)要靠马帮从外省运进来。安顺的古城门,每天都有进进出出的马队,他们或是归来或是远行,远达的地点为云南金沙江,四川重庆、宜宾,广西的百色,湖南的洪江等地。

莫看进得城来的马帮如此风光,其实马帮的生活要多苦有多苦。长年在外,沐风栉雨,经常露宿野外,烧几堆篝火煮饭、烧水、御寒、防野兽。即便下榻马栈,夜里也要几次起来为马添料,因而安顺流行了这么一句俚语:“要得人不闲,赶马种菜园。”

马帮的行动要多险有多险。马帮每天行走于险峻的雄关古道上,有的路一边是陡直的绝壁,一边是万丈深渊。冬天凌动,人脚下套了草鞋,马蹄上包了稻草,小心翼翼行走,如履薄冰。热天人马汗流如注,涨水季节,如遇山洪暴发,泥石流冲下来,整个马队的后果不堪设想。当年的马帮人过花江大峡谷的铁索桥时,战战兢兢,特别小心地呵护着马直到过完桥,才将悬着的心放下。由于途中常遇险,马帮人的忌讳很多,出门时先要去祭神,路途中吃饭,泡汤不许抬起汤碗朝自己的碗内直倒,须得一瓢瓢地舀。讲话时不准带“倒”字的音,称陈姓者为“烟”,叫孟姓者为“混”,把饭称作“造粉子”,肉叫“僵片子”等等。

不过,对于马帮来说最惊最险的还是遇上劫匪。

我的祖父一辈子经商, 40年代晚期曾养有一店(12匹)清一色的黑骏马作行商。我父亲、二叔赋闲在家,也时常跟着马队去帮忙做生意。从1945年到1950年止,祖父的马帮就遭劫好几次。

1949年的11月底,那一次父亲跟着祖父从贞丰以几千块大洋购得120匹马驮的货返回安顺。行至距黄果树瀑布4公里叫大破顶的地方遭遇了武装匪徒。匪徒们先是在山上放枪,试探到马队里无枪,便嗷嗷大叫冲下山来。群马听见枪响,惊得四散奔逃,惊逃时驮子翻下马背,我家那些黑马因脚力皆好统统逃脱跑回常驻的黄果树街上马栈,而那些雇来的马脚力较差者被匪徒拉去多匹,失去马者有的顿时嚎啕大哭,其状之惨,令人揪心。

那天,父亲跑脱到黄果树街上约得二十来条枪赶去援救,抵达大坡顶时土匪们早已得手呼啸而去。未跑脱的祖父浑身上下被搜个精光,连身着的衣服也被匪徒“换”成了百结鹑衣。

在那时候,有实力的马帮被迫成为武装贩运者。早期的马帮,上路时都带着长矛大刀,以后换成了枪。其中最著名的民国时期的大山帮,他们因为是武装马帮,与四川潼梁帮一样都以敢于匪斗而闻名于大西南。

大山帮源起于今西秀区轿子山镇的大山村。这里是王若飞烈士的老家。

大山帮最初是以名叫帅相成等人为首组织的小马帮,主要是驮煤进城卖,或者到邻县几十里外赶乡城作小买卖。以后,在城里经商的帅云帆、帅琼阶介入,他们融入资金并注入了新的经营理念后,大山帮有了质的变化。他们购置武器自保着马队上云南、下四川,经营的物货日渐增多:洋纱布匹、土产特货、白糖盐巴,种类不断增加。当时的大哥头帅琼阶给人的印象平时是儒雅而风度翩翩:着一身白衣裤,戴一顶博士帽,骑一匹四蹄黑亮,鼻梁上有一黑条纹的大白马,行家称这马“脚踏云彩云中鼻”。而当他跟着马帮同行时又是一身武打扮,最显眼的是挂一把20响的盒子炮。

上个世纪40年代的某天,当大山帮与友帮陈家帮来到水城茨冲附近的背荫坡时,早有土匪隐蔽于此,他们封住了山峡的两头;马帮进入山峡时,土匪们便放起枪来,子弹嗖嗖从马帮们的头上飞过。土匪们一遍放枪一遍大叫:“懂事的留下驮子,爷们放你们人马活命回去!”面对此状,马帮如同一只训练有素的军队,领帮人哨子一响,每人拔出腰间二十响,抽出裹在布筒子里的长枪,各自选好地形,先是一阵猛烈的还击,回击的子弹在匪徒们头上身边飞过。马帮们一边还击一边高声叫骂。这股土匪也许没有和大山帮较量过,但此刻已多少尝到一点味道,站着狂叫者都躲了起来。仗着枪多人多地形好,他们要和大山帮比个高下。于是双方乒乒乓乓地干了起来。

时间在枪声中一分钟一分钟过去,大山帮人不耐烦起来,他们对这土匪高喊:“有胆量就下来比试比试!”但土匪们还是躲着放枪,不敢下山半步。

终于,三个多钟头后,大山帮的射手击中了两个目标,貌似凶悍的土匪们背着中弹者退了,山间又恢复了平静。打完胜仗的马帮们插好枪,整好装又前进了。唾骂们欢快地踏着步子,得得的马蹄声更加清脆响亮。有人唱起了赶马人常唱的那些山歌,那阵势好像刚才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第二天,他们在艾家坪又遇上了一股云南的土匪,双方真枪实弹又干了一场,不过轻松得很,五分钟的对打后,土匪溃逃。

除了大山帮,二铺帮也很有名声。四十年代抗战时期,他们被杜聿明将军领导的新五军征用,随军驮运军需物资去云南。其他马帮被征者多数中途逃遁,而他们全部人马在军中服务,坚持一年多才归来。可以说,二铺马帮在中华民族的神圣抗战中也有些贡献。

共和国成立后,随着公路的拓展汽车的增多,安顺马帮逐渐消失了踪影。

二铺帮的马队逐渐改变为马车运输,除了运货车外,还有专门载客的轿式马车。以后的安顺县马车联社组成人员就有多位是二铺帮人。

而最出名的大山帮在共和国成立之前就以贩卖军火为主,专供中共领导的罗盘游击区的枪支弹药。至1949年3月,罗盘特区边纵22团副政委段一方亲赴安顺大山村,召开秘密会议,决定举义旗成立拥共反蒋的“安顺大山游击队”。游击队是以大山帮人为主组建,马帮中的程有伦任警卫总队长。解放后,加入游击队的大山帮人经过整训后有的回家务农,有的正式加入了。

今天,在公路如织汽车如梭的交通状况下,安顺马帮长途贩运的情景已经远去,仅成为年长者的回忆。但安顺马帮在自己的经营活动中留下了许多精彩的故事,至今被人传颂。他们吃苦耐劳、敢打敢拼、敢闯天下的精神值得传承。(责任编辑/尹 辉)

上一篇:贵州构建“精神高地”应抓九大突破 下一篇:教育家、实业家黄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