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发展

时间:2022-07-02 02:23:14

论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发展

摘要:科学社会主义已经诞生168年,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对科学社会主义出现了诸多误读。科学社会主义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它是中国正在不断探索的社会理论。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对于中国的未来走向乃至世界的和谐共存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马克思主义整体性上解读科学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的政党领导、与时俱进的科学品质、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是理解与掌握科学社会主义精髓的关键。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 中国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理论、一种信念,在过去近170年的历史中,历经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典性定义,巴黎公社、苏联与东欧、中国等实践性解读,对整个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自十月革命之后,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拯救中国和发展中国的真理,指引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发展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其理论的正确性,只有真正做到坚持从整体上解读科学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坚持与时俱进以及注重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正确理解科学社会主义。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解读科学社会主义的钥匙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列宁1913年撰写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将马克思主义划分为三大部分。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艾思奇将马克思主义总结为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我国高校教科书也是基于三部分编写教材的。这些便于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理解和整体掌握,令科学社会主义重要性更为突出。然而,科学社会主义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从广义上讲科学社会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因此,绝对不能在没有明确范围的前提下就下结论将二者混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化的结果,是关于人类的解放学说,涵盖了十多门科学。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决不能简单的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狭义与广义混为一谈。

曾经由于片面孤立的理解马克思主义,甚至将科学社会主义完全等同于整体的马克思主义,给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了巨大伤害。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反复出现的“左”倾错误,片面强调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性、斗争性,实质上是没有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把握中国革命的规律,缺少对客观国情的分析。片面地唯书唯尚,革命事业以社会进步为愿景,却不自觉地违背了中国政治经济状况。在克服错误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的理论成果,它正确地认识和灵活地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后,由于对社会矛盾认识不清,又导致长时间地陷入了阶级斗争的魔咒。归根结底还是片面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中所蕴含的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各领域相互影响的事实,孤立地看待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适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重蹈覆辙。

总之,科学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整体的归宿和落脚点,其实现需要哲学的方法论,需要政治经济学对现实社会的剖析,更需要将三者有机地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相连,正如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因此,任何脱离本国国情,盲目照抄照搬他国经验,脱离实际,不从历史本真和现实国情出发去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做法,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二、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传播及实践的核心力量

马克思主义政党对于科学社会的传播起到了不可磨灭的力量,科学社会主义是其一直不断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世界社会主义事业曾经因马克思主义政党而取得了巨大成就,也曾因马克思主义政党组织变质导致了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瓦解。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杰出代表,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肩负起了传播马克思主义,深刻领悟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的艰巨使命,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发展和丰富着科学社会主义。

是在中国最早接受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他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制度本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等科学社会主义核心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担负起了解读和宣传科学社会主义的神圣使命,发挥了巨匠作用”;陈独秀作为党的早期领导人,对“资本主义和伪社会主义进行了尖锐批判”,并明确提出了一项原则“未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绝不再走欧美日本人的错路”,具有“筚路褴褛”的开创之功;以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带领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并致力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的实践结合,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制度基础;邓小平带领全党认清了社会主义的根本性问题,并给予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具体解读,使得“科学社会主义终于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态和风采引领当代社会主义各国阔步前行”;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逐渐将我们一直所追求的社会主义定义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入新世纪,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基于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提出了“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践行科学发展观等社会主义发展理念,做出了“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十以来,强调要从世界共运史中揭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正确性。

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表明,先进的思想理论是指导我党不断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基础,是引领我党不断创造辉煌、为民造福的理论保障。中国共产党逐渐探索出集体领导,党内民主集中制,破除领导人终身制等建设原则以及从严治党,科学治党,严于律己,勇于纠错的治党方略。只有搞好党的建设,坚定科学社会主义理想与信念,明确光明前途和远大目标,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构想才有望成为现实。

三、与时俱进是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源泉

与时俱进是科学社会主义生命力的源头之水,恰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所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来都不是一个僵化的体系,科学社会主义的实践也从来都不是一种固化的模式,恩格斯也只是对这一理论做出了一定的科学预设。时代要求我们在解读和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要进行与时代具有强烈共鸣的理论创新。

时代是变化和发展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之初的时代背景与今天的现实有着巨大的差异。然而,我们不能固守僵化地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原封不动地运用于中国当代的发展之中,而是要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理论进行与时俱进地发展与创新,在内容与形式中注入时代强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我国现有国情有机结合而与时俱进的成功典范,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突飞猛进,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政治民主化水平更上一个台阶,经济发展中注重质量、速度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等,这些都是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丰富与发展的成果。

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深入发展,质疑与否定之声从未中断过,特别是资本主义对外意识形态的输出,将学理化逐步政治化,宣扬社会主义国家是“集权专制国家”等等。民主社会主义的余存,的泛滥,普世价值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历史终结论”等新自由主义思潮等都对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起到过阻碍的作用。面对如此之多的质疑声,给出了回应,他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因此,中国要发展首先就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科学社会理论的正确方向,坚守是前提,创新是保障,与非科学的理论作斗争的过程就是坚守和丰富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

四、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立足的根本

科学社会主义既要有具体的制度和形式,更要有明确的价值和功能。从自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促成人的全面自由自主、自知自觉的发展,做到人尽其能,各得其所,是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点和归宿,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而又恒定的目标和价值,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而在当代的中国,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包括改善民生、提高政治民主水平等就是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根本之所在。

中国历来都注重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现实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阶段,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以改善民生为追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改革开放后,我们把共同富裕作为基本追求,由个体获利而上升为群体获益,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每一阶段都是以人民获益为标准,正如邓小平说,“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们不相信,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是否增收”。社会主义曾在全世界十几个国家建立了政权,人民也因此得到了实惠。今天社会主义的中国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究其原因还是大大改善了人民生活。当今世界,各国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同呼吸、共命运。在这个合作与冲突交织,富裕与贫困共存的时代,如何实现和谐共处,做到共存共生,共同繁荣,共建共享,永续发展,是考验全人类共同的时代课题。今天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引下更加注重开放和共享,努力为人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献力进策。

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规律就是方向,具有不可逆性。但是,遵循规律不是坚持本本主义,需要在实践过程中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创新。在前进的路途中固然有曲折,但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导航下,我们有坚定的目标,明确的方向,能在历史的重大关头将科学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科学社会主义将愈发放射光芒!

一种科学的理论、一个为民的政党、一条鲜明的道路,使我们能正确对待过往,努力把握当下,奋勇追求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已为历史所佐证,未来向何处去还需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牛先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依据[J].科学社会主义,2008,(02).

[2]朱佳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的统――“一・五”讲话的几点学习体会[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02).

[3]闫继建.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当代启示――纪念90周年[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02).

[4]徐光寿.陈独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探索及特点[J].中共党史研究,2006,(02).

[5]赵常伟.论邓小平对科学社会主义内涵的升华[J].聊城大学学报,2010,(0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5.

[7]王伟光.坚持人民民主并不输理[J].红旗文稿,2014,(18).

上一篇:高中语文的作业设计技巧 下一篇:质疑“长文短教,深文浅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