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引领,用“读”点亮语文课堂

时间:2022-07-02 12:24:28

有效引领,用“读”点亮语文课堂

【摘要】读作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如何指导才能提高它在课堂上的有效性,本文对此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读;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纵观现阶段的语文课堂,老师们也都认识到了“读”的重要性,不管是家常课,还是公开课,课堂上总是“书声琅琅”。细细回味那些“读”占鳌头的课堂,不难发现,老师们并没有进行我们所期望的有目的、有层次的读的指导,而是把读只作为一个必需的教学环节作秀似的来呈现,大大降低了读的实效性。读作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如何指导才能提高它在课堂上的有效性呢?

一、明确读的目标,体现读的层次

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的,所以读不是没有目标的“想怎样读就怎样读”,更不能把读当作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或者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教师在备课时就应该未雨绸缪,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读的训练,让学生读书有明确的目的和层次性。比如教学《三顾茅庐》,我设计了五次读的训练:第一次,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顺句子,学习生字、词语和多音字;第二次,要求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及写作顺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第三次,让学生围绕“从哪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值不值得刘备如此邀请呢?”两个问题深入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品析理解,体会刘备、诸葛亮、张飞的性格特点;第四次,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和环境的句子,学习文章运用的表达方法;第五次,拓展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引导学生走近名著经典。这样的设计,使学生的读有明确的目的,体现一定的层次,真正把学生的发展放在了第一位。

二、创设读书情境,激发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让学生有一种想读、乐读、爱读的冲动,教师就必须通过音乐渲染、故事引入、图片展现、语言描述、模拟实践、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巧妙地创设读书情境,诱发学生读的激情。记得指导朗读《草原》第一自然段时,我在轻柔美妙的音乐中,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一组草原的美丽图片,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感觉等器官对教学活动的参与,当他们的身心处于陶醉状态时,我开始指导学生配乐朗读此段,学生读得入情入境,草原的美不再是课本上生硬的文字,而成了他们声音中鲜活的画面。

三、重视范读作用,唤起读的期待

教学中,教师语言清晰、委婉悦耳的范读,可以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的“情”,点燃学生的“趣”,活跃学生的“思”。如《在大海中永生》、《徐悲鸿励志学画》等一些学生朗读起来有一定难度的课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把文章内在的情感通过抑扬顿挫的语调,恰当准确的体态和表情充分地表现出来,拉近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所感悟。同时,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不仅仅是鉴赏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也摸索到了一些朗读的技巧,再试着模仿老师读课文时,一定会读得比较出色或者到位。

但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范读只是铺路的石子,只起示范启发作用,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悟和理解。此外,在朗读指导中教师如能从重点词句、朗读技巧、情感背景等方面适时点拨,引领学生与作者或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学生就一定会读出文本的原汁原味。

四、恰当取舍内容,凸显读的重点

进入高年级,课文相对变长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读时不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能根据文章体裁特点和教学的目标、重难点等对读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在凸显文章主旨的词语、关键性的重难点句子或者一些蕴含丰富的段落上花大力气进行读的指导。如《虎门销烟》一课,要让学生感受到场面的壮观、隆重,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读好“分外壮丽”、“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彩旗林立”等描写人多、场面壮观的词语。

五、感悟理解文本,提升读的实效

感悟有多深,读就会有多真。学生只有读懂了字词句,准确理解了文本,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读书时才会入情入境。如教《永远的白衣战士》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读好护士长叶欣的一处语言描写“这里危险,让我来吧!”我先引导学生理解了重点词语“斩钉截铁”,然后出示抗击非典期间的一段资料,从资料显示的数据中让学生体会到非典的危险、可怕以及这句话所表现出的叶欣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之后进行了如下读的训练:是啊,每当哪些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护士准备抢救患者时,叶欣总是这样说――(学生读);为了减少同事们被感染的几率,我们总能听见叶欣这样对身边的每个人说――(学生读);尽管抢救一个非典患者往往伴随着多名医护人员的倒下,但我们仍能听见叶欣坚定而果断的话语:――(学生读)。读书前,教师给学生搭建了一个理解文本的扶梯,让学生走进了那个特殊的时期,走进了叶欣的心灵深处,学生在复沓而至的引读中,才会读得那样的震撼人心,有滋有味。由此可见,理解是有效读文的前提,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曾经有人问: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于永正老师这样回答: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读上。语文教师只要充分摆正读的地位,明确读的目标,精心设计读的训练环节,让学生潜心会文,感受语文的无穷魅力,那么,“读”才会真正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

上一篇:好照片在顶光中 下一篇:记忆中的香巴拉独克宗古城