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时间:2022-07-02 10:11:24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根据教学目标提出“任务”,以完成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总任务与具体任务好比树干与树枝的关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操作,教师引导学生边做边完成相应的“任务”。

例如在进行《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时,其中的目标要求为:初步学会使用胶头滴管、量筒等常见仪器的基本操作。采用“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时,先不讲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也不讲如何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教师布置事先设计好的任务:请同学们量取5 ml水,于是在此项“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主动去操作、去发现,在操作过程中学生自然会遇到一个“倒入水无法恰好是5 ml”的问题,于是学生出现一种“需求”,通过学生自学或只需要教师轻轻点拨,便将隐含在“任务”中的“胶头滴管的使用”教学目标完成。

在操作中学生还会发现液面是凹型的,在“任务”的“驱动”下又出现“需求”:不能确定如何读取问题,同样通过学生自学或教师点拨便完成“量筒的使用”教学目标,整个过程实施地就是“任务驱动”下的实验教学策略。

1 “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在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1.1 有利于推进化学课程和化学教师教学改革

化学新课程倡导要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优势,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要多给学生安排任务,利用“任务驱动”使学生“动”起来,“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正符合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动”起来的教学特点。“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是利用“任务”来“驱动”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实践证明“任务驱动”教学策略正是与科学探究紧密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适合学生特点,使教与学生动有趣。在教师寻找“任务”的过程中又开发了新的教学资源,所以从长远来看“任务驱动”化学实验教学策略,可以进一步明确化学教材的学科定位和作用;体现化学学科知识的价值,对于推进化学课程改革和化学教师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1.2 能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采用“任务驱动”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教师提出或学生自己发现具体“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学生在思想上产生紧迫感,产生知识需求,于是产生学习动机,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实验学习中学生会遇到需要破解的难题,学生通过翻阅教材、查阅资料、进行实验,或通过小组合作,相互交流、讨论完成任务,打破教师“一言堂”的格局,由以前的“教案(教学过程)”改为“学案(学习进程)”,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动”起来,最后通过真实的实验、具体的操作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体会到自己进行探索的成就感,可激发学生上实验课的兴趣,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的意识,从而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1.3 便于培养 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新课程标准提出:化学教学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任务驱动”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是一种实践性极强的教学方法,是建立在“任务”的“驱动”下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即“自我意识”基础之上;是建立在学生间相互协作、自主探究基础上的“开放学”,追求智商与情商相结合的学以致用,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是用最科学和最先进的理念帮助学生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成长,以提高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2 “任务驱动”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的实施及注意事项

2.1 努力创设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情境引出任务

在实验课一开始,教师不能直接向学生提出实验要求,更不能生硬地把“任务”抛给学生,要利用学生对新奇事物的好奇心理特点,精心设计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情境,将任务隐藏于教学情境中,使学生自主发现或通过教师点拨有“任务”存在。

例如在学习“过滤”与“蒸馏”实验时,把本地区以冶炼铜为主的有色金属加工区附近一学校出现大量儿童中毒的事故引入课堂,向学生介绍其原因是地下水被污染。让学生实地察看工业区附近一些小湖泊中异常发绿的水,将水样取来后和学生一起分析污染情况,分析其中的杂质种类及危害,如含铅、铜、汞等重金属导致人体中毒,使学生主动意识到应该净化这些被污染的水。如何净化?任务便很容易、很自然地被引出。

在这样的情境下布置实验任务,学生乐于接受,同时会带着情感产生一股内驱力去动手实验,有效达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使枯燥的实验教学得到创新、得以发展。

2.2 设计的任务要有驱动性

“有一头驴子突然停下不走,主人无论是在前面拉、后面打,都无效,这时,一个孩子拿着一把青草在前面走,驴子就跟着走了。”故事中“青草”就是“任务”,“引驴子走”就是“驱动”。这个故事说明:教师不要生硬地给学生提出任务,设计的任务要有“驱动”性,如有多种任务,任务要有连贯性,难度不要大,要能引出下一任务。教材中一些实验探究的教学程序本身也遵循“驱动”原理,如“对蜡烛及其燃烧前后的探究”,此实验分为燃烧前、燃烧中、燃烧后3步探究任务,再把教学目标分配到各步任务中,强化其逻辑关系,使实验教学产生驱动性。此实验还可把其任务设计为:对蜡烛的性质及变化进行观察,靠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一步一步向前“驱动”。

当然,“驱动”方式还可以是“成果驱动”,如对教材中“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尾气处理实验方案的改进”进行教学时,让学生把改进方案画在纸上,教师在全班学生中巡视,发现只有一名同学改进成功,无论教师怎样提示,其他同学都没有进展。于是把这名学生的成果举起来向大家展示,此同学是把尾气管伸长转到了喷灯火焰处,其他同学看后都很感叹,惊讶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方案简单易行有效,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在此同学成果的刺激驱动下,其他学生的改进方案不断涌现。

“驱动”方式还可以利用学生好动、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小游戏”、“小魔术”等利用实验的趣味性进行驱动。

另外,教师设计的“总任务”、“分层任务”一定要靠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从学生现有的学习水平出发,重视知识准备,减少知识点间的梯度,然后再不断展现挑战性的“总任务”、“分层任务”,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是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得以顺利进行的成功保障。

2.3 设计的任务要有轻有重

实施“任务驱动”化学实验教学策略,设计的“任务”要有主次,要分清重、难点,要考虑到任务的大小、完成时间以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设计最好不要超过两个以上的重、难点,规模小、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完成的任务。

如《粗盐提纯》实验,总的实验教学目标为:提纯精盐。分步教学目标有:溶解、过滤、蒸发、计算产率。由于溶解、过滤、计算在以前有所介绍,综合考虑,只确定蒸发操作为本实验教学重点,蒸发中时间的掌握为难点。其中的“总任务”、“分层任务”、“重点任务”、“难点任务”笔者是这样设计的。

有一农户在用柴草做燃料炒菜时,不小心将盐坛中的食盐撒了一地,后又扫了起来,但混入许多柴草末、灰土等,“请同学们想办法帮这位农民回收洁净的食盐”为“任务驱动”中的“总任务”,“如何除去柴草末、灰土、水分(收回干燥的食盐,即加热蒸发)、杂质等(最后再转化一步成计算产率)”为“分层任务”,其中“分层任务”中的“去除水分”定为“重点任务”,“去除水分”时的“如何掌握火候”定为“难点任务”。这样确立的“重点任务”、“难点任务”均少一些,任务规模小,使整个实验很容易顺利完成,当然,实验教学中任务的重难点还要根据《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情况而定。

3 注意加强过程性评价

由于实施“任务驱动”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学习过程具有特殊性,对学生的学习成果不能像用试卷一样作为评价学习效果的唯一方式。实施“任务驱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需要给予学生及时的评

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了解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同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和改进自己的学习状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意志品质,完成任务的思路、方法、创意、参与状况、合作水平、学生的进步幅度等也应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不仅需要教师评价学生,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合作评价,教师要从“考官”角色逐渐转变到与学生合作、共同完成评价的角色,以便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教师应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努力探究就予以鼓励和表扬,特别是要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使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从而有利于教学目标更快、更好地完成。强化过程性评价是实施“任务驱动”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的一个重要意义所在,但在操作过程中要考虑简便易行,不要过多的加重师生负担。

4 实施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如同教师用尽全身力气去推动车轮转动,而车轮却走不了多远一样,“任务驱动”教学策略就像教师手里拿着遥控器,只要将学生这台发动机启动起来,由学生自己带动车轮转动就可以了,当然教师还要操纵方向盘,随时注意发动机的运转情况,避免发生故障。“任务驱动”教学已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因此教师必须进行角色转换。角色转换有两重含义:一是从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协助者,教师要组织好学生活动,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任务中来,教师要明白课堂时间就是学生的,教师不要抢占领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二是教师由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共同学习,教师是学生实践活动的伙伴,要与学生面对面进行情感、思想交流,教师应努力创造出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任务驱动”化学实验教学策略突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实践性和体验性相结合的原则,通过任务的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实现真实的师生互动,融入情感因素、训练策略意识,提高实验技能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实践发展空间,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在成功后体验自信,在失败后磨炼意志,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上一篇:论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界定 下一篇:次氯酸钠溶液漂白性实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