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班级友伴合作管理模式

时间:2022-07-02 10:41:49

浅谈班级友伴合作管理模式

摘要:友伴合作是新课程所倡导下的一种有效而又十分可行的新的教学管理模式,它符合素质教育改革的特点,在培养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相合作、共同提高以及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友伴合作学习是在教师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能有效地改善学习环境,扩大参与面,提高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

关键词:友伴合作管理;友伴合作学习;班级管理

一.为什么要执行友伴合作管理模式?

1. 友伴合作学习可以协调班级成员之间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间的互相帮助,使整个班级全面发展。友伴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整个团体成绩的取得,需要全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促进小组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因此,友伴合作小组的成员互相关心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增进了成员间的和谐关系,同时学习合作小组之间互相竞争,提高竞争能力。这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浓厚氛围的同时,也使整个班级的层面上减少落后面,使得整个集体的成绩有很大的提高。

2. 友伴合作学习可以充分体现民主的教学氛围、学习氛围,学生在班集体中是平等的,人人都是班级的主人,容易激活学生的创造动机,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并且在和谐的人际关际中,发表自己的意见,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和创造性,积极交流。能者帮人:“不能者”有所表达、有所思,发扬精神,从中培养自己健康的思想,为完善的人格发展打好基础。管理无处不在,组员之间可以相互鼓励,督促。在教学中采用友伴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小组中每个人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也乐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并使学生们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很愉快的事情。

3. 执行友伴合作小组以后,各组之间在学习,卫生以及作业评比等各个方面开展良性的竞争和评比。通过这种良性竞争,来促进良好班级的形成和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友伴合作学习的班级管理模式中,人人可以按其能力学到应有的程度,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发展,不同人的个性都能有所发展,符合现代的教育管理理念。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集体荣誉感都在逐步增强。,学生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一个小组,他们在为自己和友伴合作小组的荣辱而战。

二.在平日的班级管理中是如何具体操作的呢?

1. 建立高效友伴合作学习小组。我班共40人,每4人为一个小组。分组的原则是男女搭配,强弱结合。组内推选出一个能力较强的为友伴合作长,推举一名认真仔细有责任感的同学为记录员。每个友伴合作小组都有组名,组训,组歌,打造小组精神,让学生们在“比学赶帮超”中做学习的主人。

2. 召开关于友伴合作学习小组的管理班会。建立友伴合作小组之后,我在全班范围内召开关于进行友伴合作的班会,研究友伴合作的管理,加分,减分等事项。我先抛砖引玉,提出友伴合作评比的基本方案,全班同学加以补充。例如:品德方面(好人好事,纪律等);学习方面(课堂发言,作业完成,晨测等);卫生方面(个人卫生, 值日工作等);活动方面(代表班级参加学校活动,比赛等)。学生参与到小组规定的制定中,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接收评比考核。

3. 召开友伴合作小组长会议。在班级实施小组合作管理后,小组长的职能就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小组长,其实就是一个小集体的领导者,直接影响到小组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开展活动前期,小组长的选举尤为重要,可以经过一段时间熟悉后,让组员投票选举,小组规范后再轮流担任。小组长选举出来后,就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培训,让其明白自己身上的职责,以及怎样调动组员的积极性,怎样更好的建设和发展小组。 一个优秀的小组长要学会调动组员的积极性,组织好自己的小组,号召本组成员,积极努力的为组争光。

4. 友伴合作记录本的使用。一页横格纸平均分成4分,一人占一份,上半部分记加分,下半部分记减分。每天计算出个人总分,友伴合作总分,每天班级总结时候进行总结。每月评选出最优秀友伴合作进行表彰。

总的来说,开展友伴合作小组管理制度以来,每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劲头非常高,学习氛围也非常不错。在学习中,当某个同学发现另一个同学拖了全组的后腿时,他们不再是弃之不顾,为了全组的荣誉,他们就会主动地去帮助这个同学,以求共同提高,而拖后腿的同学也会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压力,也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使友伴合作小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在进行班级友伴合作小组管理模式的这段时间里,我深刻的体会到班级友伴合作管理模式的力量。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小组合作学习,如果教师控制得好,就能够满足学生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友伴合作在班级中的实施对我来说是一个开始,也是一个起点,要真正发挥友伴合作对班级管理的促进作用,还需要不断地去发展、不断地去发现问题、不断地去充实与完善它!。

参考文献:

[1] 初中新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卢少军:中学德育课程与教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8月版

[3] 傅永曙主编 : 小组合作学习教学论

[4] 徐建红: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与思考 河南教育 2013年 Z1期

[5] 董玉文:浅谈小组合作学习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36期

上一篇:如何防止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下一篇:从奶奶家回来的儿子难管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