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研究

时间:2022-07-02 06:01:03

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研究

摘 要:党的十报告提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三峡库区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面临诸多挑战,须按照十报告的要求,科学构筑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战略架构。

关键词:三峡库区;“四化”;同步推进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30-0132-04

一、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一)“四化”同步发展是库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重大举措

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三峡库区的巴东县、兴山县、秭归县、夷陵区、巫山县、奉节县、云阳县纳入三峡库区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巫溪县纳入秦巴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武隆县、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纳入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与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目前,三峡库区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面临城镇与产业空间布局不优、经济发展方式比较粗放、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城乡和区域发展不协调等难题。大力同步推动库区“四化”发展,有利于库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有利于库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库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库区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因此,“四化”同步是库区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助推器”,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库区“生态文明梦”。

(二)“四化”同步发展是库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库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各区县全面小康实现程度稳步提升。由于库区属于欠发达地区,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2011年重庆市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显示,三峡工程重庆库区仅渝北区经济发展类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100%。可见,重庆库区15个区县现阶段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很大差距。库区要在2020年同全国一道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须探索出一条库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路子,即以新型工业化为前提、高度信息化为关键、新型城镇化为动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库区特色发展之路。因此,唯有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才能实现库区“全面小康梦”。

(三)“四化”同步发展是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重要基石

2011年重庆库区城镇移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 207元,同比增长20.1%;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 208元,同比增长22.2%。2006—2011年重庆库区城乡移民收入(见图1)。

上页图1显示,2011年重庆库区农村移民人均纯收入略高于重庆市、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远低于重庆市、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毋庸讳言,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任重道远。要破解这个难题,须大力推进库区“四化”同步发展,以推动实现广大移民更高质量的就业,大幅提高移民收入。因此,“四化”同步是库区移民安稳致富的重要基石,唯有如此,才能实现移民“安稳致富梦”。

二、三峡库区“四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四化”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发展水平提升

2011年,三峡库区整体工业化率达到59.3%,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工业化率达到59.6%,三峡工程湖北库区工业化率达到57.2%。三峡库区工业化率(见图2)。

信息化方面,据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显示,湖北省、重庆市属于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的第二类地区,此类地区2011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水平为0.737,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是第一类地区的82% [1]。尽管没有三峡库区信息化程度的直接监测数据,但从湖北省、重庆市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三峡库区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

2011年,三峡库区整体城镇化率达到了46.4%,三峡工程重庆库区城镇化率达到了49.7%,三峡工程湖北库区城镇化率也达到了19.1%。

农业现代化方面,从2009—2010年重庆、湖北农业现代化水平测评结果来看,2009年重庆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2.45,2010年重庆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3.82;2009年湖北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5.21,2010年湖北农业现代化综合指数为63.83 [2]。2009—2010年重庆、湖北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结果表明:重庆、湖北已进入农业现代化初步实现阶段。重庆库区、湖北库区是重庆、湖北两省市农业现代化的短板,可见,三峡库区已进入农业现代化起点向初步实现转变阶段。

(二)“四化”同步协调推进不力,发展失调严重

目前,库区“四化”发展还存在明显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不够。库区特色支柱产业的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比较低,“两化”融合的硬度、软度、深度不够,“两化”融合率不高。二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互动不足。库区城镇化的产业支撑力不强,城镇“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产城良性互动不足,产城融合度不够。三是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库区三农短板依然明显,农业现代化仅处于起点向初步实现转变阶段。

(三)“四化”空间发展协调性差,地域失衡明显

课题组将三峡库区分为库首区(夷陵区、秭归县、兴山县、巴东县)、库腹区(长寿区、武隆县、巫溪县、石柱县、万州区、涪陵区、丰都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和库尾区(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进行比较,发现库区“四化”空间发展协调性差、地域失衡明显。2011年三峡库区分区城镇化率、工业化率比较(见下表)。

2011年三峡库区分区城镇化率、工业化率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湖北统计年鉴2012》、《重庆统计年鉴2012》计算得出。

由上表可以看出,库首区、库腹区、库尾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明显不平衡。库首城镇化率仅有19.1%,比库腹低23.7个百分点,比库尾低49.7个百分点;库腹工业化率仅有51.9%,比库首低5.3个百分点,比库尾低8.3个百分点。

(四)“四化”发展内生动力不足,动力机制欠缺

三峡库区居民人均收入是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内生性动力的基础。2011年库区各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巴南区和渝北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他区县均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2011年库区各区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除夷陵区、长寿区、巴南区、渝北区和江津区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外,其余区县均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居民收入偏低致使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动力机制。

三、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区域经济竞争力不强

三峡库区地处中国内陆地区,经济地理优势不明显,突出表现在:一是地理优势不明显。境内以喀斯特地貌为主,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峰林立,河流深切,山地、丘陵面积占90%以上。二是经济优势不明显。2011年库区仅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万州区、夷陵区的人均GDP超过35 083元的全国人均GDP水平。库区经济地理的缺陷,将会增加“四化”发展成本,不利于库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

(二)资源环境约束力增大

一是生态环境压力较大。三峡库区是国家重要生态地区,是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周边生态环境脆弱敏感,在全国主体功能区中,属于“限制开发区”。二是外部环境竞争激烈。目前,库区周边的关中一天水经济区、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中原经济区发展势头强劲,周边经济区在招商引资、竞合发展中,对库区形成了巨大压力。三是资源供给逐步趋紧。库区能满足“四化”发展需求的资源并不多,尤其是电力、天然气等能源供需矛盾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力加大,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将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考验。

(三)创新驱动力严重不足

从技术创新程度看,库区多数企业还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开发新技术的企业不多;从获取新技术的途径看,库区利用外资程度很低,主要以利用内资为主,在利用资金的过程中,又以引进技术和设备的企业较多,坚持自主研发的企业极少;从技术创新投入看,政府和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不足;从科研机构和科研队伍看,大部分企业没有专门的科研开发部门,技术带头人才缺乏,能够独立从事新产品研发的人员不足。

(四)人才支撑力十分薄弱

一是人才总量偏少。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约占“五类人才队伍”的41.66%,其中每万人中约有195.5名专业技术人才,每万名从业人员中具有专业技术人才339名,人才资源密度约为 3.39% [3]。二是人才结构不优。目前,库区各区县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高层次人才严重短缺,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党政人才比例失调。三是人才分布不均。从人才的地域分布看,大量人才集中在城市,乡村人才奇缺;从人才的行业分布看,大量人才集中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人才匮乏。人才缺乏,将制约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进程。

四、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切入点——制定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引领库区“四化”同步发展

一是注重规划的科学性。在制定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时,要明确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

二是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在编制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过程中,既要立足当前,给当展指明方向;又要预见未来,给未来发展留足空间。

三是注重规划的协调性。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要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等规划有机衔接,并对接周边地区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四是注重规划的操作性。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规划的制定,要深入库区实地调查,充分反映民意,强化“四化”同步的实施路径、实施主体、实施机制的研究,以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

(二)结合点——强化库区信息化的引领作用,推动库区信息化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度融合

一是努力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要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光纤宽带、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及物联网的发展,积极推进三网融合,不断完善网络布点。

二是强力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要推动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产业技术相结合的集成创新,推进生产装备数字化,促进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变;要加快高耗能、高物耗、高污染行业的信息化改造和资源能源消耗与污染排放的信息化监测,促进节约能源、降低物耗、控制污染和保护环境的制造业发展模式。

三是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城镇。库区各城市、城镇要构建智慧城市、城镇技术支撑体系,实现数据共享;各城市、城镇要构建智慧城市、城镇业务应用体系,全面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产业结构布局、资源、交通、社会服务、电子商务等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领域的信息化。

四是以信息化促进农业现代化。要充分利用3G、物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提高传统农业装备的智能化水平,强化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逐步缩小城乡数字化鸿沟。

(三)着力点——坚持库区产城融合互动发展,促进库区社会供给与社会需求的有机衔接

一是以业兴城。库区各区县要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及《湖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重庆市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做好区县产业发展规划;库区新型工业化发展应充分依托资源条件,做强能源建材、特色化工、机械电子、纺织服装、食品药品五大特色产业,构建具有库区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各区县应加快园区建设步伐,加大工业向园区集中力度,形成若干个竞争合作、错位发展的工业集中发展区。

二是以城兴业。库区要以国家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契机,优化城镇空间结构布局,逐步构建以1个大城市(万州)为核心,3个中等城市(涪陵、长寿、江津)为支撑,“万开云”城镇群为重要空间载体,沿长江及沪蓉高速、重庆沿江高速带状绵延的“一大三中、一群双带”的城镇化空间格局,成为库区集聚产业和人口的主体区域;库区要积极构建四级城镇体系架构,即万州大城市,3个中等城市,15个区县城小城市及多个小城镇;库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转变城镇发展方式,努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库区城镇要充分配套商业、文化、教育、医疗、环保、体育、绿地等公共服务资源,努力提升城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三是产城互动。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是现代化的内在规律和客观要求。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互促发展,实质上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和城镇空间结构的动态调整适应过程。在库区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双加速”的关键时期,库区要实现产城互动互促发展就必须使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达到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

(四)关键点——以推进库区农业“五化”为重点,构建库区城乡一体化的新型经济形态

一是不断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库区各大、中、小城市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机遇,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着力破解产业发展不足难题,全面提升城市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二是以农业“五化”联动为重点,大力推进库区农业现代化。库区各区县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推进库区农业集约化;要大力培育三峡库区沿江生态农业产业带,壮大三峡库区山地生态农业产业群,做强生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推进库区农业生态化;要根据现代农业生产的要求,发展设施种植、设施养殖、设施园艺等,以推进库区农业设施化;要重点发展柑橘、草食牲畜、中药材、蔬菜等特色农产品,以推进库区农业特色化;要不断拓展农业的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以推进库区农业多功能化。

三是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经济形态,推动库区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五)支撑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构筑助推库区“四化”同步的人才支撑体系

一是采取特别措施培育人才。要依托高等学校、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及相关企业,采取多种形式,培育工业专业技术人才、信息产业技术人才、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农民等,为库区“四化”同步破除高技能人才瓶颈制约。

二是制定特殊政策吸引人才。库区各区县对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实行税收优惠;对高层次人才探索实行以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等方式的股权激励;探索建立首席专家、首席教授、首席工程师、首席技师等高端人才选拔使用制度。

三是建立特有机制服务人才。库区各区县要组织协调公安、教育、人力社保、外事、工商、税务等部门开展“一站式”办公,为引进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高端人才在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工商税务登记等方面提供全天候、全方位、全过程的“一条龙”服务,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

五、推进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一是成立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领导小组,组织协调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相关事宜;二是组建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办公室,负责处理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日常事务。

(二)设立“四化同步”实验区

三峡库区是欠发达地区,移民安稳致富任重道远,“四化”发展步履艰难且失衡严重。鉴于此,应将三峡库区“四化”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来考虑,建议设立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实验区,并出台《关于加快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的意见》,对实验区的空间范围、战略定位、实施措施以及政策支撑体系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以加快三峡库区“四化同步”发展步伐,助推三峡库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整合政策资源

三峡库区作为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市、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三峡库区、成渝经济区、秦巴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对口支援等优惠政策的叠加区,涉及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产业、土地、生态与资源补偿、帮扶等政策。要推进库区“四化”同步协调发展,须主动把库区的各项优惠政策整合起来,打捆用好、用活、用够优惠政策,发挥政策的最大效应。

(四)强化统计监测

三峡库区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地理单元,建议由国家统计局负责,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等参与,制定体现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适合库区区情的“四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信息化统计评价”研究组.2012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研究报告[R].国家统计局科研所,

2012-12-27.

[2] 王来拴,朱润喜.西部地区农业现代化进程测算与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2,(5):9-10.

[3] 胡颂.三峡库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现状及特征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10):475.

上一篇:会计信息失真的制度性因素 下一篇:从支付宝看第三方支付的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